【資生丸方】
王肯堂曰:余初識繆仲淳時,見袖中出彈丸咀嚼,問之,曰:得之秘傳,名資生丸,饑者眼之飽,飽者服之饑。
因疏其方,麗猶不信其消食之功。
已於醉飽後頓服二丸,徑投枕臥,夙興無停滯,始信此方之神。
先恭簡年高脾弱,食少痰多,余齡葆攝全賴此方,因特著此與世共之。
白朮泔浸黃土拌蒸,曬九次,去土切片.焙乾,三兩薏苡仁淘淨炒黃色,三兩人參蒸熟焙乾,三兩山楂肉蒸焙乾,二兩神麯炒二兩?
橘皮浸洗去膜,堵干,二兩白茯苓去皮,水飛去筋膜,人乳拌蒸,一兩半干山藥炒黃,一兩半麥芽粉一兩半芡實去殼蒸,一兩半?
白扁豆去皮炒,一兩蓮子去心蒸,一兩炙甘草五錢桔梗米泔浸炒,五錢藿香五錢白豆蔻三錢半川連薑汁炒,三錢半?
澤瀉蒸,三錢半妊娠以砂仁易澤瀉,煉蜜為丸,每服二錢,淡薑湯細嚼下。
亦可作細丸。
無力用人參者,以洋參代之,黨參不如也。
《醫宗金鑒》羅謙甫曰:此方始於繆仲淳,以冶妊娠脾虛及胎滑,蓋胎資始於足少陰,資生於足陽明,故足陽明為胎生之本。
一有不足,則元氣不足以養胎,又不足以自養,故當三月正陽明養胎之候,而見嘔逆,又其甚者,或三月或五月而墮,此皆陽明氣虛,不能固耳,古方安胎類用芎、歸,不知此正不免於滑,是方以參、朮、茯、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乎以補脾元,陳皮、曲,柏、砂、蔻、藿、桔之香串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補滯,又無香砂枳朮丸之燥消,能補能運,臻於至,和於以,固胎永無滑墮。
丈夫服之,調中養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
余於辛卯回越中,值母姨臥疾數月矣。
時年七十有八,每夜起更衣三四次,晝如之所進食數次,共不及一盂,腹中時痛不休,肌肉瘦憊,起坐維艱,語言無力。
醫者無非用補火生土之法,右歸、四神之類,輒不應,余因謂脾胃之疾不宜湯液,年高之人礙於峻補。
蓋脾胃不能健運厚味飲食,大補之藥亦猶之厚味飲食,徒圍塞脾胃運樞。
不若用資生消補之法,遂進此丸,數日後面腹痛漸減,泄瀉漸除,旬日後飲食加進,彌月而愈。
於今七載,服丸未嘗間斷,現在八十四齡,每飯可兩碗矣。
可見肯堂先生前論之不誣,亦培後天以補先天,女媧煉石之法也,用揭此方以公同好,乾隆丁酉萍如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