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合作 揭開珊瑚螢光之謎】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0日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合作,揭開珊瑚螢光的神秘面紗。
海生館表示,科學家已經知道高強度的光照,特別是紫外線輻射或藍光這種高能量波長的光會傷害珊瑚,造成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海生館說,科學家也知道珊瑚具有螢光蛋白,會吸收高能量的光,再以低能量的螢光放射;但是,珊瑚放射螢光行為的功能與作用,長久以來一直是個謎。
海生館與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合作,將墾丁南灣海域尖枝列孔珊瑚剛由親體釋放出的幼生,養殖在水族箱中成為2週大的幼體,然後將幼生、幼體與成體以不同波長的光線,包括紫外線輻射、靛藍光與藍光照射。
研究發現,造礁珊瑚在不同生活史階段的螢光有所差異,會由幼生階段的綠色螢光,轉變為成體的青色(藍綠色)螢光,顯示珊瑚幼生與成體吸收光線能力的不同。
海生館表示,螢光蛋白在珊瑚幼生與成體階段可能具有不同的防護罩作用,這可能與幼生是浮游生活在水體中,而成體是固著生活在較深的海底有關。
海生館指出,雖然珊瑚幼生能夠在不同的棲地著苗,但牠們還是偏好著苗在與原本珊瑚親體所處相似的環境,珊瑚螢光的變化與珊瑚幼生偏好親體環境著苗的特性,可能都是促進珊瑚成功長大與存活的關鍵。
這個研究已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
引用:http://n.yam.com/cna/life/20130520/201305204933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