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373|回復: 4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釋例 】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5-10 22:4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秋釋例


△《春秋釋例》•十五卷(永樂大典本)晉杜預撰。

 

預事蹟詳《晉書》本傳。

 

是書以《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歸總於“凡”。

 

《左傳》稱“凡”者五十,其別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

 

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

 

亦有舊史所不書,適合仲尼之意者,仲尼即以為義,非互相比較,則褒貶不明,故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相與為部。

 

先列《經》、《傳》數條,以包通其餘,而《傳》所述之“凡”系焉。

 

更以己意申之,名曰《釋例》。

 

地名本之《泰始郡國圖》,《世族譜》本之劉向《世本》與《集解》。

 

一經一緯,相為表裏。

 

《晉書》稱預自平吳後,從容無事,乃著《集解》。

 

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

 

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

 

今考《土地名篇》,稱孫氏僣號於吳,故江表所記特略。

 

則其屬稿實在平吳以前,故所列多兩漢、三國之郡縣,與晉時不盡合。

 

至《盟會圖》、《長曆》則皆書中之一篇,非別為一書。

 

觀預所作《集解序》,可見史所言者未詳。

 

《晉書》又稱,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惟秘書監摯虞賞之。

 

考嵇含《南方草木狀》,稱晉武帝賜杜預蜜香紙萬番,寫《春秋釋例》及《經傳集解》,則當時固重其書。

 

史所言者,亦未盡確也。

 

其書自《隋書•經籍志》而後,並著於錄,均止十五卷。

 

惟元吳萊作《後序》,云四十卷。

 

豈元時所行之本,卷次獨分析乎?

 

自明以來,是書久佚。

 

惟《永樂大典》中尚存三十篇,並有唐劉蕡原《序》。

 

其六篇有《釋例》而無《經》、《傳》,餘亦多有脫文。

 

謹隨篇掇拾,取孔穎達《正義》及諸書所引《釋例》之文補之。

 

校其訛謬,釐為二十七篇。

 

仍分十五卷,以還其舊。

 

吳萊《後序》亦並附焉。

 

按預《集解序》云:“《釋例》凡四十部。”

《崇文總目》云:“凡五十三例。”

而孔穎達《正義》則云:“《釋例》事同則為部,小異則附出,孤《經》不及例者聚於終篇。

 

四十部次第,從隱即位為首,先有其事則先次之。

 

世族、土地,事既非例,故退之終篇之前。

 

是《土地名》起於宋衛遇於垂,《世族譜》起於無駭卒。

 

無駭卒在遇垂之後,故地名在世族前。”

今是書原目不可考,故因孔氏所述之大旨,推而廣之,取其事之見《經》先後為序。

 

《長曆》一篇則次之《土地名》、《世族譜》後,以《集解》序述歷數在地名、譜第後也。

 

《土地名篇》釋例云:“據今天下郡國縣邑之名、山川道塗之實,爰及四表,皆圖而備之。

 

然後以《春秋》諸國邑盟會地名附列之,名曰《古今書》。

 

《春秋盟會圖》別集《疏》一卷附之。

 

釋例所畫圖,本依官司空圖,據泰始之初郡國為正。

 

孫氏初平,江表十四郡皆貢圖籍。

 

荊、揚、徐三州皆改從今為正,不復依用司空圖。”

則是書應有圖,而今已佚。

 

又有《附盟會圖疏》,臚載郡縣,皆是元魏、隋唐建置地名,非晉初所有。

 

而“陽城”一條,且記唐武后事。

 

當是預本書已佚,而唐人補輯。

 

又《土地名》所釋亦有後人增益之語。

 

今仍錄原文,而各加辨證於下方。

 

考預書雖有曲從左氏之失,而用心周密,後人無以復加。

 

其例亦皆參考《經》文,得其體要,非公、穀二家穿鑿月日者比。

 

摯虞謂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

 

《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案故字文義未明,疑為當字之訛,以《晉書》原本如是,姑仍其舊文)。

 

良非虛美。

 

且《永樂大典》所載,猶宋時古本。

 

觀《夫人內女歸寧例》一篇,末云凡若干字,《經》、《傳》若干字,《釋例》若干字。

 

當時校讎精當,概可想見。

 

如《長曆》載文公四年十有二月壬寅,夫人風氏薨。

 

杜云:“十二月庚午朔,無壬寅。”

近刻注疏本並作“十有一月”。

 

案十一月庚子朔,三日得壬寅,不可謂無壬寅也。

 

又襄公六年《經》文本云“十有二月,齊侯滅萊”,而近刻《左傳》本前則曰“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後則曰“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

今考《長曆》十一月丁丑朔,是月無丙辰。

 

十二月丁未朔,十日得丙辰。

 

杜預系此日於十二月下,不言日月有誤。

 

可見今本《傳》文兩言十一月,皆十二月之訛也。

 

如此之類,可以校訂舛誤者,不可縷數。

 

《春秋》以《左傳》為根本,《左傳》以杜解為門徑,《集解》又以是書為羽翼。

 

緣是以求筆削之旨,亦可云考古之津梁、窮經之淵藪矣。

 


引用:http://www.ourartnet.com/Sikuquanshu/Jingku/Zhushu/Chunqiu/004.asp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44:0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原序

聖人文乎魯史,志乎周道,筆削隠顯,有權有義,一正於周制而已。

 

權焉,故有諱國惡,避世禍,矯事以變文也。

 

義焉,故有例典禮,貶僭亂,尊王以行法也。

 

彰明五始,上稟班朔布象之本,則公旦禮經,列國羣史悉得書之矣。

 

詳畧一字,下救衰俗強臣之漸,則仲尼志藴,異代鮮克究其極焉。

 

有晉大儒杜預,皓首春秋,深明權義,乃謂學者,未可與權,必先講義。

 

義之通明,槩有宗本,舉一則推萬可知,計源則衆流畢會。

 

是以禮經言凡者,謂其統之有宗也。

 

志在可例者,謂其會之有元也。

 

厥初寄辭史法,假蹟霸政,其事著於桓文,其道窮於魯衛,且諸侯専而宗周微,三家盛而公室削,道不克振,事得以書,由是立經,舉元後世,非以例義求之,則莫能一而貫也。

 

范甯有言:左氏失誣,公羊失俗,榖梁失短,斯皆謂偏執空文而昧乎變例者也。

 

夫然,釋例之作,宗本於舊章,非元凱獨斷而然也,實包括三傳,同歸於聖經之奧歟?

 

且曰八公書即位,而四公發傳,雖以不書不稱為文,其義則一也。

 

昭定哀,蒐皆不書公,言權在三家也。

 

襄公在楚,每月以不朝告於廟,特於正月釋之者,人理所自新也。

 

諸侯雖有九伐之法,必稟命於天子可以執,不可輒殺也。

 

考之數條,足以見天厯人謀,相與用舍,一權一義,始終詳焉。

 

始於平王東遷,謂魯秉周禮,尚可興之乎?

 

終於哀公西狩,謂叔孫専政,魯其不可為矣!

 

嗚呼!

 

夾谷之後,使仲由毀三桓城,収其甲兵不克。

 

孔子之衛,至十一年自衛反魯,聖經修成。

 

後二年,泰山其頽,三桓勝魯,聖人斯文,於是乎掃地矣。

 

漢興,帝制立賢良文學之士,率以春秋治天下。

 

晉主中國,元凱以春秋為安危,故述茲凡例,意欲安中國而御四夷,釋權義以正禮經,後儒有以知。

 

可例者,文也;

 

可釋者,志也。

 

善言春秋者,不以文害志,故志定而後斷物,物得其斷,則例可得焉,例可忘焉。

 

故序。

 

劉蕡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44:5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公即位例第一

隠元年春王正月。

 

傳曰:不書即位,攝也。

 

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莊元年春王正月。

 

傳曰:不稱即位,文姜出故也。

 

閔元年春王正月。

 

傳曰:不書即位,亂故也。

 

僖元年春王正月。

 

傳曰:不稱即位,公出故也。

 

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定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釋例曰:凡有國有家者,必審別嫡庶,以明正統。

 

君薨之日,嗣子之位,國已定也。

 

尚書顧命即是天子在殯之遺制也。

 

推此亦足以凖諸侯之禮矣。

 

天子諸侯喪制,與士不同。

 

國史每備而錄其得失。

 

嗣子位定於初喪,而改元必須踰年者,繼父之業,成父之志,不忍有變於中年也。

 

遭喪繼立者,毎新年正月,必改元正位,百官以序,故國史皆書即位於策以表之。

 

隠既繼室之子,於第應立,而尋父娶仲子之意,委位以讓桓。

 

天子既已定之,諸侯既已正之,國人既已君之,而隠終有讓國授桓之心,所以不行即位之禮也。

 

隠莊閔僖,雖居君位,或有故而不修即位之禮,或讓而不為,或痛而不忍,或亂而不得,禮廢事異,國史固無所書,非行其禮而不書於文也。

 

文公、成公,先君之喪未葬而書即位,因三正之始,明繼嗣之正,表朝儀以固百姓之心,此乃國君明分,制之大禮。

 

譬周康王麻冕黼裳以行事,事畢然後反喪服也。

 

雖踰年行即位之禮,名通於國內,必須既葬卒哭乃免喪,古之制也。

 

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喪在外,踰年而入,故因五日改殯之節,國史用元年即位之禮,因以此年為元年也。

 

然則正月之時,未有公矣,公未即位,元必不改,而於春夏即稱元年者,公未即位,必未改元,未改之日,必乘前君之年,於時春夏,當名此年為昭公三十三年。

 

及六月既改之後,方以元年紀事。

 

及史官定策,須有一統,不可半年從前,半年從後,雖則年初亦通此歳,故入年即稱元年也。

 

古法既然,故漢魏以來,雖於秋冬改元,史於春夏即以元年冠之,是有因於古也。

 

襄二十九年,經書春王正月,公在楚。

 

傳曰:釋不朝正。

 

凡公之行,始則書所如;

 

還則書公至。

 

今復書在楚者,明國之守臣,毎月亦以公不朝之故告於廟也。

 

毎月必告,而特於正月釋之者,蓋歳之正也,月之正也,日之正也。

 

三始之正,嘉禮所重,人理所以自新,故特顯,所以通他月也。

 

公之在外,所以闕朝正之禮甚多,唯書此一年釋此一事者,斯禮有常,非義例所急,故因公逺出踰年,存此一事以示法也。

 

魯之羣公,以疾不視朔多矣,亦因齊事而見,亦釋不朝正之義也。

 

昭公之孫,毎正月必書者,以孫告廟也。

 

昭二十五年始出居鄆,及乾侯,累歳居外,而仲尼不書於經,故傳曰:不先書鄆與乾侯,非公且徴過也。

 

既以非責公之妄,且明過謬之可掩,故不顯書其在外,使若在國然也。

 

自三十年至於終歿,則皆顯書所在之地,傳皆隨年而互言其事,明罪之在公,非復過誤也。

 

三代封建,自上及下,降殺以兩,君不亢高,臣不極卑,強弱相參,衆力相須,賢愚相厠,故雖有昏亂之君,必有忠賢之輔。

 

我周東遷,晉鄭是依。

 

無知之亂,實獲小白。

 

驪姬之妖,重耳以興。

 

天下雖瓦解而不土崩,海內雖糜沸而不甕溢。

 

天生季氏,以貳魯侯。

 

季氏未有篡奪之惡,公雖失志,亦無抽筋倒懸之急。

 

聽用隸豎僥倖之私,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身死於外,見貶於春秋也。

 

凡新君即位,必書元以明年,首稱王以壹紀統。

 

年之四節,雖或無事,必在於事,難時也。

 

傳各言其所感而已。

 

穎氏説以為,魯十二公,國史盡書即位。

 

仲尼修之,乃有所不書。

 

若實即位,則為隠公無讓;

 

若實有讓,則史無縁虛書也。

 

又賈氏云:不書隠即位,所以惡桓之篡。

 

然則僖不篡閔,閔不篡莊,而此三君皆不書即位,復以何惡?

 

隠公傳則以攝為文,莊公傳則以姜出為文,閔公傳則以亂為文,僖公傳則以公出為文,此皆是實,不假文託義也。

 

丘明於四公發傳,以不書不稱起文,其義一也。

 

劉賈頴又欲為傳文生例云:恩深不忍,則傳言不稱。

 

恩淺可忍,則傳言不書。

 

博據傳詞,殊多不通。

 

案:殺欒盈則云不言大夫殺,良霄則云不稱大夫,君氏卒則云不曰薨,不言葬,不書姓,鄭伯克叚則云稱鄭伯,此皆同意而別文之驗也。

 

傳本意在解經,非曲文以生例也。

 

若當盡錯綜傳辭以生義類,則不可通。

 

苟説此一兩事,雖欲槩觀,終必泯焉。

 

【案: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例也。有故,則不書公即位。隱公讓也,莊閔亂也,僖公自外來而不書,定公殯先君而後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46:2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會盟朝聘例第二

隠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傳曰: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癸丑,盟於鄧,為師期。

 

桓二年春三月,公會齊候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

 

傳曰:會於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

 

十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

 

傳曰:春會於曹,曹人致餼,禮也。

 

僖元年秋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

 

傳曰:盟於犖,謀救鄭也。

 

五年夏,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

 

傳曰:會於首止,會王太子鄭,謀寧周也。

 

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

 

傳曰: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盂,執宋公以伐宋。

 

傳曰:秋,諸侯會宋公於盂。

 

子魚曰:禍其在此乎?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於是楚執宋公以伐宋。

 

文十七年夏六月,諸侯會於扈。

 

傳曰:晉侯蒐於黃父,遂復合諸侯於扈,平宋也。

 

公不與會,齊難故也。

 

書曰諸侯,無功也。

 

宣七年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黒壤。

 

傳曰:晉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

 

晉人止公於會,盟於黃父,公不與盟,以賂免。

 

故黒壤之盟不書,諱之也。

 

襄五年秋,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呉人鄫人於戚。

 

傳曰:九月丙午,盟於戚,會呉且命戍陳也。

 

穆叔以屬鄫為不利,使鄫大夫聽命於會。

 

八年夏,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於邢丘。

 

傳曰:五月甲辰,會於邢丘,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

 

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甯殖,邾大夫會之,鄭伯獻捷於會,故親聽命。

 

大夫不書,尊諸侯也。

 

十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呉於向。

 

傳曰:春,呉告敗於晉。

 

會於向,為呉謀楚故也。

 

夏,傳曰:於是齊崔杼宋華閲仲江會伐秦。

 

不書,惰也。

 

向之會亦如之。

 

衛北宮括不書於向,書於伐秦,攝也。

 

十六年春二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湨梁。

 

傳曰:晉侯與諸侯晏於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

 

齊高厚之詩不類。

 

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

 

使諸大夫盟髙厚,髙厚逃歸。

 

於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甯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

 

夏,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衛甯殖宋人伐許。

 

傳曰:書曰會鄭伯,為夷故也。

 

二十六年夏,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

 

傳曰: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於澶淵,以討衛,疆戚田。

 

趙武不書,尊公也。

 

向戌不書,後也。

 

鄭先宋,不失所也。

 

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於宋。

 

傳曰: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

 

三十年冬十月,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於澶淵,宋災故。

 

傳曰:為宋災故。

 

諸侯之大夫會以謀歸宋財。

 

冬十月,叔孫豹會晉趙武齊公孫蠆宋向戌衛北宮佗鄭罕虎及小邾之大夫會於澶淵,既而無歸於宋,故不書其人。

 

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淵之會,卿不書,不信也。

 

夫諸侯之上卿會而不信,寵名皆棄,不信之不可也如是。

 

詩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信之謂也。

 

又曰:淑慎爾止,無載爾偽,不信之謂也。

 

書曰:某人某人會於澶淵,宋災故尤之也。

 

不書魯大夫,諱之也。

 

定十年夏,公會齊侯於夾谷。

 

傳曰: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孔丘相。

 

犂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

 

齊侯從之。

 

孔丘以公退。

 

齊侯聞之,遽辟之。

 

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

 

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齊侯將亨公。

 

孔丘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

 

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

 

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

 

饗而既具,是棄禮也。

 

若其不具,用秕稗也。

 

用秕稗,君辱;

 

棄禮,名惡,子盍圖之?

 

夫享,所以昭徳也。

 

不昭,不如其已也。

 

乃不果享。

 

齊人來歸鄆讙龜隂之田。

 

哀七年夏,公會呉於鄫。

 

傳曰:夏,公會呉於鄫。

 

呉來徴百牢。

 

邾茅夷鴻以束帛乘韋自請救於呉曰:若夏盟於鄫衍秋而盡背之。

 

十二年夏,公會呉於槖臯。

 

傳曰:會呉於槖臯,呉使太宰嚭請尋盟。

 

公不欲,使子貢對,乃不尋盟。

 

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

 

傳曰:秋,衛侯會呉於鄖,公及衛侯宋皇瑗盟而卒辭呉盟。

 

十三年夏,公會晉侯及呉子於黃池。

 

傳曰:夏,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呉夫差於黃池。

 

秋七月辛丑,盟。

 

吳晉爭先,乃先晉人。

 

釋例曰:傳曰:朝以正班爵之義,率長幼之序。

 

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明王之制。

 

使諸侯嵗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古之制也。

 

春秋之世,文襄之伯,其務不煩,更制三年而聘,五年而朝,有事而會,不協而盟,足以昭禮命事謀闕而已。

 

雖備此制,迫於事難,君臣交馳,相繼於時,或以拜朝,或以殷聘。

 

初聘報聘來,謂使而來,見疏數之節,無復常制,皆書有禮者,亦時之所冝也。

 

將求於人,必先下之。

 

故公孫夏謝晉不敏,君子稱善事大國也。

 

稱朝者,兩君相見,揖讓於兩楹之間。

 

聘者使問於鄰國,必皆使卿,尊君命也。

 

會者,講禮示威。

 

遇者,草次相見,二國君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

 

盟者,殺牲載書,大國制其言,小國屍其事,珠槃玉敦,以承流血,而同歃。

 

地主致餼,侯伯致禮於其國都,則主人與於盟可知,故稱客而不復稱主,盟於齊,盟於宋是也。

 

天子畿內封爵,各無明據。

 

禮記又是後儒所集,亦不正與春秋同。

 

今案春秋以考之,居三公六卿之位者皆以伯爵子爵居位,而別食采邑,經自因氏以為文。

 

其稱公者皆三公,非五等之公也。

 

稱伯稱子,皆爵稱也。

 

通經傳既無稱侯,又無稱男者,天子之制,本不以此爵賜畿內也。

 

毛凡之等,始以列國入為公卿,世事天朝而本封絶滅者,若滅虢鄫之等,或畿內諸侯,據其本封兼仕王朝者也。

 

王之公卿皆書爵,祭伯凡伯是也。

 

大夫稱字,南季榮叔是也。

 

元士中士稱名,劉夏石尚是也。

 

下士稱人,公會王人於洮是也。

 

其或稱祭公舉官而言也,單伯或稱子,時王降爵也。

 

附庸稱名,郳犁來是也。

 

魯之叔孫,父兄再命而書於經,晉之司空亞旅,一命而經不書,推此知諸侯之卿大夫,再命以上皆書於經,自一命已下大夫及士,經皆稱人,名字不得見也。

 

王之世子不名,諸侯之世子則名,會王世子於首止,曹世子射姑來朝是也。

 

附庸世子稱人,邾人牟人葛人來朝是也。

 

此皆典策之正文也。

 

至於夫子治春秋,則因事以示臧否。

 

王官之宰,當以才授位,而渠伯糾攝父之職出聘列國,故去字稱名,蓋姓渠名伯糾也。

 

仍叔之子,王以恩使,故稱父以譏幼弱。

 

嘉陳之好,故不名其卿。

 

賤榖伯鄧侯,故以名繫爵。

 

貶杞伯,貴儀父,諸此謂夫子之變例也。

 

名重於字,故君父之前自名;

 

朋友之接自字。

 

是以春秋之義,貶責書其名,斥所重也。

 

襃厚顯其字,避所諱也。

 

傳滅入例,衛侯燬滅邢,同姓故名。

 

又云榖伯綏鄧侯,吾離來朝,名賤之也。

 

又云不書蔡許之君,乘楚車故也,謂之失位。

 

此皆貶諸侯之例,例不稱人也。

 

諸侯在事,傳有明文而經稱人者凡有十二條,丘明不示其義,而諸儒皆據案生意,原無所出。

 

貶諸侯而絀爵稱人,是為君臣同文,非正等差之謂也。

 

又澶淵大夫之會,傳曰不書其人,案經皆去名稱人。

 

至諸侯親城縁陵,傳亦曰不書其人,而經總稱諸侯,此大夫及諸侯,經傳所以為別也。

 

通校春秋,自宣公五年以下百數十年,諸侯之咎甚多,而皆無貶稱人者,益明此等當時告命記注之異,非仲尼所以為例故也。

 

楚之君臣最多混錯,舊説亦隨文強生善惡之狀,混瀆無已,其不能得辭,則皆言惡蠻夷得志。

 

然當齊桓之盛,而經以屈完敵之,若此必有襃貶,非抑楚也。

 

此乃楚之初興,未閑周之典禮,告命之書,自生同異,猶秦之僻陋,不與中國準,故春秋亦未以存例也。

 

楚之熊繹,始封於楚,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

 

及武王熊逹,始居江漢之間,然猶未能自同於列國。

 

故經稱荊敗蔡師,荊人來聘,楚人使宜申來獻捷,從其所居之稱,而總其君臣。

 

至於魯僖始稱楚人而班次在於蔡下。

 

僖二十一年,當楚成王之世,能遂其業,同公侯會於盂,楚之君爵始與中國列。

 

然其臣名氏猶多差錯。

 

至魯成二年,楚公子嬰齊始乃具列。

 

傳曰:卿不書,匱盟也,兼為楚臣示例也。

 

自此以上,春秋未以入例;

 

自此以下,襃貶之義可得而詳。

 

呉晚通上國,故其君臣朝會不同於例,亦隨楚之初始也。

 

莊三十二年慶父既殺子般,國人不與,懼而適齊。

 

時魯無君,其行無辭,蓋假赴告之禮而出也。

 

云介葛盧,東夷之國也,實以朝來,故傳書其朝;

 

不能備儀,故經但稱來也。

 

郤犨文子交盟,會魯晉之君,其意一也,故唯書來盟,舉重者也。

 

周禮諸侯之適子誓於天子則下其君禮一等,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此謂公諸伯子男之世子出會朝聘之儀也。

 

誓者,告於天子,正以為世子受天子報命者也。

 

未誓,謂在國正之,而未告天子者也。

 

曹之世子未誓而來,故賔之以上卿,謂比於諸侯之上卿也,繼子男之末,命數相準故也。

 

齊世子光,光之立也,聞於諸侯,則亦是未誓天子之文於次,亦當賔之以上卿繼子男之末。

 

晉侯嘉其先至,故特進之,令在滕薛之上,此謂霸主臨時之宜,非常例也。

 

鄫之國君既正屬役於魯,則降比附庸,不得復在諸侯本例,故世子從豹如晉,經不書及,傳曰比諸魯大夫也。

 

胥命於蒲,本無嫌隙,申約言以相繼,故傳曰不盟也。

 

鄭人來渝平,公及齊侯平莒及郯之屬,皆棄惡從好,盟要以成信,不歃血也。

 

而宋人及楚平,暨齊平,時實盟而書平者,從赴辭也。

 

昭六年冬,齊侯伐北燕,七年春而平,冬春相接,其間無異事,省文故不重言燕,猶桓五年冬,州公如曹,六年春因曰實來也。

 

傳以其不分明,故超見齊燕平之月以正之也。

 

盟於鄧,盟於犖,盟於戚,公既在會而不書其盟者,以理推之,會在盟前,知非後盟也。

 

蓋公還,告會而不告盟也。

 

諸侯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書盟而貶其卿,此所以成晉為盟主也。

 

呉之強大始於會鄫終於黃池,凡三會三伐三盟,唯書會伐而不書盟者,呉以盟主自居而行其夷禮,禮儀不典,則神明不蠲,非所以結信義,昭明徳,故不錄其盟,不與其成為盟主也。

 

既不與呉之為盟主,則宋魯衛三國私盟可許,故無貶文也。

 

稷之會經稱成宋亂。

 

成猶平也。

 

桓公受賂立華氏,貪縱之甚也,惡其指斥故逺言始與三國為會之本意也。

 

璧假易田而謂之假,皆所以諱國惡也。

 

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經備其事而傳無釋文,公羊糓梁蓋以為從魯女媵陳國之婦於鄄,聞齊宋有亂遂權事之宜以成二君之好,一人而二事,得失先見於當時,故但遂之而已也。

 

襄仲既受命聘周未發,又兼受命聘晉,故傳云將聘於周,遂初適晉也。

 

入自春秋九十餘歳,魯大夫於是始聘晉國,故云初聘也。

 

齊仲孫之來,發於省魯之難,故不言聘,不稱其名,故曰嘉之。

 

高子盟,不稱使,得遂之,宜亦其義也。

 

祭叔來聘,傳無明文。

 

糓梁以為,祭叔為祭公來聘,天子內臣不得外交,故不言使,不與其得外聘也。

 

魯受其聘,行其禮,故書聘也。

 

盟者,假神明以要不信,故載辭或稱同,以服異為言也。

 

未有臣而盟君。

 

臣而盟君,是子可盟父,故春秋王世子以下會諸侯者,皆同會而不同盟。

 

洮之盟,王室有子帶之難,襄王懼不得立,告難於齊,遣王人與諸侯盟,故傳釋之曰:謀王室以明王室勑其來,盟非諸侯所敢與也。

 

踐土之盟,王子虎臨會,諸侯而不同會,故經唯列諸侯,而傳具載其實,此實聖賢之垂意,以為將來之永法也。

 

一年之間,諸侯輯睦,翼戴天子,而翟泉之盟,子虎在列,君子以為非天子之命,虧上下常節,故不存魯侯,而人子虎,以示篤戒也。

 

諸在盟者,經皆奪其寵名。

 

傳既見所加罪,又重明不會公侯之法,明兼有二闕也。

 

雞澤之會,單子與盟,亦王所命也。

 

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是以得會伯子男也。

 

傳稱叔老會鄭伯,為夷故,此其義也。

 

衛叔武稱子,見喪稱例。

 

會以訓上下之則,盟以申舊要之言,雖一時之事,所用禮殊。

 

在會列衆國之名,則在盟總曰諸侯,因事約文。

 

臯鼬之盟,魯侯重見會盟,異處也。

 

若夫會盟名列未彰,總曰諸侯者,或會而無功,或功不及其事也。

 

不書其會後者,通謂君臣相會不及會所,故總書其國而不見地,所以避不敏也。

 

若戰陣之事,則皆列諸侯,唯不書戰地。

 

處父為晉正卿,動不以禮,而親與公盟,故貶其族,族去則非卿,故以微人常稱為耦也。

 

以直厭不直,而隨比稱人,則所罪之名不彰,故特書處父也。

 

君於守臣,受命不受辭,出疆有可以利社稷者,専之可也。

 

故襄仲始盟,趙盾遂會盟伊洛之戎。

 

四日之間,經再書公子,不可以遂事常辭顯之也。

 

古之盟會必備禮儀,示等威,明貴賤,各以成禮為節,節制兼備,則名位不愆。

 

華孫居擾攘之世,而能率由古典,所以敬事而自重也。

 

使自重而事敬,則魯尊而禮篤,故貴之也。

 

至於宴會追稱先人之罪,為己謙辭,謙以失辭,故傳云魯人以為敏,明君子之所不與也。

 

宋伐陳之貳而受楚之討,可謂守清丘盟信也。

 

諸侯背宋不救,故傳云不實其言。

 

華椒奉君命以結信,當徴言以成利者也,而承羣偽之言以誤其國,故宋可為守信,而華椒亦受虛謬之貶也。

 

袁僑後至,禮不敵諸侯,故以大夫盟大夫,禮之正也。

 

溴梁之盟,總稱大夫,文異於雞澤者,記事者異,非會例也。

 

邢丘之會,晉悼霸功就,徳立刑行,其務不煩,諸侯故別遣魯公而約以大夫聽命,是時鄭伯獻捷而親於會,則諸侯大夫雖在列,不為敵公侯。

 

公侯之名無所加尊,故春秋特貶四國大夫,所以尊崇晉徳,明示來世。

 

尊晉侯者,明罪在大夫。

 

猶尊秦謂之崇徳也。

 

蜀之盟,蔡侯許君之參會,故嬰齊無譏。

 

澶淵之會,趙武向戌良霄以大夫而會魯公,違古禮之制,其罪一也。

 

戌加後會之尤,霄有不失所之進,文不得並言卿不書罪之,故特言尊公,則非三人之所敵。

 

三人之罪既正,而二人獨以他義別序也。

 

季氏専魯祿之去公室三世矣,制命出於私門,非國所知也。

 

叔孫豹,魯之賢臣,欲匡難以矯時,故季孫憚之,不敢以己意假公命,以敦叔孫釋己而依順也。

 

邾滕之班不列於會,豹不登朝,固請受命而行,臨會邾滕降次,事非機危,既不馳請,又不辭會,而師意改命,失命之甚。

 

君飽食於深宮,今一出命,恭命之使,所宜崇長,雖有小失,遂而申之,國內固知我君之命不可以違,則季氏有懼而義士生心。

 

君子以謂豹不倚順以顯弱命之君,而辨小是以自從,故以違命貶之也。

 

蔡許之君,附乘於楚,謂之失位。

 

諸侯之卿在於盟誓,一言之違,寵名皆喪,此則仲尼之微意,而明將來之刑罰也。

 

衛北宮括惰於會向,攝於伐秦,一年之中,興廢隨事,過而能改,不逺復,無祗悔之義也。

 

凡此三百七十餘條,劉賈許君,曲為辭義,來盟細碎,既非經傳本體,又諸無傳者,或有直辭不須傳文絶落,而諸儒皆妄為生義,趨於不窮。

 

今諸經無傳非直辭者,皆從闕文也。

 

夾谷之會,齊侯劫公。

 

孔丘以義叱之,以兵威之。

 

將盟,又使茲無還責侵田,距齊之享,屈強國,正典儀,此聖人之大司也。

 

徒以二君雖會而兵刃相要,二國微臣共終盟事,故賤而不書,非所諱也。

 

舊説以同於黒壤之辱,為負仲尼也。

 

遇者倉卒簡儀,若道路相逢遇者耳。

 

於禮,諸侯冬見天子曰遇。

 

劉氏因此名以説春秋,自上與傳違。

 

案禮,春曰朝,夏曰宗,秋曰覲,冬曰遇,此四時之名。

 

今春秋不皆同。

 

又於禮,冬見天子,當是百官備物之時,而云遇禮簡易。

 

經書季姬鄫子遇於防,此婦呼夫共朝,豈用見天子之禮?

 

於理皆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48:0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戰敗例第三

釋例曰:長勺之役,雖俱陳而鼓音不齊。

 

檇李之役,越人患呉之整,以死士亂呉。

 

雖皆已陳,猶以獨克為文者,舉其權詐也。

 

魯敗宋、莒,再發未陳之例者,嫌君臣有異也。

 

桓十三年戰不書所,所者,期戰所在之地也。

 

公會戰而後其期,猶及諸侯共其成敗,故備書諸國,而不書地。

 

成十六年傳曰:戰之日,齊國佐至於師,此其類也。

 

然則諸戰書日者,日即從月計。

 

此經當云二月己巳,公會紀侯鄭伯,今退己巳於鄭伯之下者,春秋之例,公之出會例多以月,要盟戰敗例多以日,故己巳之文在公會紀侯鄭伯之下。

 

十二年十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亦其類也。

 

令狐之役,晉人潛師夜起,而書戰者,晉諱背其前意而夜薄秦師,以戰告也。

 

河曲之戰,秦晉交綏。

 

長岸之戰,呉楚兩敗,交綏並退,軍士未憗,呉楚俱病,莫肯以告故,皆書戰而不書敗也。

 

邲之戰,上軍先陳,林父乃敗,故書戰又書敗也。

 

楚之囊瓦,貪佩馬以致討,稱人,罪賤之也。

 

鄢陵之戰,楚師徒未大崩,楚子傷目而退,故指事而言也,言楚子身敗,非師敗也,故言楚子敗績。

 

僖十五年晉侯戎馬還濘而止,為秦所獲,師不大崩,故不言敗也。

 

若太叔叚之比,才力足以服衆,威權足以自固,進不成為外寇強敵,退復狡壯有二君之難,而實非二君,克而勝之,則不言彼敗績,但書所克之名。

 

覆者,謂威力兼備,若羅網之所掩覆,一軍皆所禽制,故以取為文,専制之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48: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母弟例第四

隠元年夏五月,鄭伯克叚於鄢。

 

傳曰:公子呂曰:國不堪貳。

 

公曰:無庸,將自及。

 

太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

 

公聞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太叔叚。

 

叚入於鄢。

 

公伐諸鄢。

 

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叚於鄢。

 

叚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

 

不言出奔,難之也。

 

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傳曰: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

 

桓三年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傳曰:冬,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

 

十四年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傳曰:夏,鄭子人來尋盟,且修曹之會。

 

宣十七年冬十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傳曰:冬,公弟叔肸卒。

 

公母弟也。

 

傳例曰:凡太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

 

凡稱弟,皆母弟也。

 

成十年春,衛侯之弟黒背帥師侵鄭。

 

傳曰:衛子叔黒背侵鄭,晉命也。

 

襄二十年秋,陳侯之弟黃出奔楚。

 

傳曰:陳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偪,愬諸楚曰:與蔡司馬同謀。

 

楚人以為討。

 

書曰:陳侯之弟黃出奔楚,言非其罪也。

 

二十三年夏,陳侯之弟黃自楚歸於陳。

 

傳曰:楚人納公子黃。

 

二十七年夏,衛侯之弟鱄出奔晉。

 

傳曰:殺甯喜。

 

子鮮曰:逐我者出,納我者死,賞罰無章。

 

遂出奔晉。

 

公使止之,不可。

 

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於河。

 

託於木門,不嚮衛國而坐。

 

三十年夏五月,天王殺其弟佞夫。

 

傳曰:儋括欲立王子佞夫,佞夫弗知。

 

戊子,儋括圍蒍,逐成愆。

 

成愆奔平畤。

 

五月癸巳,尹言多、劉毅、單蔑、甘過、鞏成殺佞夫。

 

括、瑕、廖奔晉。

 

書曰:天王殺其弟佞夫,罪在王也。

 

昭元年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晉。

 

傳曰:秦後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

 

其母曰:弗去,懼選。

 

癸夘,鍼適晉,其車千乘。

 

書曰:秦伯之弟鍼出奔晉,罪秦伯也。

 

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傳曰:哀公有廢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太子偃師,而立公子留。

 

書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罪在招也。

 

定十年冬,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

 

傳曰:宋公子地嬖蘧富獵。

 

地出奔陳,公弗止。

 

辰為之請,不聽。

 

辰曰:是我迋吾兄也。

 

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

 

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

 

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陳入於蕭以叛。

 

傳曰:春,宋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公子地入於蕭以叛。

 

秋,樂大心從之,大為宋患,寵向魋故也。

 

十四年秋,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

 

釋例曰:母弟之寵,異於衆弟,蓋緣自然之情,以飬母氏之志。

 

公在雖俱稱公子,其兄為君,則特稱弟,殊而異之,親而睦之。

 

既異隆友於之恩,亦以將為人弟之敬,成相親之益也。

 

通庶子為君,故不言夫人之子,而曰母弟。

 

母弟之見於經者二十,而傳之所發者六條而已。

 

凡稱弟皆母弟,此策書之通例也。

 

庶弟不得稱弟,而母弟得稱公子,故傳之所發,隨釋而稱。

 

諸稱弟者,親不言母,皆必稱弟也。

 

秦伯之弟鍼適晉,女叔齊曰:秦公子必歸。

 

此公子亦國之常言,得兩通之證也。

 

仲尼因母弟之例,據例以興義。

 

鄭伯懐害弟之心,天王縱羣臣而殺弟,夫子故探書其志,而顯稱二兄以首惡。

 

佞夫稱弟,不聞反謀也。

 

鄭叚去弟,身為謀首也。

 

然則兄害弟者,則稱弟以彰兄罪。

 

弟又害兄,則去弟以罪弟身也。

 

推此以觀其餘,秦伯之弟鍼,陳侯之弟黃,衛侯之弟鱄,出奔皆是兄害其弟者也。

 

秦伯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

 

傳曰:罪秦伯也。

 

歸罪秦伯,見鍼罪輕也。

 

陳侯不能制禦羣臣,使逐其弟,傳曰:言非其罪也。

 

非黃之罪,則罪在陳侯,此互舉之文也。

 

至於陳招殺兄之子,宋辰率羣卿以背宗國,披大邑,以成叛逆,然不推刃於其兄,故以首惡稱弟稱名,從兩下相殺也。

 

統論其義,兄弟二人交相殺害,各有曲直,存弟則示兄曲也。

 

鄭伯既云失教,若於例存弟,則嫌善叚也,故特去弟,而兩見其義也。

 

若夫朝聘盟會嘉好之事,此乃兄弟之篤睦,非義例之所興,故仍因舊史之策,或稱弟,或稱公子。

 

踐土之盟,叔武不稱弟,此其義也。

 

莒挐非卿,非卿則不應書,今嘉獲,故特書之,特書猶不稱弟,明諸書弟者皆卿也。

 

經書公子慶父伐於餘丘,而公羊以為莊公母弟,計其年歳,既未能統軍,又無晉悼、王孫滿幼知之文,此蓋公羊之妄,而先儒曽不覺悟,取以為左氏義。

 

今推案傳之上下,羽父之弒隠公,皆[言谷]謀於桓公,然則桓公已成人也。

 

傳云:生桓公而惠公薨,指明仲子唯有此男,非謂生在薨年也。

 

桓公已成人而弒隠公,公即位乃娶於齊,自應有長庶,故氏曰孟氏,此明證也。

 

公疾,問嗣於叔牙。

 

叔牙稱慶父材,疑是同母弟也。

 

傳稱季友,文姜之愛子,與公同生,故以死奉般,情義相推,考之左氏,有若符契也。

 

今先儒説母弟,善惡襃貶,既多相錯渉,又云稱弟皆謂公子不為大夫者,得以君為尊。

 

案傳,莒挐非卿,乃法所不書,書而不言弟,非得以君為尊也。

 

凡聘享嘉好之事,於是使卿,故夷仲年來聘等皆以卿,稱弟而行,此例所謂凡稱弟皆母弟,左氏傳明文,而自違之。

 

頴氏又曰:臣無境外之交,故去弟以貶。

 

季友、子招,樂憂故去弟以懲過。

 

鄭叚去弟,唯以名通,故謂之貶。

 

今此二人皆書公子。

 

公子者,名號之羙稱,又非所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49:4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弔贈葬例第五

隠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傳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緩且子氏未薨,故名。

 

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諸侯五月同盟至。

 

大夫三月同位至。

 

士踰月外姻至。

 

贈死不及屍,弔生不及哀,預凶事,非禮也。

 

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賻。

 

傳曰: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

 

五年夏四月,葬衛桓公。

 

傳曰:葬衛桓公,衛亂,是以緩。

 

桓十七年秋八月癸巳,葬蔡桓侯。

 

莊三年夏五月,葬桓王。

 

傳曰:夏五月,葬桓王,緩也。

 

閔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

 

傳曰:夏六月,葬莊公,亂故,是以緩。

 

文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

 

三月,王使召伯來會葬。

 

傳曰:王使榮叔來含且賵,召昭公來會葬,禮也。

 

六年冬十月,公子遂如晉葬晉襄公。

 

傳曰:襄仲如晉,葬襄公。

 

八年冬十月,公孫敖如京師。

 

傳曰:穆伯如周弔喪。

 

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傳曰: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

 

不書,王命未葬也。

 

冬,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禭。

 

傳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禮也。

 

諸侯相弔賀也,雖不當事,苟有禮焉,書也,以無忘舊好。

 

宣十年夏四月,公如齊。

 

傳曰:公如齊,奔喪。

 

成十年秋七月,公如晉。

 

傳曰:秋,公如晉,晉人止公,使送葬。

 

冬,葬晉景公。

 

公送葬,諸侯莫在,魯人辱之,故不書,諱之也。

 

十八年冬十有二月丁未,葬我君成公。

 

傳曰:葬我君成公,書順也。

 

襄三十年冬十月,葬蔡景公。

 

昭六年春王正月,葬秦景公。

 

傳曰:大夫如秦,葬景公,禮也。

 

十三年冬十月,葬蔡靈公。

 

傳曰:葬蔡靈公,禮也。

 

定十五年秋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傳曰: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右內外葬一百有二,弔贈、會葬、求賻、拜葬二十六,錯綜其十八以包通之。

 

釋例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諸侯五月,同盟至。

 

大夫三月,同位至。

 

士踰月,外姻至。

 

各以赴弔,逺近為差等,所以通意敘事。

 

周典,四方諸侯各自以其方會盟。

 

虞書肆覲東後,地如岱,禮皆不施於異方逺盟。

 

故諸侯必以五月為斷,夫哀死送終,臣子之所盡禮,是以未及期而葬,謂之不懐;

 

過期而不葬,謂之緩慢,以示譏也。

 

春秋從實而書,以示是非。

 

衛桓公十四月而葬,傳稱亂,是以緩,不以責衛臣子之辭也。

 

周室雖亂,桓王七年乃葬,亦由怠慢,故傳稱緩以示譏。

 

召伯來會葬,傳謂之得禮。

 

宰咺歸賵,但譏其緩,此天子使接諸侯之禮。

 

先王之制,諸侯之喪,士弔大夫送葬。

 

及其失也,禮過於重。

 

文襄之伯,因而抑之。

 

諸侯之喪,大夫弔,卿共葬事。

 

夫人之喪,士弔,大夫送葬。

 

猶過古制,故公子遂如晉葬晉襄公,傳不言禮。

 

葬秦景公,傳曰大夫如秦葬景公,特稱禮也,一以示古制,二以示書他國之葬必須魯會,三以示奉使非卿則不得書於經,此皆邱明之微文也。

 

萬國之數至衆,封疆之守至重,故天子之喪,諸侯不得越境而奔,修服於其國,卿供弔送之禮,訖葬卒哭而除喪。

 

文八年襄王崩,魯侯無故而穆伯如周弔,叔孫得臣會葬,此天子崩,諸侯遣卿供弔葬之經。

 

傳葬贈之幣,車馬曰賵,貨財曰賻,衣服曰襚,珠玉曰含,然而總謂之贈。

 

故傳曰:贈死不及屍。

 

秦之於魯,本非方嶽同盟。

 

魯薨不赴秦,秦不賵魯,自是其常也。

 

僖穆二公,雖有同盟之義,二君已卒,則二子亦非得用同盟之禮也。

 

今秦康公逺慕諸華,欲通敬於魯,無以為辭,因狄泉有盟,追贈僖公,並及成風,假弔禮而行,故曰禮也。

 

送死不及屍,故謂不當其事。

 

書者,書之於策,垂之子孫,以示過厚之好也。

 

魯君薨葬多不順制,唯成公薨於路寢,五月而葬,國家安靜,世嫡承嗣,故傳見莊之緩,舉成書順,以包之也。

 

諸侯之葬,書經者甚多,至於葬蔡靈公,傳獨云得禮,以明存亡繼絶,滅絶雖乆,義不得廢也。

 

送終之式,必有定期,以雨後期,既非怠慢,禮成於備,故傳稱禮以明之。

 

毛伯求金,亦但稱非禮。

 

武氏子來,但言未葬,所以示人君既葬訖乃得行成君之制,宜非仲尼所改之例,故傳禮以居之,因成文以示義也。

 

凡崩薨卒者,見經一百五十,不書葬者四十八,或魯慢而不往,或亂而不葬,或諱而見隠,或喪而不成,直言時事之詳畧,無較例也。

 

呉楚之葬,僭而不典,故絶而不書,以懲求名之偽也。

 

周禮太史氏掌喪事,考其徳行而賜之諡。

 

及周之衰,天子不能帥禮,則臣子亦自奉諡,皆因葬而成其禮,故葬乃稱諡,自卒而外赴者,皆正爵而稱名,慎始考終,不敢違大典也。

 

書葬者,皆從主人私,稱客主之敬,各有夲末,謙敬各得其所,而後二國之禮製成也。

 

賈頴云:君弒不書葬,賊不討也。

 

案蔡世子般弒其君,國人不討而書葬。

 

宋長萬弒君,國人醢之而不書葬。

 

此違經傳者也。

 

薨葬,蔡桓侯獨不稱公,劉賈許曰:桓卒而季歸,無臣子之辭也。

 

蔡侯無子,以弟承位,羣臣無廢主,社稷不乏祀,故葬稱蔡人,嘉之,非所貶也。

 

杞伯稱子,傳為三發。

 

蔡侯有貶,傳亦宜説。

 

史書謬誤,疑在闕文也。

 

凡公所出朝聘,奔喪葬,皆止書如,不言其事,此春秋之常。

 

宣十年,公如齊。

 

劉賈許曰:不書奔喪,諱過也。

 

於聘例既不宜獨生此義,又諱過之意,欲依成十年公如晉,所諱在於不書晉侯葬,亦復不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0:3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大夫卒例第六

隠元年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師卒。

 

傳曰:衆父卒,公不與小歛,故不書日。

 

五年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傳曰:冬十有二月辛巳,臧僖伯卒。

 

公曰: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弗敢忘。

 

葬之加一等。

 

文十四年秋九月甲申,公孫敖卒於齊。

 

傳曰:穆伯請重賂以求復,惠叔以為請。

 

許之。

 

將來,九月卒於齊。

 

告喪,請葬。

 

不許。

 

十五年夏,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傳曰:齊人或為孟氏謀曰:魯,爾親也。

 

飾棺寘諸堂阜,魯必取之。

 

從之。

 

卞人以告,惠叔猶毀以為請,立於朝以待命。

 

許之,取而殯之。

 

齊人送之,書曰:齊人歸公孫敖之喪,為孟氏,且國故也。

 

葬視共仲。

 

宣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

 

辛巳,有事於太廟。

 

仲遂卒於垂。

 

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傳曰:有事於太廟,襄仲卒而繹,非禮也。

 

襄五年冬十有二月辛未,季孫行父卒。

 

傳曰:季文子卒,大夫入歛,公在位,宰尤家噐為葬備。

 

昭十五年春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傳曰:禘,叔弓涖事,籥入而卒,去樂卒事,禮也。

 

定五年夏六月丙申,季孫意如卒。

 

傳曰: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

 

丙申,卒於房。

 

右大夫卒三十一,錯綜其七以包通之。

 

釋例曰:君之卿佐,是謂股肱。

 

股肱或虧,何痛如之?

 

疾則親問焉,死則親其小歛、大歛,慎終歸厚之義也。

 

故仲尼修春秋,卿佐之喪,公不與小歛、大歛則不書日,示薄厚,戒將來也。

 

即親新死,小歛為文,則但臨大歛及不臨其喪,亦同不書日也。

 

公子彄、季文子,經皆書日,傳又因事以見恩厚,此皆丘明所以申尋二例,互相起發之意也。

 

公孫敖縱情棄命,既已絶位,非大夫也,而備書於經者,惠叔毀請於朝,感子以赦父,敦公族之恩,崇仁孝之教,故傳曰:為孟氏,且國故也。

 

仲遂、叔弓皆遇祭事而卒,得失之義存於所書之辭,各如其事,故傳得直言,舉禮以正之也。

 

傳稱朝聘而終,以屍將事,又有朝聘而已遭喪之禮。

 

今仲遂至黃而復,道死於垂,明不以屍將事也。

 

垂實齊地,故書之,魯大夫卒其境內則不書地,傳稱季平子行東野卒於房是也。

 

其或公疾,在外大夫不卒於國,而猶存其日者,君子不責人以所不得備,非不欲臨也。

 

其生見經傳,死而不書卒者,皆不得以卿禮終也。

 

凡日月者,所以紀逺近,明先後,蓋記事之常録,各隨事而存其日月,不有闕也。

 

國史集而書於策,則簡其精麤,合其同異,率意以約文。

 

案春秋朝聘侵伐執殺大夫土功之屬,或時或月,皆不書日。

 

要盟戰敗崩薨卒葬之屬亦不皆同,然已頗多書日。

 

自文公已上書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已下亦俱六公書日者四百三十二,計年數略同,而日數加倍,此則久逺遺落,不與近同也。

 

承他國之告,既有詳略,且魯國故典,亦又參差,去其日月則或害事之先後,備其日月則古史有所不載,故春秋皆不以日月為例,唯卿佐之喪,獨託日以見例者,事之得失,既未足襃貶人君,然亦非死者之罪,無辭可以寄文,而人臣輕賤,死日可略,故特假日以見義。

 

日食傳曰:不書朔與日,官失之也。

 

甲乙者,厯之紀也。

 

晦朔者,日月之會也。

 

日食不可以不存晦朔,晦朔須甲乙而可推,故日食必以書朔日為例。

 

於大夫之卒,唯以不存甲乙為義。

 

丘明之傳,月無徴文,日之為例者,二事而已,其餘詳略皆無義例也。

 

而諸儒溺於公羊穀梁之説,橫為左氏造日月襃貶之例,經傳久逺,本有其異義者猶尚難通,況以他書驅合左氏,引二條之例,以施諸日,無例之月,妄以生義,此所以乖誤而謬戾也。

 

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公至自齊。

 

乙巳,公薨於小寢。

 

隕霜不殺草,李梅實。

 

晉人、陳人、鄭人伐許。

 

凡四事皆當共繫十二月,賈氏唯以二事繫月,云:月者,為公薨不憂,隕霜李梅實也。

 

然則假設不憂即不得書月,不得書月則無縁知霜不殺草之月,又告至伐許在何月為可去。

 

此亂註記,詭惑後世也。

 

溫之會,有日而無月,賈氏云:欲上月則嫌異會,欲下月則嫌異月,故但書日。

 

即如賈氏例,本自可書月而懸屬下事,奚獨於有日而無月者十四處未聞所解説,此一事而復自違?

 

邾文公卒,公使弔焉,不敬,因云弔有闕,故不書日。

 

杞伯益姑卒,經亦不書日,而傳曰:弔如同盟禮也,復不申解。

 

公孫敖出奔,賈氏曰:日者,以罪廢命,大討也。

 

公子慶父弒君出奔,應在大討,而經不書日。

 

何以又不説盟之見經百有三事,其五十三不書日,五十書日?

 

賈氏許氏曰:盟載詳者日月備,易者日月略。

 

詳易之別,殊無其證。

 

清邱之盟,恤病討貳也。

 

湨梁之盟,同討不庭。

 

辭無詳易,而湨梁書日,清邱不書日。

 

此比甚多,皆散他例,略因此論,舉數事焉。

 

先世通儒而乖妄若此者,由於左氏與公羊穀梁闕闕者,謂左氏不傳春秋。

 

世無盟主,聽斷可惑,假取二傳以救當時之事,然亦後進君子所當悟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1: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滅取入例第七

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傳曰:齊侯之出也,過譚。

 

譚不禮焉。

 

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

 

冬,齊師滅譚。

 

譚無禮也。

 

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閔二年冬十二月,狄入衛。

 

傳曰:冬十二月,狄人伐衛。

 

衛懿公及狄人戰於熒澤。

 

衛師敗績,遂滅衛。

 

衛侯不去其旗,是以甚敗。

 

狄入衛。

 

僖十年春王正月,狄滅溫。

 

溫子奔衛。

 

傳曰: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

 

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

 

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

 

蘇子奔衛。

 

十二年夏,楚人滅黃。

 

傳曰: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夏,楚滅黃。

 

十九年冬,梁亡。

 

傳曰:梁亡不書,其主自取之也。

 

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處。

 

民罷而弗堪,則曰:某冦將至。

 

乃溝公宮,曰:秦將襲我。

 

民懼而潰,秦遂取梁。

 

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二十一年傳曰: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因成風也。

 

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

 

蠻夷滑夏,周禍也。

 

若反須句,是崇皥、濟而修祀紓禍也。

 

二十二年傳曰:春伐邾,取須句而反其君焉,禮也。

 

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

 

傳曰: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同姓也,故名。

 

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傳曰: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

 

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秋,楚成得臣、鬭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文五年秋,楚人滅六。

 

傳曰:六人叛楚即東夷,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

 

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徳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

 

七年春,公伐邾。

 

三月甲戌,取須句。

 

傳曰:春,公伐邾,間晉難也。

 

三月甲戌取須句,寘文公子焉,非禮也。

 

十五年夏六月,晉郤缺帥師伐蔡。

 

戊申,入蔡。

 

傳曰:新城之盟,蔡人不與。

 

晉郤缺以上軍下軍伐蔡,曰:君弱不可以怠。

 

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還。

 

傳例曰:凡勝國曰滅之,獲大城焉曰入之。

 

宣九年秋,取根牟。

 

傳曰:秋,取根牟,言易也。

 

十五年夏六月癸夘,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皃歸。

 

傳曰: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

 

鄷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

 

六月癸夘,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

 

辛亥,滅潞。

 

十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傳曰: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

 

成六年春,取鄟。

 

傳曰:取鄟言易也。

 

襄六年冬十二月,齊侯滅萊。

 

傳曰: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

 

十年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傳曰:夏四月戊午,會於柤。

 

晉荀偃士匄帥卒攻偪陽,親受矢石。

 

甲午,滅之。

 

書曰:遂滅偪陽,言自會也。

 

十三年夏,取邿。

 

傳曰:夏,邿亂,分為三師救邿,遂取之。

 

傳例曰:凡書取,言易也。

 

用大師焉曰滅,弗地曰入。

 

昭四年秋九月,取鄫。

 

傳曰:九月取鄫,言易也。

 

莒亂,著丘公立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

 

傳例曰: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哀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

 

傳曰:春,宋公伐曹,將還,褚師子肥殿,曹人詬之,不行,師待之,公聞之怒,命反之,遂滅曹,執曹伯及司城彊以歸,殺之。

 

釋例曰:先王之命,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故九服之內,有萬國焉。

 

聞諸前史,周之興也,姬姓之國五十有五,興廢繼絶,仍有舊封者千有八百。

 

其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大侵小,衆暴寡,漢陽諸,姬楚實盡之,霍陽虞虢,滅而入晉,故春秋見於經傳通及古國附庸蠻夷無爵而為國者,凡百四十五而已。

 

定哀之末,又存者大半。

 

夫興滅繼絶,帝王之逺典也。

 

勤而撫之,五伯之所以役王命也。

 

兄弟甥舅,侵敗王略,王命伐之,則有征討之事,兵之所加,不可細舉,故策書之典,以例而言。

 

用大師,起大衆,重力以陷敵,因而有之,故名勝國,通以滅為文也。

 

以成師重力,雖獲大城,得而弗有,故直以出入為辭,曰入之而已。

 

城不苞地,國不苞邑,滅邑必主大師,故再發例。

 

取者,乘其衰亂,或受其潰叛,或用少師而不頓兵勞力,則直言取,如取如攜,言其易也。

 

傳四發取例者,邿以師取,鄫以叛而來,根牟、東夷、鄟,附庸國名,各不同故也。

 

邿為小國,非邑非夷,故以凡例附之。

 

譚黃萊六之滅,傳但見四國之咎,有以取之,非所以解滅例也。

 

狄滅而書入者,狄無文告。

 

衛之君臣死盡,齊桓存之,以告諸侯,言狄已去,不能有其土地也。

 

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滅而居之,此中國之狄也。

 

作事不時則怨讟動於民,彼梁伯者,虛興無虞之功,詐稱無害之寇,環溝其宮,以盪百姓之心,開大國之志,是妖興之先徴,自亡之實應,故不言秦滅梁,而以自亡為辭也。

 

衛侯滅邢無異罪,同姓故名。

 

夔子承祝融、鬻熊之胤,世紹其祀,而欲移之於楚,見責又不以禮服罪,狀由於不祀,宜在見罪,故無異譏。

 

晉侯滅虞而修虞祀,供其職貢,傳稱罪虞,且言易,亦其義也。

 

狄有五罪,伐之正也,不書林父、士會,從告辭也。

 

會以訓上下,敘徳刑。

 

遂滅偪陽,言滅生於會,非本意也。

 

曹人背晉而奸宋,是以致討。

 

宋公既還而不忍褚師之詬,怒而反兵,一舉滅曹,滅非本志,故以入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2:0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氏族例第八

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謂之族。

 

子孫繁衍,枝布葉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別,故其流至於百姓萬姓。

 

尋按春秋,諸氏族之稱,甚多參差。

 

而先儒皆以為例,欲托之於外赴,則患有人身自來者,例不可合,因以僻陋未賜族為説。

 

弒君不書族者四事,州吁、無知不稱公子、公孫,賈氏以為弒君取國,故以國言之。

 

按公子商人亦弒君取國,而獨稱公子。

 

宋督,賈氏以為督有無君之心,故去氏。

 

按傳自以先書弒君,見義不在於氏也。

 

宋萬,賈氏以為未賜族。

 

按傳稱南宮長萬,則為巳氏,南宮不得為未賜族也。

 

執殺大夫不書族者二事。

 

楚殺得臣與宜申,賈氏皆以為陋。

 

按楚殺大夫公子側、大夫成熊之等六七人,皆稱氏族,無為獨於此二人陋也。

 

欲以為通例,則有若此之錯,欲以為無義例,則傳曰:嘉之,故不名。

 

書曰仲孫,嘉之。

 

書曰崔氏,非其罪。

 

翬、溺帥師,皆曰疾之。

 

稱族尊君命,舎族尊夫人,尊晉罪巳之文,炳然著明。

 

以此推之,知亦非仲尼所遺也。

 

斯葢非史策舊法,故無凡例。

 

當時諸國以意而赴,其或自來聘使者,辭有詳略。

 

仲尼修春秋,因采以示義。

 

義之所起,則刊而定正之,否則即因而示之,不皆刊正也。

 

故蔡人嘉赴,而經從稱季,傳曰:蔡人嘉之。

 

書崔氏,傳亦曰:且告以族。

 

明皆從其本也。

 

書司馬華孫來盟,亦無他比,知非大例也。

 

然則總而推之,春秋之義,諸侯之卿當以名氏備書於經,其加貶損,則直稱人,若有襃異,則或稱官,或但稱氏。

 

若內卿有貶則特稱名,文不言魯人,故異於外也。

 

若夫襃無貶,傳所不發者,則皆就舊文,或未賜族,或時有詳略也。

 

推尋經文,自莊公以上,諸弒君者皆不書氏。

 

閔公以下,皆書氏。

 

亦足以明時史之異同,非仲尼所皆刊也。

 

舊説以為大夫有功徳者則生賜族,非也。

 

至於鄭祭仲為祭封人,後升為卿,經書祭仲以生賜族者,檢傳既無同華氏之文,則祭者是仲之舊氏也。

 

傳云:公子遂如齊逆女,尊君命也。

 

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尊夫人也。

 

叔孫僑如逆女,則往曰稱族,還曰舎族,然則公子公孫,繫公之常言,非族也。

 

禍福不告則不書,然則國之大事見告,則皆承告而書,貴賤各以所告為文也。

 

福莫大於享國有家,禍莫甚於骨肉相殘,故公子取國及為亂見殺者,亦皆書之,不必繫於為卿。

 

故子紏、意恢以公子見書於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2:3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爵命例第九

釋例曰:天子錫命,其詳未聞。

 

諸侯或即位而見錫,或厯年乃加錫,或已薨而追錫。

 

魯桓薨後見錫,則亦衛襄之比也。

 

魯文即位見錫,則亦晉惠之比也。

 

魯成八年,齊靈二十四年乃見錫,隨恩所加,得失存乎其事。

 

周官王之五路,及卿大夫士服車各有名,又有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

 

先路者,革路若木路。

 

或云先,或云次,葢以就數為差。

 

其受之於王,則稱大。

 

公侯伯子男及其卿大夫士命數,周官具有等差,當春秋時,漸已變改,是以仲尼丘明據時之宜,仍其行事,從而然之,不復與周官同也。

 

而先儒考合周官禮記,各致異端。

 

今詳推經傳,國之大小,皆據當時土地人民,不復依爵。

 

故書齊楚之卿,而略於滕薛也。

 

諸侯大國之卿,皆必有命,固無所疑,其總名亦曰大夫也。

 

故經傳卿大夫之文相渉,晉殺三卿而經書大夫,邢丘之會,傳稱大夫,亦皆卿也。

 

蜀之盟,齊國之大夫,湨梁之盟,小邾之大夫,此不命、一命之大夫,故不書也。

 

命者,謂其君正爵命之於朝,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各如其命數,則皆以卿禮書之於經。

 

衛之於晉不得比次國,則邾莒杞鄫之屬,固已微矣。

 

此等諸國,當時附隨大國,不得列於會者甚多。

 

及其得列,上不能自通於天子,下無暇於備禮成制,故與於會盟戰伐甚多,唯曹之公子首得見於經,其餘或命而禮儀不備,或未加命數,故皆不書之也。

 

邾畀我之等,其奔亡亦多,所書唯數人而已,知其合制者少也。

 

又邾庶其等,傳皆言非卿,以地來,雖賤必書。

 

紀裂繻來逆女,傳曰:卿為君逆,知此等微國,亦應有卿。

 

有卿則應書於經,徒以卑陋,制不合禮。

 

失禮之例,杞降為夷,華耦具官,君子貴之至於此等,卿而不備禮,亦所以見其略賤也。

 

諸儒以為邾莒無命卿,既自違傳,劉賈又云:春秋之序,三命以上乃書於經。

 

穎氏以為,再命稱人。

 

傳曰:叔孫昭子三命踰父兄。

 

昭公十年,昭子始加三命,而先此叔孫皆自見經,知所書皆再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3:2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內外君臣逆女例第十

隠二年秋,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傳曰: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桓三年秋七月,公子翬如齊逆女。

 

傳曰: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九月,齊侯送姜氏於讙。

 

傳曰:齊侯送姜氏,非禮也。

 

傳例曰: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

 

公子則下卿送之。

 

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

 

於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

 

於小國,則上大夫送之。

 

夫人姜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傳曰: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

 

八年冬十月,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

 

傳曰: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禮也。

 

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

 

傳曰:紀季姜歸於京師。

 

傳例曰:凡諸侯之女行,唯王后書。

 

莊元年夏,單伯送王姬。

 

二十二年冬,公如齊納幣。

 

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

 

秋,公至自齊。

 

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

 

傳曰: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覿用幣,非禮也。

 

僖五年夏,公孫茲如牟。

 

傳曰:夏公孫茲如牟娶焉。

 

二十五年夏四月,宋蕩伯姬來逆婦。

 

三十一年冬,杞伯姬來求婦。

 

文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

 

傳曰:襄仲如齊納幣,禮也。

 

傳例曰:凡君即位,好舅甥,修婚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

 

孝,禮之始也。

 

四年夏,逆婦姜於齊。

 

傳曰:逆婦姜於齊,卿不行,非禮也。

 

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於魯也。

 

曰:貴聘而賤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廢之,棄信而壊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不允宜哉。

 

詩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敬主之謂也。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齊逆女。

 

傳曰:公子遂如齊逆女,尊君命也。

 

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傳曰: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尊夫人也。

 

五年秋九月,齊髙固來逆叔姬。

 

傳曰:齊髙固來逆女,自為也,故書曰逆叔姬,卿自逆也。

 

成八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傳曰: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

 

夏,宋公使公孫夀來納幣。

 

傳曰:宋公使公孫夀來納幣,禮也。

 

冬十月,衛人來媵。

 

傳曰:衛人來媵共姬,禮也。

 

傳例曰: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九年春二月,伯姬歸於宋。

 

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晉人來媵。

 

傳曰:晉人來媵,禮也。

 

十年夏五月,齊人來媵。

 

十四年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傳曰:宣伯如齊逆女,稱族,尊君命也。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傳曰: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舎族,尊夫人也。

 

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襄十五年春,劉夏逆王后於齊。

 

傳曰:官師從單靖公逆王后於齊,卿不行,非禮也。

 

釋例曰:凡稱君即位,修婚姻,娶元妃,謂諒隂既終,嘉好之事通於內外,內外之禮始備,此除凶之即位也。

 

古者諸侯之娶嫡夫人及左右媵,各有姪娣,皆同姓之國,國三人,凡九女。

 

參骨肉至親,所以息隂訟。

 

息隂訟,所以廣繼嗣也。

 

當時雖無其人,必待年長而送之,所以絶淫逸,塞非常也。

 

辭稱惷愚不教,故遣大夫隨之,而亦謂之媵臣,所以將謙敬之實也。

 

夫人薨,不更聘,必以姪娣媵繼室,一與之醮,則終身不二,所以重婚姻之禮,固人倫之義。

 

人倫之義既固,上足以奉宗廟,下足以繼後世,此夫婦之義也。

 

天子至尊無敵,則上卿親迎,而上公臨之。

 

諸侯若有故不得親迎,必使宗親上大夫為介。

 

凡內外君臣逆十六,傳所以發義例有四。

 

紀裂繻來逆女,傳曰:卿為君逆也。

 

齊髙固來逆叔姬,傳曰:書逆叔姬,卿自逆也。

 

此外君臣來逆女之異文也。

 

公子遂如齊逆女,傳曰:尊君命也。

 

公孫茲如牟,傳曰:娶焉。

 

此內君臣出逆女之異文也。

 

祭公逆王后於紀,傳曰:禮也。

 

此天子之異文也。

 

逆婦姜於齊,傳曰:卿不行,非禮也。

 

劉夏逆王后於齊,傳曰:官師從單靖公,卿不行,非禮也。

 

知祭公如紀時亦有卿,卿不書,舉重略輕,猶鞌、邲之戰,唯書郤克、林父。

 

此又天子及諸侯使公卿之文也。

 

國君之娶,必卜鄰國之吉人,臣亦卜國內之耦,所以美祚胤也。

 

臣若有故而外婚,則稱使以出,不得稱婚,卿非君命不越境也。

 

婚禮雖奉時君之命,其言必稱先君以為禮辭,故公子翬逆,女傳稱修先君之好,公子遂逆女,傳曰尊君命,互發其義也。

 

往必稱族,以示其重,還雖在途,必舍族以替之,所以成小君之尊也。

 

禮,父母逆女不下堂,著外成之節,委之於迎者也。

 

齊侯送姜氏,經指事而書,傳亦隨文而釋,以見其非也。

 

婚禮卿納幣而君親逆,君有故即使卿逆之,則書卿名。

 

以夫人至父母之國,又遣使致女,所以進貞女,成大禮也。

 

桓公不書納幣,而遣公子翬逆女,逆女踰月,翬未反而公會齊侯於讙,本非親迎,因接夫人,直稱夫人至者,為失禮,不斥言之文也。

 

莊公顧割臂之盟,崇寵孟任,故即位二十三年乃娶元妃,雖丹楹刻桷,身自納幣,而有孟任之嫌,故與姜氏俱反而異入,經所以不以至,禮書也。

 

文公既不親迎,又不使卿,君而卑之,立而廢之,故不稱逆女,皆國史敘事之宜也。

 

天子娶,則稱逆王后,卿為君逆女,則稱逆女,其自為逆則稱所迎之字,尊卑之別也。

 

逆稱王后而逆之曰季姜,伸父母之尊也。

 

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

 

諸侯嫁女於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尊卑不得交禮也。

 

魯諸公納幣,或在即位之前。

 

成公娶夫人而不納幣,此經文闕也,貴聘而賤逆,失之微者,傳猶詳之,言其不終,若實不納幣,非所略也。

 

諸侯婚禮久亡,以士婚禮準之,不得唯止於納幣逆女。

 

逆女納幣二事,皆必使卿行。

 

卿行則書之,他禮非卿則不書也。

 

宋公使華元來聘,聘不應使卿,故傳但言聘共姫也。

 

使公孫夀來納幣,納幣應使卿,故傳明言其得禮也。

 

魯君之婚亦唯存納幣逆女,此其義也。

 

魯自惠已上,世娶於宋。

 

自桓已下娶於齊。

 

及春秋之末,襄昭定哀四公皆違其舊。

 

三桓執政,欲以削公室,外援成巳之私。

 

故哀公將因越人以去三桓,越人請妻之,於是季孫賂太宰嚭以絶其計。

 

哀公不能自固,出奔而死,祿之去公室,亦難以禮論也。

 

杞、蕩二伯姬,皆自為子來迎之,與求雖異,然其實一也。

 

文公、宣公、成公,夫人皆稱婦,各有姑之辭也。

 

宣公納幣,雖或在即位之前,據為喪娶,不須貶責而自明,故無譏文也。

 

成公逆女及夫人至,最為得禮,故詳其文,丘明謂之微而顯,婉而成章也。

 

宋公之娶伯姬,幣聘兩備,晉衛為媵,葢古婚之道,故傳毎為之發。

 

伯姬以賤逆婦,齊人來媵,皆非所應,故傳亦無文也。

 

叔姬歸於紀,此待年之女,年滿特行,故書其歸。

 

公子翬如齊逆女,此經正文,而賈氏云:使翬逆女,兼修艾之盟。

 

婚姻禮之大事,方遣逆女,無縁兼修盟會,若實如此,經當變文,不得以逆女為使,而更以修盟為實也。

 

又此年春,公已會齊侯而成婚,豈復須逆女之臣,以申久要?

 

斯不然矣。

 

夫人孫於齊,傳云不稱姜氏,絶不為親,止釋孫例也。

 

至於喪婚,則或稱姜而不言氏,或稱氏而不言姜,丘明不發其例,斯葢經傳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4:0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內女夫人卒葬例第十一

隠二年冬十二月乙夘,夫人子氏薨。

 

三年夏四月辛夘,君氏卒。

 

傳曰:夏,君氏卒,聲子也。

 

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故不曰薨。

 

不稱夫人,故不言葬。

 

不書姓,為公故,曰君氏。

 

僖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於夷,齊人以歸。

 

閔二年傳曰:閔公之死也,哀姜與知之,故孫於邾。

 

齊人取而殺之於夷,以其屍歸。

 

僖公請而葬之。

 

冬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傳曰: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君子以齊人之殺哀姜也為已甚矣。

 

女子從人者也。

 

文四年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

 

五年春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

 

傳曰:春,王使榮叔來含且賵。

 

召昭公來會葬,禮也。

 

十七年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聲姜。

 

傳曰:葬聲姜,有齊難,是以緩。

 

宣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

 

庚寅,日中而克葬。

 

傳曰:葬敬嬴,旱無麻,始用葛茀。

 

雨不克葬,禮也。

 

卜葬先逺日,避不懷也。

 

襄四年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

 

傳曰:定姒薨,不殯於廟,無襯,不虞。

 

匠慶謂季文子曰:子為正卿,而小君之喪不成,不終君也。

 

君長誰受其咎?

 

初,季孫為巳樹六檟於蒲圃東門之外,匠慶請木。

 

季孫曰:畧。

 

匠慶用蒲圃之檟。

 

季孫不御。

 

君子曰:志所謂多行無禮,必自及也。

 

其是之謂乎?

 

秋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

 

定十五年秋七月壬申,姒氏卒。

 

傳曰:姒氏卒,不稱夫人,不赴,且不祔也。

 

九月辛巳,葬定姒。

 

傳曰:葬定姒,不稱小君,不成喪也。

 

哀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傳曰: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

 

昭公娶於呉,故不書姓。

 

死不赴,故不稱夫人。

 

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

 

右夫人卒葬。

 

莊二年秋七月,齊王姬卒。

 

四年夏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

 

二十九年冬十有二月,紀叔姬卒。

 

三十年秋八月癸亥,葬紀叔姬。

 

僖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文十二年春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傳曰:叔姬卒,不言杞,絶也。

 

書叔姬,言非女也。

 

成八年冬十月癸夘,杞叔姬卒。

 

傳曰:杞叔姬卒,來歸自杞,故書。

 

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迎叔姬之喪以歸。

 

傳曰:杞桓公來逆叔姬之喪,請之也。

 

杞叔姬卒,為杞故也。

 

逆叔姬,為我也。

 

襄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

 

傳曰:甲午,宋大災。

 

宋伯姬卒,待姆也。

 

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

 

女待人,婦義事也。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傳曰:叔弓如宋葬共姬也。

 

右內女卒葬。

 

夫人卒葬二十四,內女卒十二,錯綜其二十三以包通之。

 

釋例曰:夫人喪禮有三,薨則赴於同盟之國,既葬,日中自墓反虞於正寢,所謂反哭於寢也,卒哭而祔於祖姑皆然,則書曰夫人某氏薨,葬我小君某氏,此備禮之文也。

 

姒氏卒,傳曰:不稱夫人,不赴且不祔也。

 

葬定姒不稱小君,不成喪也。

 

然則夫人子氏赴而不反哭,故不書葬。

 

定姒則反哭而不赴,故書葬而不言小君。

 

若昭之孟子者,以同姓為諱,生革其姓,過而知晦也。

 

然呉之太伯下及魯昭公,於親逺矣,所諱在於名義而已。

 

居夫人之位,籍小君之尊,已三世矣。

 

季氏當國而不為之服,至令仲尼釋已之經,國朝不成其喪,以世嫡夫人亦不書於策,此季氏之咎也。

 

凡妾子為君,其母猶為夫人,雖先君不命其母,母以子貴。

 

其嫡夫人薨,則尊得加於臣子,而內外之禮皆如夫人矣。

 

故姒氏之喪,責以小君不成。

 

成風之喪,王使來會葬,傳曰:禮也。

 

隠公以讓攝位,故不成禮於聲子,假稱君氏,以別妾媵,葢是一時之宜,隠之至義。

 

凡夫人薨,失所則書地,明失常也。

 

哀姜不書姓,經闕文也。

 

夫人姒氏薨葬,皆以禮備為文,明季文子雖議從略賤,聞匠慶之言,懼而備禮,殯葬無闕也。

 

齊王姬卒,魯為主,比內女也。

 

紀侯大去其國,令弟納邑附齊,齊侯嘉而愍之,恩及伯姬。

 

伯姬,魯女也,故以來告。

 

大夫會葬,故書齊侯葬紀伯姬也。

 

叔姬繼伯姬之後,紀侯既卒,依紀季居酅,貞義守節,嘉而愍之,故亦存弔葬之禮也。

 

子叔姬卒,傳曰:不言杞,絶也。

 

書叔姬,言非女也,出棄之女,反在父母之室,則與既笄成人者同,故亦書卒也。

 

昭三年傳曰:昔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弔,卿共葬事。

 

夫人,士弔,大夫送葬。

 

宋伯姬之卒,宋人義其待姆,魯嘉其事貞節,使卿送葬,舉諡成禮。

 

君子嫌其敬過於節,故以女而不婦示義。

 

經文仍舊,非仲尼所變,故亦不嫌。

 

書日以示別之,葢丘明道達聖旨,扶春秋之義也。

 

內女唯諸侯夫人卒乃書,恩成於敵體。

 

其所嘉愍,乃遣弔喪,又簡於文襄之法也。

 

其非適諸侯,則略之,以服制相準也。

 

生書其來,而死不録,其卒從外大夫之比也。

 

伯姬卒,未適人,故不稱國,既笄成人故書。

 

經書孟子卒,傳曰:昭公娶於呉,故不書姓。

 

此為昭公加諱,不復繫呉,改其姓號,經傳因而不革也。

 

論語謂之呉孟子,葢時人常言,非經傳正文也。

 

而賈氏以謂,言孟子,若言呉之長女。

 

稱呉長女,既不異於同姓之長女,且娶同姓長之與少未聞其異,無所為別也。

 

又齊侯葬紀伯姬不書諡者,葢亡國之婦,夫妻皆降,莫為之諡也。

 

而賈許方以諸侯禮説,又失之也。

 

禮,公子為其母練冠縓縁,既葬除之。

 

及其嗣位為君,非復公子,嫡母薨則伸其母尊。

 

而先儒同之公子,亦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4:4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侵伐襲例第十二

釋例曰:侵伐襲者,師旅討罪之名也。

 

鳴鐘皷以聲其過曰伐。

 

寢鐘皷以入其境曰侵。

 

掩其不備曰襲。

 

此所以別興師用兵之狀也。

 

其但稱圍救,舉實而言也。

 

周禮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

 

傳曰:君以軍行,祓社釁皷。

 

又曰:嘉好之事,君行師從,卿行旅從。

 

然春秋不書師旅,一皆曰師,從衆辭也。

 

大夫將,滿師稱師,不滿稱人而已。

 

卿將,滿稱師,不滿則直書名氏。

 

君將不言帥師,卿將不言師旅,此史策記注之常也。

 

翬之伐鄭,溺之伐衛,固請專命。

 

王命伐宋,羽父不待君以速進,而先會二國自以為名,故皆貶去其族。

 

齊為侯伯,鄭伯又為王卿士,二君奉王命以討宋惡,羽父之專進,故使與微者同。

 

伐動而無功,故無成敗也。

 

老桃之會而不同伐,公既獨敗宋師,鄭乃尋其末蹤,事同一時,故不重告於廟也。

 

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夫子善魯人之秉周班,惡三國之伐有禮,故正王爵以表周制,去侵伐以見無罪,此聖人之所以扶奬王室,敦崇大教,故改常例以特見也。

 

衛孔達為政不恭,背盟主,興兵於鄰國,受討喪邑,窘而告陳,雖從陳之謀,僅得自定,以謀而濟,故君子但明言合古,而不釋其尤也。

 

秦伯終用孟明而致敗,敗而罪己,救其闕而養其志,孟明増修其徳,以霸西戎,夫子嘉之,故於伐秦之役,貶四國大夫,四國大夫奉君命而行,今以一義變例,故稱尊秦,謂之崇徳,明罪不在四國大夫也。

 

傳稱秦伯伐晉,既嘉孟明,以善稱穆公。

 

又曰遂伯西戎,而經書秦人,知稱人,非諸侯之襃貶也。

 

鄭受楚命伐宋,大敗宋師,獲其上卿,此晉之不競也。

 

晉於是申命衆國,大起其衆,將以雪宋之恥,取威定霸。

 

趙盾為政,而畏鬭椒之威,不敢遂其所志,託辭班師,失宋之心,孤諸侯之望。

 

楚之囊瓦,為呉所誘,以喪軍師,皆所以致貶也。

 

子重興鐘皷以救彭城,而實使輕軍與鄭人侵之,故經以實事稱人書侵,而傳本其始發言伐也。

 

諸經傳異文而非例所及者,其義皆然。

 

陳蔡,楚之與國,鄭欲求親於晉,故伐而入之,晉士莊伯詰其侵小,且問陳之罪。

 

子産答以東門之役,故免於譏。

 

及其侵蔡,既無晉命,又無直辭,君死主少,興師以求媚於晉義,取亂略,不能以徳懐親,又不能以直報怨,故二大夫異於子産也。

 

陳之見伐,本以助晉,晉不逆勞,而以法詰之,得盟主道理,故仲尼曰:晉為伯。

 

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善之也。

 

戎之侵魯,魯人不知去而逺追,又無其獲,邊境不備,侯不在疆,所以為諱也。

 

諱此君之闕,亦所以示戒於將來之君也。

 

楚人棄君助臣,取宋彭城以封叛者,削正興偽,雖非復宋地,故追書繫宋,不與楚人之所得入也。

 

虎牢,鄭之郊境,晉人既有之矣,又城而居之,將以脅鄭,鄭畏偪而強服,遇楚而復叛,八年之間,一南一北,至於數四,晉悼慮其未已,故大城置戍,先以示威,鄭服之日,釋戍以歸之,徳立刑行,故能終有鄭國。

 

春秋探書其本意,善之也。

 

三都強盛,以奪三家之權。

 

陪臣執政,下凌上替,故仲由隳之,而仲尼弗禁。

 

帥師登臺,僅不相剋,直隨事而書,以示三家之疆,無義例也。

 

晉伐鮮虞,文無主帥,既例所不及。

 

麻隧實戰,而但書伐,欲以為不告,則時公在師,欲以為諱伐無罪,則秦直晉曲,欲以為無功諱負,則秦師敗績。

 

此皆經文闕漏,傳文獨存也。

 

賈氏以晉直秦曲,無辭不得敵有辭,故不書戰。

 

而韓之戰,秦直晉曲,宋之戰,魯義而宋不信,亦皆書戰,事類甚多,此既不安,又師者是人衆之通言,取而復為義云。

 

諸經稱師,皆以明用師之義。

 

晉師滅潞,則曰得用師之道。

 

楚師滅陳,則曰失用師之道。

 

文體適同,一善一惡。

 

諸稱師者百六十四,患不能通,則但為稱師而不見將帥之主數條生義,此為更在將帥與?

 

不復在師也。

 

俱是戰伐之事,亦俱稱師,其人存,其事顯,則所責明,其人沒,而但稱師,則所責隠。

 

仲尼曷為舎此而明彼?

 

言左氏不明義例,不以為義例,則異同詳畧皆本史也。

 

而諸君區區溺意於亂文,欲於無義之中求義,無異施綿緼以為縑絹,用櫛比於氈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5:2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災異例第十三

釋例曰:物者,雜而言之,則昆蟲草木之類也。

 

大而言之,則歳時日月星辰之謂也。

 

歳者,水旱饑饉也。

 

時者,寒暑風雨雷電雪霜也。

 

日月者,薄食夜明也。

 

星辰者,彗字霣錯失其次也。

 

山崩地震者,陽伏而不能出,隂迫而不能升也。

 

凡天反其時,地反其物,以害其物性,皆為妖災。

 

天人之際,或異而無感,或感而不可知。

 

沙鹿崩,固謂期年必有大咎。

 

梁山崩,則云山有朽壤而自崩。

 

此皆聖賢之讜言,逹者所宜先識。

 

陳既已滅,降為楚縣,而書陳災者,猶晉之梁山沙鹿崩,不書晉也。

 

災害係於所災所害,故以所在為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6: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崩薨卒例第十四

隠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曰:壬辰,羽父使賊弒公於寪氏。

 

不書葬,不成喪也。

 

桓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

 

傳曰: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

 

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

 

公薨於車。

 

閔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

 

傳曰: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於武闈。

 

僖三十三年冬十有二月乙巳,公薨於小寢。

 

傳曰:冬,公薨於小寢,即安也。

 

成十八年秋八月己丑,公薨於路寢。

 

傳曰:己丑,公薨於路寢,言道也。

 

昭三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己未,公薨於乾侯。

 

傳曰:己未,公薨。

 

書曰公薨於乾侯,言失其所也。

 

隠七年春王三月,滕侯卒。

 

傳曰:春,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

 

傳例曰: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

 

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

 

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

 

傳曰: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再赴也。

 

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

 

僖四年夏,許男新臣卒。

 

傳曰:許穆公卒於師,葬之以侯禮也。

 

傳例曰:凡諸侯薨於朝,葬加一等。

 

死王事,加二等。

 

於是有以袞歛。

 

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傳曰: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不書名,未同盟也。

 

傳例曰: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

 

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避不敏也。

 

二十七年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傳曰: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

 

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

 

傳曰: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來赴弔,如同盟,禮也。

 

成十三年夏五月,曹伯廬卒於師。

 

傳曰:公會晉侯伐,秦曹宣公卒於師。

 

襄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傳曰:杞桓公卒,始赴以名,同盟故也。

 

七年冬十有二月,鄭伯髠頑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於鄵。

 

傳曰:及將會於鄬,及鄵,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於諸侯。

 

十二年秋九月,呉子乘卒。

 

傳曰:秋,呉子夀夢卒。

 

臨於周廟,禮也。

 

傳例曰:凡諸侯之喪,異姓臨於外,同姓於宗廟,同宗於祖廟,同族於禰廟。

 

是故魯為諸姫臨於周廟,為凡蔣邢茅胙祭臨於周公之廟。

 

昭元年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

 

傳曰:楚公子圍將聘於鄭,聞王有疾而還,入問王疾,縊而弒之,葬王於郟,謂之郟敖。

 

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原卒。

 

傳曰:丁未,滕子原卒,同盟,故書名。

 

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

 

傳曰:杞文公卒,弔如同盟,禮也。

 

二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於曲棘。

 

傳曰:宋元公將為公故如晉。

 

己亥,卒於曲棘。

 

三十一年夏四月丁巳,薛伯榖卒。

 

傳曰:薛伯榖卒,同盟故書。

 

定四年夏五月,杞伯成卒於會。

 

十四年夏五月,呉子光卒。

 

傳曰:呉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陳於檇李。

 

靈姑浮以戈擊闔閭,闔閭傷將指,取其一履還。

 

卒於陘,去檇李七里。

 

哀十年春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傳曰:公會呉子伐齊。

 

齊人弒悼公,赴於師。

 

呉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

 

昭二十二年冬十月,王子猛卒。

 

傳曰: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喪也。

 

莊三十二年冬十月己未,子般卒。

 

傳曰:子般即位,次於黨氏。

 

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於黨氏。

 

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

 

傳曰:冬十月,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

 

書曰子卒,諱之也。

 

襄三十一年秋九月癸巳,子野卒。

 

傳曰:毀也。

 

右崩薨卒一百五十,錯綜其三十一以包通之。

 

釋例曰: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古之制也。

 

春秋所稱,曲存魯史之義。

 

內稱公而書薨,所以自尊其君,則不得不畧外諸侯書卒,以自異也。

 

至於既葬,雖邾許子男之君,皆稱諡而言公,各順臣子之辭,兩通其義也。

 

諸侯同盟,皆稱名以接神,故薨則臣子必以名赴同盟之國,告亡君之終,稱今君之嗣,好惡由之。

 

故傳曰: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

 

盟載之辭,下逮子子孫孫,當奉而弗忘,故云繼好。

 

好同則相親,相親則不爭,故曰息民也。

 

杞子降爵,嫌有異同,故傳重發不書之例,又更發凡者,以明雖薨赴有法,若或違之,國史亦承告而書,不必改正也。

 

杞伯姑容,未與襄同盟,而事逮其父;

 

王子虎又未接於文,嘗與僖同盟,故皆用同盟之禮,蓋繼好之義也。

 

嫌於赴非所盟之君,又天子公卿,其禮或異,故傳曰:始赴以名,同盟故也。

 

又曰:弔如同盟,各以正所疑也。

 

赴以名則亦書之者,諸侯雖不同盟,或以名赴也。

 

不然則否,避不敏者,謂雖同盟而赴不以名,則亦不書名,以審違謬也。

 

益姑之卒,傳重復發者,有奪田之忿,而不廢喪紀,故稱禮以明之也。

 

陳人再赴,兩書其日,齊緩告亂,書以十二月,天王偽赴,遂用其虛,明日月闕否,亦從赴辭。

 

子駟實弒僖公,赴以瘧疾,而經從之。

 

楚弒郟敖,齊弒陽生,皆其類也。

 

君子不變其文,以慎其疑,且虛實相生,隨而表之,真偽之情可以兩見,承赴而書之,亦所以示將來。

 

許穆公卒於師。

 

呉子夀夢卒,臨於周廟。

 

公登觀臺必書云物,傳皆發凡以言例,經皆無異議,諸若此,蓋周之舊禮,傳因事以存,於經則常事不書也。

 

若卒於朝會,或書師,或書地者,史之成文,非義例所存也。

 

至於魯公之薨,則皆書地。

 

成公薨路寢,傳稱得道。

 

昭薨乾侯,言失其所。

 

詳內事,謹凶變也。

 

其未成君而卒者,君未葬則嗣子書名,在喪之禮也。

 

既葬則嗣君諒闇,羣臣復吉免喪服,則禮成也。

 

文公既葬,襄仲殺惡及視,書曰子卒,與未成君同文,所以為諱也。

 

公子惡,魯之正適,嗣位免喪,則魯君也。

 

襄仲倚齊而弒之,國以為諱,故不稱君,若言君之子也。

 

及子般、子野,或見殺,或不勝喪,言罪則不足成貶,為孝而滅性,故直畧而書卒也。

 

惡、視猶不顯,則知隠閔二公稱薨,桓不稱弒,亦諱之也。

 

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也。

 

微諫見志,造膝詭辭,執其是而諌其非,不必其得。

 

蓋匡救將然,而將順其已然,故有隠諱之義焉。

 

至於激節之士則不然,南史執簡而累進,董狐書法而不隠,鬻拳刼君而自刖,晏嬰端委而引直,賢聖亦録而善之,所以廣義訓,傳大道,殷有三仁,此之謂也。

 

劉賈許頴復於薨卒生例云:日月詳者弔贈備,日月畧者弔有闕。

 

傳無此辭,非載大夫卒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6:5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書弒例第十五

釋例曰:天生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羣物所以繫命也。

 

故戴之如天地,親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事之如神明。

 

其或受雪霜之嚴,雷電之威,則奉身歸命,有死無貳。

 

故傳曰:君,天也。

 

天可逃乎?

 

此人臣所執之常也。

 

然本無父子自然之恩,未有家人習翫之愛,高下之隔縣殊,壅塞之否萬端,是以居上者降心以察下,表誠以感之,然後能相親也。

 

若亢高自肆,羣下絶望,情義圯隔,是謂路人,非君臣也。

 

人心苟離,則位號雖存,無以自固。

 

故傳例曰:凡弒君,稱君,君無道;

 

稱臣,臣之罪。

 

稱君者,惟書君名,而稱國稱人以弒,言衆之所共絶也。

 

稱臣者,謂書弒者主名,以埀來世,終為不義,而不可赦也。

 

然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故宋昭之惡,罪及國人。

 

晉荀林父討宋曰:何故弒君?

 

猶立文公而還。

 

深見貶削諸懷賊亂以為心者,固不容於誅也。

 

若鄭之歸生,齊之陳乞,楚之公子比,雖本無其心,春秋之義亦同大罪,是以君子慎所以立也。

 

諸侯不受先君之命而篡立,得與諸侯會者,則以成君書之,齊商人、蔡侯般之屬是也。

 

若未得接於諸侯,則不稱爵,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蔡人殺陳佗,齊人殺無知,衛人殺州吁、公子瑕之屬是也。

 

諸侯篡立,雖以會諸侯為正,此列國之制也。

 

至於國內策名委質,即君臣之分已定。

 

故諸殺不成君者亦與成君同義也。

 

傳曰:會於平州,以定公位。

 

又云:若有罪,則君列諸會矣。

 

此以會為斷也。

 

經書趙盾弒君,而傳云靈公不君,又以明於例,此弒宜稱君也。

 

弒非趙盾,而經不變文者,以示良史之意,深責執政之臣。

 

傳故特見仲尼曰越竟乃免,明盾亦應受罪也。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古之慎戒也。

 

人子之孝,當盡心嘗禱而已。

 

藥物之劑,非所習也。

 

許止身為國嗣,國非無醫,而輕果進藥,故罪同於弒。

 

二者雖原其本心,而春秋不赦其罪,蓋為教之逺防也。

 

楚靈無道於民,於例當稱國以弒,公子比首兵自立,楚衆散歸,而靈王縊死,故以比為弒王也。

 

比既得國,國人驚亂,棄疾從而扇之,比懼自殺,皆棄疾之由,故書公子棄疾殺公子比也。

 

左氏義例止此而已。

 

其餘小異,皆從赴也。

 

劉賈許頴以為,君惡及國朝,則稱國以弒君,惡及國人,則稱人以弒。

 

案傳,鄭靈、宋昭,經文異而例同,故重覆以同之。

 

子弒其父,又嫌異於他臣,亦重明其不異。

 

既不碎辨國之與人,而傳云莒紀公多行無禮於國,太子僕因國人以弒之,經但稱國不稱人,知國之與人,雖言別而事一也。

 

先儒旁采二傳,橫生異例。

 

宋之蒙澤,楚之乾谿,俱在國內。

 

閔公之弒,則以不書。

 

蒙澤國內為義,楚弒靈王復以地乾谿,為失所明。

 

仲尼本不以為義例,則丘明亦無異文也。

 

經書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仲尼、邱明唯以先後見義,無善孔父之文。

 

孔父為國政,則取怨於民。

 

治其家,則無閨闈之教。

 

身先見殺,禍遂及君,既無所善,仇牧不警而遇賊,又死無忠事。

 

晉之荀息,期欲復言,本無大節,先儒皆隨加善例,又為不安。

 

經書臣蒙君弒者有三,直是弒死相及,即實為文。

 

仲尼以督為有無君之心,改書一事而已,無他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7:3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及會例第十六

釋例曰:與謀者,同志之國,彼我之計未定,相與共謀,講議利害,計成而後行之,故以相連及為文。

 

不與謀而出師者,謂不得已而應命,故以外合為文。

 

皆據魯而言之也。

 

公親會齊侯伐萊,而傳以師出示例,所以通卿大夫帥師者也。

 

魯既春會於曹,以謀伐鄭,夏遂起師而更從不與謀之文者,厲公篡太子忽之位,謀而納之非正,故諱之,從不與謀之例。

 

若夫盟主之令,則上行乎下,非匹敵和成之類,故雖或先謀,皆從不與謀之例。

 

成八年晉士爕來聘,且言將伐郯,下云會伐郯是也。

 

凡乞師者,深求過禮之辭,執謙以偪成其討,故雖小國乞之於大國,大國乞之於小國,亦皆從不與謀之例,臧宣叔、郤錡是也。

 

傳以師出為例,是惟繫於戰伐。

 

而劉許賈頴濫以經諸及字為義。

 

本不在例,今欲強合之,所以多相錯亂也。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為求助於諸侯,而専制其用,征伐進退,帥意而行,故變會及之文而曰以。

 

施於匹敵相用者,若覇主之命,則上行於下,非例所及也。

 

呉雖大國,順蔡侯之請,自將其衆,唯蔡侯之命,故亦言以呉子也。

 

傳例稱師,則諸不言師者皆不用以為例也。

 

以之於言,所渉甚多,劉賈許頴既不守例為斷,又不能盡通諸以,唯雜取晉人執季孫以歸,劉子、單子以王猛居於皇,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隨示以義,數事而已。

 

又云諸稱以,皆小以大,下以上,非其宜也。

 

尋案晉侯以季孫歸,又非下以上也。

 

荊以蔡侯歸,亦非小以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8:0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蒐狩例第十七

釋例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傳曰:春蒐夏苖秋獼冬狩,皆於農隙以講武事也。

 

三年而治兵,習戰備也。

 

入而振旅,治兵禮畢,整衆而還也。

 

歸而飲至,告於廟也。

 

所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順少長,辨等列,習威儀也。

 

晉侯登有莘之墟以望,曰少長有禮,此之謂也。

 

田狩必有三驅之禮,以備四時之祀。

 

鳥獸之肉不登於俎,骨角毛羽不登於噐,則君不舉。

 

出必告於廟,獲必用於廟,於是乃書。

 

椒舉稱寡君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此事之謂也。

 

凡天子諸侯田狩,皆於其封內。

 

傳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

 

不越國而取諸人。

 

隠公觀魚於棠,棠實他境,故傳云逺地。

 

河陽實已屬晉,非王狩所在,故言非其地也,且明徳也,義在隠其召君之闕也。

 

邱明之為傳,所以寫仲尼之意也。

 

而河陽之狩,趙盾之弒,泄冶之罪,於此三事特稱仲尼者,危疑之理,須聖言以明之。

 

聖人之辭,可能使人信之,賢者之辭則不能,此其義也。

 

三王異正朔,而夏數為得天,雖在周世,於言時舉事,皆據夏正。

 

故公以春狩於郎,而傳曰書時,禮也。

 

焚咸邱,魯地非蒐狩常處,經不言蒐狩,但稱焚咸邱,言火田盡物,非蒐狩之義也。

 

紅之蒐,傳言革車千乘,所以示大蒐也,而經不書大,諸事同而文異,傳不曲言經義者,直是時史之闕畧,仲尼畧而從之,春秋不可錯綜經文,此之類也。

 

劉賈頴云:蒐於紅,不言大者,言公大失,權在三家也。

 

十一年蒐於比蒲,經書大蒐,復云:書大者,言大衆盡在三家。

 

隨文造意,以非例為例,不復知其自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58:4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釋例


廟室例第十八

釋例曰:太廟有八名,其體一也。

 

肅然清靜,謂之清廟。

 

行禘祫序昭穆,謂之太廟。

 

告朔行禮,謂之明堂。

 

行饗射飬國老,謂之辟雍。

 

占云物望氛祥,謂之靈臺。

 

其四門之學,謂之太學。

 

其中室謂之太室。

 

總謂之合宮。

 

諸儒皆以廟學為,一鄭氏以為異處。

 

太室之屋,國之所尊,朽而不善,乆旱遇雨,乃遂傾頽,不共之甚,故特書之。

 

新宮災者,宣公之廟,父廟也。

 

諒闇始闋,而遇天災,故感而哭之,以致哀,異於餘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0:0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