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素問】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00:40:3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仆。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00:41:30 | 只看該作者

第十八篇平人氣象論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結而橫,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


脈澀曰痹。


緩而滑曰熱中。


盛而緊曰脹。


脈從陰陽,病易已;


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


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臂多青脈,曰脫血。


尺脈緩澀,謂之解■。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皆死。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膽。


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腫曰風。


足脛腫曰水。


目黃者曰黃膽。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


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脈要精微論:


莠(音誘)汨(古沒切)癉(都HT■切)、音荀,又音舜)


平人氣象論:


疝(音山)瘕(音賈)、音亦)、女耕切)喙(虛畏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00:42:24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卷

 

第十九篇玉機真臟論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00:42:4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


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00:43:0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00:43:19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6:51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7:16 | 只看該作者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


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螈,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


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7:34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7:49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愿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愿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8:14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三篇部九候論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


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


愿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


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8:3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


中部地,手陽明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


下部地,足少陰也;


下部人,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8:4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9:01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參伍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內陷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9:1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9:3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病風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29:4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玉機真臟論:


溉(古代切)窳(音愈)、渠殞切)瞀(莫候切)


三部九候論:


歃(所甲切,飲血也)、古營切)蠕(而勻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32:45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卷

 

第二十一篇經脈別論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 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臟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35: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二篇臟氣法時論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得失之意,愿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


持於甲乙,起於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心欲 ,急食咸以 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


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靜。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淬HT 熱食溫炙衣。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


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


其變病,刺 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 。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 ,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3 14:37:25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氣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


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臟所惡: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


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08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