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它】
①[tuōㄊㄨㄛ]
[tāㄊㄚ]
[『玉篇』託何切]
亦作“牠”。
亦作“佗”。
1.別的;
另外的。
后多寫作“他”。
『易·比』:“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孔穎達疏:“更有他人幷來而得吉。”
『漢書·陸賈傳』:“賜賈橐中裝直千金,它送亦千金。”
顏師古注:“它,猶餘也。”
唐元稹『蛒蜂』詩序:“故毒螫倍諸蜂蠆,中手足輒斷落,及心胸則圮裂。
用它蜂中人之方療之,不能愈。”
明何景明『古怨詩』之四:“寸心抱貞固,投一安有它?”
2.第三人稱代詞。
多見於早期白話。
『朱子語類』卷三二:“若馮異乃是戰時有功,到後來事定,諸將皆論功,它却不自言也。”
『宣和遺事』後集:“衆人與帝同屋共臥,聞隣舍僧語。
‘有因果否?’
一僧曰:‘豈得無之!
況它前身自是玉堂天子,因不聽玉皇說法,故謫降。’”
元徐再思『沉醉東風·春情』曲:“一自多才間闊,幾時盼得成合?
今日個猛見它門前過,待喚著怕人瞧科。”
3.用於泛指。
『秦倂六國平話』卷上:“有善事底褒奬它,使人知勸;
有惡事底貶責它,使人知怕。”
4.代詞。
稱代人以外的事物。
『朱子語類』卷九七:“楊志仁問明道說話,曰:最難著須是輕輕地挨傍它,描摸它,意思方得。”
魯迅『野草·題辭』:“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爲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5.虛指代詞。
曹禺『雷雨』第三幕:“我把周家太太、大少爺這點老底子給它一個宣布,就連老頭這老王八蛋也得給我跪下磕頭。”
6.姓。
戰國有它嚻。
見『荀子·非十二子』。
它②[shéㄕㄜˊ]
[『廣韻』託何切,平歌,透。]
[『集韻』時遮切,平麻,禪。]
“蛇”的古字。
『說文·它部』:“它,蟲也。
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
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徐灝箋:“它,蛇。
古今字。”
它③[tuóㄊㄨㄛˊ]
[『字彙補』徒河切]
1.見“它它藉藉”。
2.同“駝”。
『漢書·揚雄傳下』:“敺橐它。”
『文選·揚雄〈長楊賦〉』李善注本作“駝”,五臣注本作“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