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1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北市淡水區淡水國民小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4-16 14:07: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北市淡水區淡水國民小學

 

新北市淡水區淡水國民小學,成立於1896年的一所小學,是現新北市最早傳授新式教育的學校,因學校位於清代淡水縣境地,而以淡水為校名。

 

現址為新北市淡水區協元里中山路160號。

 

一、學校沿革1896年(清光緒22年、明治29年)9月7日成立臺灣總督府淡水國語傳習所。

 

址設義應宮(今觀宗寺,新北市淡水區草東里中正路15號)。

 

首任校長為原田吉太郎。

 

1897年3月舉行第一屆結業典禮,共有4名結業生。

 

12月7日成立和尚洲分教場(現新北市蘆洲國小),9日成立新莊山脚分教場(現新北市泰山國小)。

 

1898年2月遷至清水街雷俊臣老師家中。

 

1898年10月1日改稱滬尾公學校。

 

1903年遷移至現址。

 

1911年改稱為淡水公學校。

 

1916年4月1日成立淡水公學校興化店分校。

 

1918年3月31日成立淡水公學校水梘頭分校。

 

1920年3月31日興化店分校獨立為興化店公學校(現淡水區興仁國小)。

 

1921年4月1日水梘頭分校獨立為水梘頭公學校(現淡水區水源國小)。

 

1941年10月1日改稱為淡水東國民學校。

 

1946年9月1日改稱為臺北縣(註1)淡水鎮(註2)淡水國民學校。

 

1968年8月1日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為臺北縣(註1)淡水鎮(註2)淡水國民小學。

 

1996年5月26日慶祝創校百週年校慶。

 

2004年9月獲頒教育部93學年度「標竿一百-九年一貫課程推手」績優學校團體。

 

2006年張榮輝著《淡水孩子情─淡水國小110周年特刊》出版。

 

2010年12月25日,改稱為新北市淡水區淡水國民小學。

 

2011年9月全校編制,教職員92名,學生共44班(普通班34、美術班2、藝才班2、啟智班2、資源班1、資優班1、幼稚園2班)。

 

二、學校環境淡水國小位於淡水老街,中山路(省道2號乙)及中山北路之間。

 

淡水原是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在清代是指整個台灣北部(新竹以北)。

 

滬尾是現今聚落的名稱,1912年淡水區正式取代滬尾區的名稱,沿用至今。

 

1920的淡水郡,包含現今之三芝、石門、八里等區。

 

滬尾公學校設置時的學區指上述地區。

 

淡水國小100學年度的學區有淡水區協元里、清文里、長庚里、草東里、永吉里。

 

三、淡水師友(一)歷任校長公學校時期第一任:原田吉太郎(1898年10月1日)第二任:大島丑三郎(1898年11月12日)第三任:森武三(1900年7月19日)第四任:迫田茂(1901年10月1日)第五任:小竹德吉(1907年4月20日)第六任:後藤吉人(1910年5月31日)第七任:石原靜三(1911年3月31日)第八任:齊藤利司(1920年9月30日)第九任:岡部克已(1928年4月1日)第十任:山田金盛(1931年3月31日)第十一任:新井末吉(1932年1月14日)第十二任:松田常吉(1934年3月31日-1945年10月)民國時期第一任:洪炳南(1945年11月)第二任:鄭嘉昌(1962年1月3日)第三任:曾震言(1969年9月18日)第四任:吳啟南(1975年1月23日)第五任:陳淑女(1981年8月5日)第六任:陳榮昌(1990年8月29日)第七任:蕭憲誠(1999年8月1日)第八任:張榮輝(2005年8月1日)第九任:林元紅(2009年8月1日)(二)畢業校友杜聰明: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施乾:臺灣近代社會救濟事業的先驅潘迺住:教育工作者楊來吉:八里米倉國民小學創辦人陳清水、陳金獅:臺灣第一代高爾夫球職業選手李登輝:前總統李乾朗:臺灣建築史學者盧修一:政治活動參與者四、淡水校歌王昶雄詞陳泗治曲觀音霞光大屯雪影,碧水縈迴四季好景錦繡的環境下,從螢雪中長成。

 

努力吧,百鍊金剛,洋洋哉萬里前程。

 

淡水,淡水,我們的母校淡水。

 

慈祥業師親愛學友,同心同德砥礪研究。

 

輝煌的傳統下,理想沒有盡頭。

 

發揚吧,民族正氣,皓皓哉從善如流。

 

淡水,淡水,我們的母校淡水。

 

春風秋雨歷有年光,繼往開來不息自強。

 

悠久的歷史下,鳳雛濟濟一堂。

 

時代的,曉鐘在響,光明的燈塔在望。

 

淡水,淡水,我們的母校淡水。

 

五、學校願景淡水國小的願景,卓越、創新、和諧、圓融。

 

卓越在於連結師長與學生的相互關係,產出良好的教育品質。

 

創新在於使各種學習活動,產出多重的教育內涵。

 

和諧在於教育資訊的傳達與接收,產生內容與方式的共享。

 

圓融在於整合客觀的資源,展現學童的學習地圖。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906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09 , Processed in 0.2031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