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散方】
白朮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蠣(失分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川芎。一心煩吐痛。不能飲食。 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以醋漿水服之。
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
已後渴者。大麥汁服之。
病雖愈。服之不置。(不置即常服) 白朮去濕氣。芎補血氣。蜀椒束胎氣。牡蠣安逆氣。妊娠不足者之病。不過此四者。
故可為常服之主藥。苦痛者。以胎痛為苦之謂。胎痛。由於血短而氣張。芍藥斂氣養血。
故加之。
心下毒痛。因膻中之陰陽。以養胎而自虛。陰虛則拘痛。陽虛則窒痛。芎為血中之氣藥。其性高而上浮。能兩補心下之陰陽。
故加之。
心液短而龍雷之虛火乘之。
故煩。膈氣虛寒。失照臨化被之妙。
故吐痛而不能飲食。細辛辛溫。蓋溫以祛寒。辛以伏火也。
又半夏辛燥而降逆。能助細辛以伏電光之火。
故並加之。
服後、服醋漿水者。以酸斂降虛熱。恐乍溫之而不受。反助其上衝之虛熱而作嘔也。
若服此而嘔不解。是心氣虛。而不能下御沖氣之所致。與其下斂之而不服。毋寧填上而為自備之計乎。
小麥為心之穀。煮汁服之。
則補上以御下。
故其嘔自已也。
已而作渴者。陽氣初復。而津液不足以副之。
正心煩之余症也。
大麥汁能潤肺而生津液。
故繼小麥而為服耳。病指苦痛及心煩吐嘔等而言。諸病雖愈。藥猶勿置。防其復也。
但服藥用酒。是其定引。其醋漿大小麥汁。俱是服藥後另服者。玩本文服藥後。更以醋漿水云云。則可見矣。
醋漿非苦酒。即米飲所作之酸水也。
與下文大小麥汁同用五穀。以各治其臟之義。妊娠陽氣各有盛衰。
故胞胎因之而各分寒熱。陽氣盛而胎熱者。譬之三月春晴。天氣下育地中。嘗天虛而地實。於是為生機過銳以凌太虛。(此指妊娠之熱暈熱嘔而言)為燠熱。 (此指因胎而發表熱)為雨露不敷而干旱。(此言血不足以養胎而作心煩熱渴之惡阻)為水泉下涸等害。(指小水因熱而不利者)此有故而病。則宜甘涼苦寒。
如七條之歸母苦參丸。八條之葵子茯苓散。五條之當歸芍藥散等劑。即或無病。亦宜常服九條之當歸散。其覆之以春云。潤之以涼雨。節天地姑恤之過愛。所以留長養萬物之序也。
陽氣衰而胎寒者。譬之三春陰冷。陽光薄於下交。則地中之陰翳。冒春而上占陽位。於是為生氣不抱根株。(指漏下)為冰判欲。凍(指子藏如扇)為崩芽重萎。(指半產)為嵐霧上塞清虛。(指吐痛不欲食)此有故而病。則宜甘溫辛溫。
如二條之桂苓丸。三條之附子湯。四條之膠艾湯。六條之乾薑人參半夏丸等劑。即或無病。亦宜服本條之白朮散勿置。其被之以陽和。滋之以熱雨。轉天地離火之明夷。只在此呵噓胎息之微也。
然婦人妊娠。得坤地之化。嘗陰多而陽少。
故本篇諸條。用溫者。十居其七。而用清者。十居其三。
如來言浩劫不殺生。其仲景之謂乎。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
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傷胎。婦人受傷於胎也。
即下文腹滿等之義。肺氣自縮。不能展舒。而下逼胎氣。則胎氣上肆。
故腹滿。又肺氣自縮。而不管呵噓傳送。
故不得小便。且肺氣自縮。而失上提下摯之用。
故腰以下重也。
然三者。大似水病。以不得小便。似有水之根。而腹滿腰重。似有水之症。
故曰如有水狀。而實非水者。蓋懷身至七月。胎中外長皮毛。內鼓呼吸之候。正母以太陰肺經之氣血。與胞中之肺臟感通相養者也。
今其所以失下逼傳送。及提挈之用。而不養胎者。以心火氣實。上克肺金。俾肺金清肅之氣。畏縮而不布之道也。
夫心為臟。臟不可瀉。手厥陰心包為之腑。掌心勞宮。是其經之井穴。刺以瀉之。
則瀉經以及腑。瀉腑以及臟。而心氣上平矣。
又心之經脈。與小腸為表裡。任脈部中。臍下、同身寸之三寸。為關元穴。為小腸之募也。
關元與水分逼近。而司分理水道者。刺以瀉之。
則小便微利。此又瀉表以及裡。而心氣平於下矣。
心火克金之氣平。令肺氣下展。
故以上三症自愈。以其原非有水。注意在瀉火。而不在瀉水。
故但曰小便微利耳。此亦陽氣盛而胎熱者之治例也。
關元穴。千金言婦人刺之。
主無子。又云妊娠刺之。
則落胎。此就陽虛者而言也。
蓋關元又與氣海逼近。陽氣虛。而又刺瀉之。
則關元氣海益寒。而成地寒不穀。花寒不果之禍。其無子落胎。宜矣。
若陽實而刺瀉之。
則適得其平。而復何患哉。
此醫貴智慧圓通之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