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靈泉寺沿革》】 (1906,基隆~)此一資料,為日治時期台灣佛教四大法派之首:基隆月眉山靈泉寺開山祖師善慧(1881-1945)的高徒林德林(1890-1951)氏的手筆。
因其上雖未署名,但從清秀的毛筆字跡〔可參照現存林氏本人的日記手稿〕,即可認出。
共分十三章﹕1.靈泉寺起源。
2.靈泉寺之建築。
3.佛像及各堂。
4.功德堂及住持。
5.天王殿及兩廊。
6.落成式及戒會。
7.善慧上人巡錫。
8.晉京供請藏經。
9.愛國佛教講習會。
10.恭迎玉佛及堂口變更。
11.天皇陛下金牌安置。
12.靈泉三塔。
13.靈泉寺開山。
以上各章,不但簡明地交代了靈泉寺早期創立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日治初期臺灣佛教的「新樣板」。
──而此一「新樣板」,很快又被其他寺院所傚倣,幾乎成了日治時代臺灣佛教寺院發展的基本模式。
因此,要理解「南瀛佛教會」成立之前的臺灣佛教,林氏的《靈泉寺沿革》手稿,是一定要參考的。
舉例來說,一九一二年〔壬子〕秋天,由日本曹洞宗指導的「愛國佛教講習會」在靈泉寺召開,有全臺會員四十幾人參加,是臺灣寺院開講習會的首次。
而在這一年,由臺南的會員〔齋教三派七堂〕成立了「齋心社」。
三年後〔1915〕,因「西來庵事件」爆發,齋堂怕被牽累,又成立了「愛國佛教會──臺南齋心社宗教聯合組織」。
所以,此一組織的原型、名稱和指導單位〔日本曹洞宗〕,都是來自一九一二年的靈泉寺講習會。
又,一九一二年春天,善慧赴東京曹洞宗大本山請領大藏經一套〔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回寺安置,以及大正四年〔1915〕九月赴京從大本山請回〔大正〕「天皇陛下御金牌「一尊,安置於大殿。
這兩項舉動,在臺南開元寺決定和日本臨濟宗聯絡時〔1917〕,即比照靈泉寺的前例辦理。
而在寺院安置「天皇陛下御金牌」的作法,更是日治後期「皇民化運動」時,普遍行之於臺灣本島人寺廟的宗教措施。
可見林氏的《靈泉寺沿革》手稿,提供了極重要的「新樣板」資料。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