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回教】 回教本名伊斯蘭教(ISLAM),一千三百餘年前隋唐時代安史之亂,西北回紇族興起援唐,此時回教便藉由此路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同時中東回教徒另由海道亦藉經商佈道,傳入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各地,繁衍全國。
國內人民稱之為「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古教」、「敖門」,等名稱不一,歐洲人更以至聖之尊稱之為「穆罕默德教」,然均應稱為「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一詞,來自阿拉伯文,其含義是「歸順,服從,呈現,促現和平」之意。
信仰及實行伊斯蘭教義的人稱之為「穆士林(MUSLIM)」,乃是阿拉伯語伊斯蘭的衍生詞,因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也帶來許多阿語,波斯語的方言譯語,例如:稱真主為「安拉」或「昂拉」(ALLAH)、「清真寺」稱為「麥斯智德」(MOSQUE)「教長」稱為「以瑪目」(IMAM)「宣教師」稱為「阿衡」或「阿訇」,「齋月」稱為「來買丹」(RAMADAN)「朝覲者」稱為「哈智」(HADJI)等等。
在伊斯蘭教有兩大主要學術思想,什葉與遜尼。
兩派思想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遵從同樣的一本經典「古蘭經」,他們也跟從同樣的聖人「穆罕默德」(求主賜他安寧),他們亦同樣一天禮拜五次,他們也在每年伊斯蘭曆九月封齋,他們也去麥加朝覲。
那些跟隨穆聖(求主賜他安寧)言行的人,屬於遜尼,而那些跟隨除了穆聖(求主賜他安寧)之外,還跟隨阿里(穆罕默德的女婿),並且視他為穆聖(求主賜他安寧)的正統繼承人的人,屬於什葉。
什葉的意思是「黨派」(阿里的黨派),此黨成立之初傾向政治黨派,為了能幫助阿里對付跟他起衝突的政治上的對手。
大部分什葉派的支持者居住在伊朗與伊拉克,而在其他伊斯蘭世界居住的多是屬於遜尼。
在穆斯林總人數中,什葉派佔百分之十六左右。
伊斯蘭信仰的五大支柱(五功)為:一、唸:相信獨一的真主,以及穆罕默德(求主賜他平安)是主的使者。
二、禮:一天五次的禮拜。
三、齋:每年在伊斯蘭曆九月要封整個月的齋,當月每天從黎明至黃昏,成年人必須斷飲食、絕男女。
四、課:施散天課,幫助窮苦的人五、朝:如經濟許可、身體健康,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去麥加朝覲一次。
伊斯蘭信仰的五大支柱(五功)便是回教的基本信仰。
台灣回教徒有兩批先後來台:第一批、公元一六六一年隨鄭成功光復台灣,泉州郭氏回胞,遷居淡水、鹿港等地,建寺守教,但不耐日人倭化而式微;
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台,當時大陸回民隨政府遷台者不下數萬人,而其中多為軍、公、教人員,生聚教訓,於茲四十餘載,結婚生子,已見三代。
此外,遠在香港、澳門、泰、緬、中東、美、加、澳洲等民主自由地區之回民亦復不少,堅奉教律、薪火相傳。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