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藏經】 以經、律、論為主的佛教典籍總集之稱呼。
佛陀入滅後,佛弟子們陸續結集教法成為經、律、論「三藏」的佛典體系。
佛典漢譯起自中國後漢,迄於元代。
東晉道安將漢譯佛典編成《綜理眾經目錄》,共收經典639部、886卷。
唐代智昇《開元釋教錄》收1076部、5048卷,將大乘經典分為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的分類法,為後世大藏經編目所遵循;
他又將入藏目錄以千字文編號,成為北宋後雕印大藏經編號依據。
漢文大藏經之刊印,從宋太祖於四川成都以木版印刷刻印開寶藏為始,除流傳中國各地外,並頒賜給日本、契丹、西夏、高麗諸國。
此後有遼版契丹藏、金版金藏、福州版萬壽藏、毘盧藏、湖州版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等宋朝版本,以及韓國的高麗藏。
元代有普寧藏與弘法藏。
明代刊刻南藏、北藏、楞嚴寺版、報恩寺版等。
清初刊刻龍藏,清末刊刻頻伽藏、百衲藏。
日本德川初期參照南宋版與元版翻刻成天海藏,其後有黃檗藏,明治時代之縮刷藏經。
大正時代以高麗藏為底本,對校各種不同大藏經版本印行大正藏,廣為學術界使用。
臺灣於1956年開始編行《中華大藏經》,1983年有《佛光大藏經》陸續出刊,1998年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成立,陸續取得大正藏以及卍新纂續藏經版權的電子佛典共3,597部、10,434卷,完成約計1億5千萬字的製作與公開授權,以「中華電子佛典集成」的名稱,公布於網路,並且每年定期發行CD流通。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