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明清時代漢傳佛教的在台發展與文化特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4 16:3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文●明清時代漢傳佛教的在台發展與文化特徵

 

台灣本島上的漢傳佛教源流,若是從明鄭來台之年(1662)算起,迄今(2011)雖已歷三百多年之久,但因曾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又位處東海的波濤之中,與最鄰近大陸的福建省,尚有黑潮洋流通過的台灣海峽之隔,因此大陸華南地區的僧侶不但東渡來台困難,要在台島的社會上公開活動更難。

 

因此,有清一代,不少早期渡海來台灣的佛教僧侶和文人居士,以及明鄭在台政權遭滿清新皇朝擊降後,為免其曾抗清的真實身份曝光和有意躲開官方的注意與追捕者。

 

再者,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和移入人口,都和對岸的閩、粵兩省,具有密切的地緣關係。

 

所以,台灣佛教史的開展──邊陲性和依賴性──主要便是受此兩省的佛教性格所影響。

 

但是,明清時代來台的漢傳佛教僧侶,其實只有兩種類別:第一種,是住在「禪寺」裡的和尚,被稱為「禪和子」,因彼等多為大陸華南僧侶東渡來台,所以亦通稱其為「外江僧」,表示其為外省或內地(大陸)來台的僧侶之意。

 

第二種,則是主持「香火寺廟」(更精確的稱呼,應是「以祭祀祈福和免災為主的寺廟」)的「香花僧」的變相型態,普遍流行於清代台灣西部的南、北、中三地。

 

因此,彼等所主持的儀式性祭典佛教,事實上構成清代台灣地區佛教活動和信仰文化的主要內涵。

 

此外,清代中葉有在家型態的齋教三派先後傳入台灣,影響甚大及久遠。

 

因當時台灣地區,有不少信佛的未婚婦女或寡婦,因受限於官方的法律規定,不得任意出入佛寺和隨意出家為尼,便自建齋堂或入居共有的齋堂,來安處日常的宗教生活,即可不必到佛寺去落髮出家,又可以「帶髮修行」,以安度其孀居晚年的奉佛生涯,所以逐漸形成風氣,並成為清代華人社會中的一大特色。

 

等到進入日本殖民治時期(1895-1945)以後,彼等在日本佛教各派的促成之下,有一部份便順利轉型為傳統的僧伽佛教,甚至成為當時台灣漢傳佛教發展的新主流。

 

所以清代齋教三派的傳入台灣,對日後台灣本土的漢傳中華型態的僧伽佛教的發展,貢獻極大。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280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8:20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