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白沙屯拱天宮】 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西北方,因東北季風所帶來的大量風沙,從海岸線上逐漸堆積成雪白的新月型沙丘,因此得名。
由於白沙屯早在清康熙年間就有先民入墾,是通霄最早屯墾的地方,之後先民駐居人數日益增加,至乾隆時期已漸成市街,到如今仍是通霄鎮重要的村莊,是省道台一線、西濱公路與西部海線縱貫鐵路必經之地。
由於白沙屯是通霄最早屯墾的地方,所以村內保留許多具有歷史的廟宇,有供奉五府王爺的天德宮、供奉七府王爺的五龍宮、供奉中壇元帥的母德宮,供奉關聖帝君的東龍宮,以及供奉七大巡的五雲宮等。
其中又以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白東里8號,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娘娘的拱天宮最具代表性。
【沿革】相傳早在拱天宮建廟之前就有前往北港進香的活動,雖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這個傳統已經超過一百七十年以上。
也因為如此,至清咸豐末年,白沙屯居民有鑑於媽祖金身長年輪值奉祀於爐主家中,所以村民便倡議集資建廟來安奉媽祖金身,於是在同治2年(西元1863年)創建一座約30餘坪土垣茅屋〈土埆厝〉,即是拱天宮的前身。
民國19年(西元1930年),拱天宮已經過一甲子的風雨剝蝕,土埆結構已漸斜傾,因此地方信眾提議以磚石改建拱天宮。
至民國24年(西元1935年),由於中部發生大地震,拱天宮前殿受到波及,於是信眾再度鳩資修茸以維持廟貌。
民國63年(西元1974年)12月17日拱天宮依法改組為管理委員會,並逐步興建鐘鼓樓、兩側廂房及改建前後各殿,直至民國78年(西元1989年)10月竣工完成迄今。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12月9日,由北港朝天宮所捐建的拱天宮歡迎門落成,象徵兩廟宇彼此深厚的情誼,巍峨豎立在台一線旁,成為白沙屯的新地標。
【傳說】拱天宮內保留相當多歷史文物,其中奉祀於媽祖神桌下的石灰虎爺,在地方上流傳著一則頗耐人尋味的故事。
據傳在清同治二年創建土埆媽祖廟時,地方上集資聘請工匠以石灰糊製虎爺,由於工匠要求數拾包石灰來糊製虎爺,因此地方頭人除了向村民募款外,自己也變賣田產購得石灰數給包給工匠。
待土埆廟媽祖落成時,眾村民齊來參拜媽祖才發現,一尊小小的虎爺,竟要用掉數拾包石灰,於是有人懷疑頭人貪污,直到工匠出面替頭人解釋,因數拾包石灰粉才能提煉出製作一隻虎爺的石灰泥,眾人才因此釋然。
【特色】拱天宮為兩殿兩廂式建築,一樓正殿主祀白沙屯軟身媽祖、二媽、三媽,左右配祀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福德夫人。
一樓後殿為聖父母殿,供奉媽祖雙親積慶衍澤公、積慶夫人神位,右祀拱天宮二聖母、左祀拱天宮三聖母、配祀金積將軍千里眼及水精將軍順風耳,為拱天宮最有特色的神龕。
二樓前殿為玉皇殿,設天公爐遙拜玉皇大帝;
二樓中殿為觀音殿,奉祀觀世音菩薩,配祀金童玉女,左右祀十八羅漢尊者;
二樓後殿為金母殿,奉祀金母娘娘、右祀神農夫帝,左祀關聖帝君、關平、周倉。
民國92年(西元2003年),由於拱天宮歷任管理委員會長期結合地方資源推動慈善公益,因此苗栗縣文化局特指導舉辦「白沙屯文化藝術節」,首度將地方文化、產業與宗教活動結合,以吸引全國各地前來朝聖,裨益拱天宮發展為宗教觀光重鎮。
經過多年的努力,「白沙屯媽祖文化節」已逐漸打響名號,每年的媽祖遶境活動,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成為廣大信徒的年度大事。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