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釋迦佛祖】 創立佛教的教主。
又稱釋迦牟尼(Sakya-muni),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誕生於2500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的藍毗尼園(Lumbini,今屬尼泊爾領地),是國主淨飯王(Suddhodana)之子,名為喬達摩‧希達多(GatamaSiddhartha)。
希達多29歲時,為尋求解決人間生、老、病、死之苦,遠離王宮落髮至摩揭陀(Magadha)南方苦行,6年後放棄苦行,於菩提伽耶(Buddha-gaya)畢鉢羅樹下靜坐冥想,49天中,經歷降魔,而夜睹明星,成等正覺。
成佛後的釋迦,走入鹿野苑(Sarnath,梵名Mrgadava,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約6公里),初轉法輪,首渡喬陳如(Ajnata-Kaundinya)等五比丘,至此佛、法、僧三寶齊備。
釋迦說法渡眾45年後,在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以一日一夜間說完《大涅槃經》,而示現涅槃。
釋迦滅後500年,印度流布佛法,但無佛像。
直到西元1世紀前後,印度河流域的上游犍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白夏瓦〔Peshiwar〕一帶),才出現人間像的佛陀。
佛像輾轉入中國,17世紀隨漢人移民渡臺。
臺灣在明清時期的佛寺,其主尊原應供奉釋迦佛祖,但無遺品留存。
嘉慶至日治時期的佛寺主尊,供奉釋迦的方式有四種:(一)單尊釋迦像。
(二)釋迦及迦葉、阿難二比丘等三尊像。
(三)藥師、釋迦、阿彌陀等三寶佛像。
(四)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佛。
釋迦佛祖造像風格可分四式:(一)因襲明清的閩南式樣,多呈坐姿。
(二)來自日本的大和式樣,有坐有立。
(三)南亞式樣,為單尊,右手作降魔觸地印的跏趺坐姿。
(四)西洋寫實作風,如黃土水為艋舺龍山寺所塑的釋迦出山像。
供於佛寺的釋迦佛祖,多位於大雄寶殿正中佛龕。
供於宮廟的釋迦佛祖,多位於偏殿、後殿,或次軸線上的佛祖殿、觀音殿內的佛龕正中。
相傳釋迦佛祖誕生於4月8日,一般民間佛寺,於每年農曆此日舉行浴佛法會,但中國佛教會或臺北市佛教會,卻提前於陽曆的4月8日舉行,是沿襲日治時期的舊制。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