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 (北京,2010年5月~)江燦騰所著《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一書,全文約二十五萬字,2010年5月出版,是當代台灣佛教史學者,在海峽對岸大陸地區,所出版的第一本有關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的專書。
但此書的定名、出版原由、和全書的構思觀點,各有其曲折過程和值得注意之處。
此書原由大陸的近代中國佛教史料學者、《世界宗教研究》主編黃夏年,於2009年7月間,來台向江燦騰邀稿、世界宗教研究所前副主任張新鷹和現任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兩者分別撰<序>推薦、由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顏家村的寶慶寺全額贊助出版經費,並交大陸中央級主管宗教單位直營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並且,本書定名為《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在此之前,亦即在2008年時,當大陸著名學者葛兆光教授,從北京清華大學轉到上海復旦大學長期任教後,立即有一個新構想被提出,就是他想編出一套,專供大陸高校文史研究所碩士生,在撰寫論文時,有效參考之用的「研究入門手冊」;
而在他所邀約各方的大批學者名單之中,曾選擇遠在台灣的江燦騰,擔任「佛教史」一門的撰稿人。
但不巧的是,江燦騰當時卻正為兩眼都患嚴重的白內障所苦,視線茫茫,無法立刻動筆和依約限期完稿,所以只得立刻回函給出版社的負責編輯,說明本身的尷尬處境,請其諒解,並婉辭此一難得的學術邀約。
其後,江燦騰因兩眼的視力經過台大眼科名醫王一中教授的精密手術後,已幾近完全修復,甚至不須戴眼鏡,即能從事大量的研究閱讀和日日進行繁忙的寫作。
而在此同時,葛兆光教授所主編的這套研究入門叢書第一輯,也已堂堂出版問世,各方學界佳評不斷,證明其當初在時機點上的選擇,和原本應用實效上的相關構想,的確是相當有遠見的睿智舉措。
可是,就江燦騰個人來說,當初的臨陣缺席,雖出於不得已,卻有莫大的遺憾長鬱心頭。
所以,藉著黃夏年此一邀約的良機,將其最近完成幾篇新作和過去不曾在大陸地區出版的數篇新台灣佛教文化史的相關論述,加以編輯成書,取名為《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以彌補先前無法為《佛教史研究入門手冊》撰稿的學術心願。
同時,也可為當代海峽兩岸的此一領域研究,開闢一條新途徑。
不過,本書的體例,為尊重葛兆光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原智慧財產權,並不能直接襲用葛兆光教授的原規劃模式,於是,江燦騰在本書中,側重以「深耕研究」和「批判反思」作為兩大論述的主軸,而也是當代大陸地區關於現代型的新佛教文化史研究書籍,較欠缺的論述模式和相應作法。
此外,在本書的各篇內容:何開展近代台灣新佛教文化史研究、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宗教行政法的建構歷程、日本殖民地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與儒釋衝突、日本殖民地時期台灣本土新佛教雕像的創作、二十世紀台灣現代尼眾教育的發展與兩性平權意識覺醒的歷史觀察、胡適來台前新禪學研究的肇始及其發展和爭辯、戰後迄今台灣現代佛教的開展(1945-2009)、印順導師與當代台灣人間淨土思想的大爭辯及其新開展、台灣佛教「慈濟宗」建立的周邊問題、關於台灣近現代佛教的研究經驗與批判意識答客問、現代臺灣佛教比丘尼的出家經驗與社關懷研討會記錄、海峽兩岸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研究的百年回顧、二十世紀第一本新女性主義的現代台灣佛教小說。
江燦騰是按研究題材和問題意識的必要性,分別使用各種文體的多樣表達方式,來使其可讀性相對提高不少。
此外,由於江燦騰恰好正處於(或實際是得力於)當代海峽兩岸不同的佛教學術研究環境之相對有利條件,也因而促使江燦騰能以較大自由度,來擇取當代極為多樣化的台灣佛教文化思想史議題,並以典型的「歷史唯物論式」進行其詮釋體系的建構或進行必要的批判與反思。
因此,本書可算是充滿江燦騰個人的鮮明個性與特殊獨立性兩者兼具的學術心靈之表白。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