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一江山之役】 所謂「一江山之役」,發生於民國44年(西元1955年)浙東外海的一江山島。
在共產黨取得中國統治權,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臺灣後,仍在中國大陸沿海的離島設立軍事反攻據點,包含金門、馬祖、舟山、大陳列島等。
一江山島是大陳列島的離島,位於台州灣椒江口,距離浙江海岸線三十餘公里。
島上分為南、北江山,中間有一條急湍的水道。
一江山地質堅硬,島上有二○三、一九○、一六○、一八○高地,是島上的制高點亦是軍事要地。
共軍對這些中華民國政府所統治的離島時常在對沿海進行游擊戰,頗為困擾。
於是在韓戰結束之後決定要進行武力佔領。
華東軍區提出「金門作戰方案」,主張攻擊金門。
但軍委會作戰部長張震則提出先攻大陳再打金門,主因是:「金門集結較多的軍隊,防禦工事也較完整。
福建機場空軍縱深不足與臺灣空軍對抗,若以攻大陳島則可運用上海、杭州、寧波等機場的空軍應戰,且臺灣離大陳甚遠,空軍戰力難及大陳」。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中國軍委會通過陸海空軍攻打大陳計畫,在三月以海軍取得大陳北邊的制空權與制海權,一江山島進入中國軍隊的砲火射程範圍。
同年十二月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使共軍更加緊準備進攻大陳。
國軍在大陳列島總共部署一個師、二個榴砲營、二個高砲連、一個特任艦隊、六個突擊大隊。
一江山島由王生明上校擔任司令官所轄有六個突擊大隊包含一個砲兵大隊,計有1030人。
民國44年(西元1955年)1月10日起共軍以飛機、快艇突襲我駐大陳的海軍船艦,並向大陳、一江山島進行宣傳與心戰。
1月18日清晨八點一江山戰鬥正式爆發,中國空軍派出轟炸大隊第一次轟炸一江山島。
九點砲兵從浙江沿海對一江山島開砲,在砲火的掩護之下中國軍隊搭著快艇準備登陸一江山島。
由於砲火的襲擊,造成島上國軍的通訊設備受到損壞。
國軍在此時派出空軍從臺灣派出空軍迎戰,但在途中就遭到中國軍機攔擊,未能到達一江山戰場。
中國軍隊以陸海空軍聯合作戰,猛烈攻擊我方軍事要地。
守軍主要埋伏於碉堡內攻擊欲登陸的中國軍隊。
使中國軍隊在搶灘的過程遭到重大傷亡,但中國軍方則以強勢的砲火攻擊守軍各據點。
下午三點半中國軍隊攻下二○三高地後,一江山司令王明生上校以手榴彈自殺成仁。
傍晚中國軍隊以火焰發射器對一江山陸地展開全面攻擊,破壞各防禦工事,進而漸次控制全島。
此次戰役國防部宣稱島上駐軍全數陣亡,但中國方面則聲稱有部分軍人被俘投降。
一江山失守後使得大陳島的處境更加危險,迫使中華民國政府接受美軍的建議採取「金鋼計畫」,由美國第七艦隊支援,撤守大陳島。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