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三條崙古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23:3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三條崙古道

 

清代通往臺東的官道,為推行「開山撫番」政策而修築。

 

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到達臺東縣大武。

 

在清代修築之前,住民已利用此路作為往來臺灣東、西部的交通路線,1829年(道光9年),鳳山縣境內的馬卡道族,開始利用這條山徑移民後山(臺灣東部),集體遷徙至臺東的大庄及卑南一帶。

 

1874年(同治13年),發生日本出兵攻打臺灣的「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推行「開山撫番」政策,開始闢建通往後山的越嶺道。

 

1882年(光緒8年),提督周大發屯兵三營,正式修築三條崙道,1883年鎮海後營副將張兆連接續修築,1884年完成,全長約47公里。

 

道路起點附近有軍方駐屯的三條崙石頭營,因此稱「三條崙道」。

 

官道完成後,取代原來的「瑯嶠、卑南道」,1892年,臺東知州胡傳由鳳山郡城啟程,坐轎取此道往臺東,並在沿線校閱官兵,巡視士兵操練與武器裝備。

 

直到清末為止,三條崙道是往臺灣東部唯一持續保持通暢的官道。

 

日治時期,1914年(大正3年)發生排灣族反抗收繳槍械的「南蕃騷亂事件」(浸水營事件),日軍於1917年依循著三條崙道和卑南道路線重新整修,作為理蕃警備道,並增設崁頭營、歸化門、力里,浸水營、古里巴保諾、出水坡、姑仔崙等七個駐在所,改稱「浸水營越嶺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農委會林務局開闢林道至大樹林山(大漢山),納為國家步道系統,迄今古道上仍留有「州廳界標示牌」、「出水坡神社遺址」等遺跡。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4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2 16:33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