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中等教育】 日治時期介於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之間的普通教育,主要教育機關有中學校和高等女學校(簡稱高女)。
臺灣的中學校最早可以上溯至1898年(明治31年),在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附設尋常中學科,1907年發布「臺灣總督府中學校官制」(敕令)及「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府令),中學校正式成立,只招收日本人男性,其設置目的乃是根據1899年「中學校令」的規定:「授以男子須要的高等普通教育」。
另一方面,1910年代以後,由於臺灣人子弟讀完公學校後,除了留學內地之外,沒有其他普通教育的升學管道,因此,臺灣士紳聯合起來表明願意自己籌備土地、資金,向臺灣總督府要求設置臺灣人子弟可以就讀的中學校。
殖民政府對於讓殖民地人民接受中等以上教育仍有遲疑,經過一番折衝後,1915年(大正4年)設置了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為第一所臺灣人可以就讀的中等普通教育機關,但是修業年限只有四年,比一般日本的中學校少了一年。
臺灣的高等女學校可上溯至1905年成立的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1909年成立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準據日本本國的「高等女學校令」的規定,「對日本人女性授以其所須的高等普通教育」。
在1919年之前,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勉強可以說是以臺灣女性為對象的中等教育機關,該校於1905年開設師範科、師範速成科及技藝科。
1919年臺灣教育令頒布後,比照朝鮮的制度,將臺中中學校改為臺中高等普通學校,同時也新設了臺灣人女性可以就讀的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統一臺灣與日本本國的學制,也實施日、臺共學制,分別適用內地的「中學校令」及「高等女學校令」。
1943年(昭和18年)學制改革,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及實業學校統稱中等學校,改由「中等學校令」規範。
根據1944年的統計,包括私立學校在內,臺灣的中學校及高等女學校各有22所,歷年來從中學校及高女畢業的臺灣人將近20,000人。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