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十三行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8:15: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十三行文化

 

大約在公元紀元前後,台灣的史前文化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變化,那就是鐵製生產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將台灣的歷史逐漸推進到鐵器時代,並一直延續到四百年前與歷史時代銜接。

 

鐵器時代包含了許多地域性的文化,例如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和靜埔文化。

 

其中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距今1800~500年前,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及中南部都有發現。

 

主要遺址有台北縣(註1)八里鄉(註2)十三行、小基隆,台北市西新庄子、社子,其中以八里的十三行遺址為其代表遺址。

 

十三行遺址位於台北“八里污水處理廠”現址內外。

 

該地原為台北縣(註1)八里鄉(註2)頂罟村十三行聚落之所在。

 

它是已故的台大地質教授林朝棨先生於民國46年發現的。

 

之後,學者並分別在48年、52年和78年發掘過;

 

最後在80~81年在此遺址再進行了五次搶救發掘。

 

經由多次的地表調查與發掘工作,出土遺物極為豐富。

 

有數量眾多的陶器,多為日常使用及陪葬用的陶器和裝飾品,形制和裝飾種類繁多,製作精美。

 

石器方面,最常見者為凹石和石錘,另有石支腳、石紡輪和石質磨製器物。

 

金屬器有鐵器和遍佈於遺址的鐵渣。

 

裝飾品主要是玻璃質的珠飾、手環、耳飾,和瑪瑙質圓珠和管珠;

 

另有帶穿銀片、銅環、銅鈴、銅珠和玉墜等等。

 

還有少數帶穿之獸牙裝飾品及骨製尖器。

 

生態遺留部份除了豐富的貝類外,並有獸骨、魚骨、碳化稻穀和植物種子等。

 

遺址中還有廣泛分佈的墓葬,有側身屈肢及直肢葬兩種葬式,並見相當特殊的無頭葬。

 

結構遺存上有砌石堆、火塘、房屋柱洞、煉鐵作坊、陶窯和水井等。

 

這個文化的聚落主要是位居海邊和河湖邊,房屋可能是木造干闌式的,居民以種植稻米等殼類作物為生,但是捕魚、採貝和狩獵仍然是重要的生活方式。

 

他們也與台灣島內和島外其他人群,包括漢人,進行交易;

 

交易的物品包括漢人的銅器、銅錢和瓷器,以及金、銀、銅和玻璃飾物等;

 

十三行遺址即出土了唐宋時代的漢人銅碗、銅錢和瓷片。

 

在埋葬的習俗方面,流行側身半屈肢,頭向西南的葬式。

 

從墓葬出土人骨推測,這仍是一個相當年輕的社會,百分之九十的人在四十歲之前即死亡;

 

另外,十三行居民可能有嚼食檳榔之習慣,也慣於將牙齒當作工具使用,他們相當慣於長期保持蹲踞之姿勢,兩性分工相當明顯。

 

十三行文化之人群雖然會使用鐵器,但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進步因此也發展出較大的部落。

 

一般皆認為他們是後來台北盆地「凱達格蘭族」的祖先。

 

居住在台灣北部和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仍然使用裝飾印紋的陶器,而凱達格蘭族的分布也與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當一致,所以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應該是凱達格蘭人的直接祖先。

 

已出版的十三行文化重要著作有《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硏究》(臧振華、劉益昌,2001);

 

《八里十三行史前文化:文化保存-搶救台灣考古遺址》(漢聲雜誌社編,1991)及一些碩士論如:《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之形態學與病理學分析及其比較硏究》(張菁芳,1993)、《十三行遺址出土凹石硏究》(林嘉偉,1996)、《十三行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之初步分析以豬下顎骨為例》(林秀嫚,1997)。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32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9:2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