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3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嘉南大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7:5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嘉南大圳

 

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

 

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在清代已開發193處埤圳,但埤圳規模均小,土地形態多屬看天田或鹽分地,不利農作。

 

由於缺乏灌溉水源,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推行米糖增產政策,遂擬定「官佃溪埤圳計畫」,計畫在曾文溪上游官佃溪築壩,灌溉嘉南平原約9萬9000甲土地;

 

後再擬定「濁水溪直接引水計畫」,引用濁水溪水源灌溉雲林平原約5萬1000甲土地,兩計畫內容即為嘉南大圳主體,合計灌溉15萬甲土地。

 

嘉南大圳不用桃園大圳的官設埤圳方式,主要是總督府認為如由民間來負擔大部分的工事費,可節省費用及避免刺激物價,意即交由埤圳所有關係者組成的組織來負責,而總督府則給予部分財政補助及負責監督指導,總工程費4200萬圓,由總督府補助1200萬円,相關人士分擔3000萬圓。

 

1919年(大正8年)8月「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成立,由八田與一技師負責設計及工程事宜,1920年大圳開始興建,預定1926年完工,受到關東大地震、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1930年(昭和5年)才全部完工通水,總工程費高達5400萬圓,每甲工程費為360圓。

 

工程內容主體有烏山頭貯水池、烏山嶺隧道、曾文溪及濁水溪取水口、給水及排水設備、防洪及防潮設備,工程規模及技術在當時堪稱東亞之最。

 

烏山頭貯水池即今烏山頭水庫,原有被包圍在潭中的20餘座小山峰,均成為潭面的島嶼,潭岸曲折如一珊瑚狀,故有「珊瑚潭」之稱。

 

大圳完工後,改變原本看天種田的耕作型態,對於土地改良及米糖生產有很大的成效,但受限於水源及為照顧更多農民,灌溉區內實施3年輪作,由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負責管理運作;

 

戰後在烏山頭貯水池上方再興建曾文水庫以補注水源。

 

取自濁水溪水源的濁幹線系統由雲林農田水利會管理;

 

引烏山頭水庫水源的烏山頭幹線系統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6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4 15:49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