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邱園文化】 大邱園文化是分佈在南投縣濁水溪中游河谷一帶,年代在距今2000年以內的史前文化,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田寮園遺址為代表。
在大邱園文化遺址中雖然還沒有發現鐵器,但是由於曾發現類似十三行和番仔園文化中所發現的玻璃管珠,顯示這一文化的居民可能已與分佈於海岸地帶的鐵器文化有交易往來。
因此不排除以後發現鐵器的可能性。
就地理位置上來說,大邱園文化是繼營埔文化之後在濁水溪中游出現的史前文化。
主要的遺址有南投縣集集鎮洞角、大邱園、長山頂、田寮園等。
此外竹山地區的他里溫、倉庫、外埔仔、照鏡山、溪尾寮、尾厝仔等遺址也屬於本文化,多分佈在低位河階或是較低的地形。
這個文化在台中縣(註1)卻並未發現。
大邱園文化的陶器以紅色素面陶內含有粗大的砂粒為其特色,這種紅色粗砂陶,砂粒長徑一般在3mm以上。
此外亦有灰黑色粗砂陶、紅褐色砂陶、灰黑色砂陶、紅褐色細砂陶、灰黑色細砂陶等。
絕大多數素面無紋,僅洞角、田寮園遺址見少許紋飾。
器形有罐、缽,有的帶有圈足。
偶見紡輪、陶環。
石器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鋤形器、刀形器、錛鑿形器、矛鏃形器、石核器和墜形器等。
網墜罕見是這個文化的特徵。
在洞角發現過青色管珠,田寮園出土過玻璃管珠,大邱園文化的年代,據洞角、長山頂、田寮園等遺址測得的碳十四年代校正後集中在1865–1302B.P.之間,說明這個文化大概開始於公元紀元前後,而可能存續到距今1000年前結束。
由於文化內涵和當地的營埔文化之間仍有缺環,目前尚無法肯定這個文化是營埔文化延續發展而成的,也還難以說明這個文化發展成為哪一個近代原住民族群文化。
邱敏勇曾經對此一議題加以探討,認為由濁水溪中游的許多考古遺址顯示:營埔文化多居住於河川高位河階,而大邱園文化則多居住於河川低位河階,在進一步比較其文化內容,推測兩者為不同的文化,且具明顯的斷裂性。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