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文化歷史學派】 文化-歷史學派,是考古學在十九世紀後期的時候,因應當時社會思潮的轉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取向。
這種研究取向的主要概念,是將所謂的「文化」,定義成「和某個特定族群相關的生活方式」。
在十九世紀晚期的歐洲,由於國族主義的興起,以及當時的人們對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益處開始逐漸不信任,使得之前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的演化論觀點及相關概念漸漸衰退,且備受質疑,這個時候人們比較注重思考如何加強自己國家內部族群的團結,追溯民族本身的光榮歷史同時也變成了當時社會上極為重要的議題。
由於這一種關注於歷史與族群(ethnicity)問題的社會思潮在當時相當盛行,因此也影響到了考古學家,使得當時的考古學在分析研究上,不再是把器物類型當作是反映一連串進步的過程,而是更加注意各種器物類型的空間分布與器物組合,並且希望能把這些器物與某些特定的歷史族群相互連結(Trigger1989),因而形成了考古學理論中的文化-歷史學派。
文化-歷史取向的主要特徵是,強調每個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界定,而不是將文化當作各個演化階段發展的結果,學者們試圖從歷史的角度將器物組合以及它們在空間上的分布等考古資料,與歷史上某些族群或文化群體相互對應或連接,這個學派的學者希望能藉由這種概念與研究方法,對各種考古資訊作更加明確且詳細的詮釋,從這些資料來追溯某些歷史上已知的群體,並且了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發展。
在分析技術方法上,也因應這樣的概念而有所發展,例如層位學及排隊法的發展、分類概念與方法的強調,以及納入動植物、人骨等多元化的材料與考古資料一同進行分析,企圖對過去人類的生活有更為全面性的了解。
這種研究取向,將每一個文化都視為具有時間與空間架構的文化區,當一個文化發生了變異或變遷的時候,文化歷史學派的學者會從文化相互傳播(diffusion),或是有所遷移(migration)這兩種外在因素來加以詮釋,而比較少考慮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創造性等內在因素會造成文化變遷的可能性,因此從他們的研究我們常會看到一個一個文化圈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布狀況以及交互作用,而比較難理解與解釋造成這些分布情形與互動的原因和動力是什麼。
儘管如此,文化歷史學派的研究依然具有時代的意義與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至今考古學者仍然時常會把「建立一個區域的文化層序」視為是考古學研究中重要的一環,而許多考古學議題也是建立在文化歷史取向的基礎上,再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文化歷史取向在整個考古學的理論發展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