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盧修一】 盧修一(1941-1998),台北三芝人。
盧氏年幼失怙,自早年便刻苦自勵,一心向學。
自建國中學畢業後,盧氏先後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系、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1969年留學歐洲,於比利時、法國等地以勤工苦讀方式求學,期間對歐洲各國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改革方向產生了深刻的理解。
1975年,盧修一與同樣留學巴黎的鋼琴家陳郁秀結婚,並返台擔任文大政治系副教授兼夜間部主任一職。
1980年,盧氏以「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一文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盧氏早期原本傾向國民黨的主流思想,出國後漸受歐洲民主思潮影響,對此種由特定政黨所刻意塑造的集體記憶,亦逐漸轉為批判的立場。
「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一文發表後,盧氏成為國民黨政權側目的對象,1983年,盧修一被指和流亡東京的「獨台會」領導人史明(施朝暉)聯繫,意圖「聯合共匪顛覆台灣」而遭警總逮捕,事後國民黨政府發表聲明,指盧氏「悔過自新」,判處三年感化教育,拘禁於土城看守所。
1986年盧氏出獄之後,各界視為匪黨,避之唯恐不及,在承受極大精神痛苦之餘,盧氏不改書生本色,毅然決然投入政治改革運動。
1988年,盧修一獲聘為民進黨外交部主任,1989年當選台北縣(註1)立法委員,此後持續連任至1995年。
盧氏從政,素以耿介清直,學養豐富著稱,於立委任期內曾多次被選為「最專業立委」,遇大事時尤能展現為國為民的慷慨胸懷。
1997年台北縣(註1)長選舉,盧修一原本被視為當然的參選人,但因癌症轉劇未能參選;
當時民進黨提名的立委蘇貞昌(後任行政院長)遭到國民黨的強力威脅,盧氏不顧本身病痛,於選前最後一夜抱病出席蘇氏的造勢晚會,並於會場數萬群眾面前慨然下跪,為蘇氏的品德與才能背書,此舉感動無數選民,第二日蘇氏當選,盧修一的政治風範亦在民間留下深刻印象。
1998年八月六日,盧氏因病情惡化,逝世於台北。
除了為台灣人民留下可貴的政治風範外,盧修一生前開創的「白鷺鷥基金會」,亦成為台灣本土文化、歌謠整理與發表的重要機構,這不能不說是他留給台灣人民的另一項寶貴遺產。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