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石(玉)環】 石(玉)環根據鹿野忠雄的看法可分為五類:1.石製手鐲,橫剖面多作徑約零點六公分的圓形,但也有較薄,寬約三公分者,其中軟玉製以及硬玉製的手鐲常出現於圓山貝塚。
2.T形剖面手鐲(T-sectionring),這種手鐲曾出現於台灣的台東追分遺址。
3.玦狀石環,直徑三公分上下,橫剖面近梯形的玦形石環,曾出土於蘭嶼、綠島、都鑾及其他東海岸的遺址;
質地多為軟玉,可能用作耳飾。
4.有角玦狀石環,在台灣發現的是外側有四個突出物的玦狀石環,大小與上述玦狀石環相似、或更大直徑約五公分上下,大小三公分上下者多以軟玉製成。
5.有角擬正方形石環,埔里大馬璘出土有與此類器形同屬的石器殘片。
(鹿野忠雄1955:27-32)石環通常以板岩為材料製成,製作的方式有打製或磨製兩種,最早的磨製製作技術是使用管狀旋截的方式,可能是使用竹筒與細砂磨蝕石板而成。
一般玉環的製作技術以卑南玉器為例,應該不脫直線切鋸、磨製、鑽穿、圓形旋截和切鋸幾種,但是到底是使用什麼工具以及如何執行這些技術,目前都還在推測階段,有待具體資料之證實。
(連照美2005)石(玉)環的功能主要作為裝飾品使用,例如當作手環、臂環,有缺口者稱為「玦」,功能上作為耳飾使用,因此連照美先生依實際用途稱卑南遺址的玉玦為玉耳環。
台灣新石器時代玉耳環的資料相當豐富,特別盛行於台灣東部與北部,其他便只有山地區域的少數遺址如大馬璘、曲冰有。
(連照美2003:132)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