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砝碼形網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2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砝碼形網墜

 

砝碼型網墜是台灣地區史前文化中常見的網墜形制之一。

 

不同的文化或地區,使用的材質都有所不同,但材質的形狀大都挑選本身就是扁平體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的材料。

 

其製作方式,若為石質,就是在石材的兩側薄處各打擊出一內凹之缺刻,作繫繩之用。

 

網墜是漁撈的工具,也是台灣地區考古遺址常發現的遺物。

 

一般來說,網墜在使用時,都以細繩縛綁,固定在漁網的末端,作為漁網撒在水面後快速向下沉的重力。

 

網墜的型制、重量、長短等都因潮流大小或海洋環境不同而異。

 

由於其功能主要是要使漁網向下沉,所以製造網墜的材質必須要是有重量,且帶向水下沉的特性。

 

而網墜繫在漁網上沉到水中,跟捕漁網一樣,算是一種具消耗性質的工具,所以,在材質的選擇上,必須要是容易取得,且易於大量製作的。

 

在史前,先民都就地取材,使用陶、螺類的殼或岩石等材料製造網墜,甚至發現有以珊瑚礁、夜光螺殼體和鸚哥魚的咽喉骨製成的。

 

製造網墜的岩石,以卵狀岩礫石、砂岩小礫石、泥質砂岩、頁岩或板岩等石質為主。

 

除了功能上的意義外,網墜是了解與重建史前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內涵的重要線索,而「網墜所指涉的漁撈生業在臺北盆地史前人類生業佔重要地位(夏、劉2004)」,出土砝碼型網墜的遺址包括西雲岩遺址、大坌坑遺址、圓山遺址與芝山岩遺址等。

 

考古學家可以根據網墜的形制、重量、長短、材質等,推斷史前時代先民的漁撈方式、飲食習慣、漁網大小等一些已不可見的生活面,進一步推斷當時的自然生態環境。

 

各個年代、地區、族群所使用的網墜,在材質、型制與製造方式上都各有差異,因此,考古學家可以不同種類的網墜推斷其使用者之間在文化上或時間點上的差異。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35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6:47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