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網形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0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網形文化

 

史前考古學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至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的文化。

 

是從1980年代中期新發現的伯公壠遺址之研究,開始逐步建立的一個新文化體系,主要分布區域在臺灣西北部紅土臺地地區,其器物的形制、製造方式以及組合,與分布於臺灣東南沿海地帶的長濱文化不同,因此考古學者劉益昌將此一文化體系單獨命名為網形文化。

 

依地層堆積及出土遺物,可區分為早、晚期。

 

早期的代表性遺址為伯公壠、月湖、粉寮水尾,都分布於更新世所形成的紅土礫石臺地的紅土層中。

 

遺物內涵以粗打剝的石器為主要工具,石器的組合為器型較大的石核器、石片器,功能大多以砍斫、砍砸或刮削為主,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砍器文化,陸地資源的採集可能是重要的生產方式。

 

依據伯公壠遺址相對崩積的地層測年,年代定於距今4萬7,000年前後,最晚則不晚於距今8,250年。

 

晚期的代表性遺址為伯公壠、壢西坪、圓山遺址下層,都分布於更新世所形成的紅土礫石臺地的紅土層中。

 

遺物內涵主要為打製小型石片刮削器,並伴隨大量的打剝廢料、石材,呈現較精細的石器打製傳統,此類器物帶有數個打剝面,且常在一端留有小部分石皮,具有一定的製造模式。

 

史前人類多未加修整而直接使用其鋒利的刃邊,以致刃邊常帶有極明顯的損耗痕跡。

 

器物功能大多以刮削、切割為主,配合遺址所在位置而言,說明狩獵可能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少量的大型石器,也許說明陸地資源採集的可能性。

 

依據伯公壠遺址相對崩積的地層測年,年代可定於距今8,250年左右開始,結束年代在距今6,000年左右。

 

網形文化在此一階段出現數量龐大的小型石器,由於土壤的保存條件不適於保存有機物,因此並未發現得以解釋的生態遺留,不過從出土器物所顯示的功能,充分顯示採集者的文化內涵。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7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7:44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