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義塚】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5:5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義塚

 

官府或富家捐地供百姓埋葬之墓地,亦收埋貧無以葬者或無主枯骨遺骸。

 

清朝沿襲前代舊例,曾令各地方府縣設立義塚,以收埋無主枯骨,民間有願捐地助葬者,則予以表揚。

 

清廷治臺初期,施行禁止攜眷政策,頗多單身移民。

 

一旦在臺病故,往往沒有親友可以認埋,喪葬救濟成為地方官員迫切的社會課題。

 

各地皆有官民倡導捐置之義塚。

 

臺灣義塚之設,文獻可徵者,以1694年(康熙33年)成書的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之臺灣縣鬼仔山義塚最早。

 

其它尚有官府捐置、專供埋葬戍守兵弁亡故者,如1777年(乾隆42年)臺灣知府蔣元樞設置之臺灣縣大北門外較場山義塚。

 

亦有在臺官員見民人寄停骸罐於寺廟,懸而未葬,心生憐憫而醵金倡置者,如道光年間淡水廳同知玉庚,在廳治南門外巡司埔義塚之西倡建之中塚。

 

據歷史學者戴文鋒之研究,清代臺灣有紀錄可查的義塚高達224所。

 

其它未為文獻所載,或年久湮沒,或遭侵墾混佔者,當不在少數。

 

其中官設29處,民設193處,另有兩處為官民合設。

 

官設義塚將近一半(14處)成於乾隆年間,反映乾隆年間漢人移民之開發熱潮,且官府致力籌建義塚。

 

民設義塚則以稍晚開發的新竹(66處)、苗栗(42處)兩縣為多。

 

清代臺灣和義塚制度類同的喪葬救濟事業,還有運柩寄棺以及叢葬無主枯骨兩種。

 

運柩寄棺之所一般稱為厲壇,原本為祭拜鬼魂而設,後來逐漸衍為供死者暫時停襯之所;

 

清代臺灣厲壇為數頗多,名稱不一,或稱南壇、北壇,或曰大眾壇、大眾廟,或曰萬善壇、同善堂等。

 

叢葬無主枯骨是指撿拾遺骸加以埋祭之所,其名稱亦頗多,如萬善同歸、有應公、大眾爺、水流公等。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6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6:39 , Processed in 0.1562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