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製糖會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0 13:32: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0 21:30 編輯

史學●製糖會社

 

日治時期臺灣與日本的糖業經營體系。

 

日本於1853年(嘉永6年)發生「黑船來航」事件,美國海軍提督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領艦隊至江戶灣脅迫日本開放門戶,1858年(安政5年)日本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荷蘭等簽訂不平等條約,此後外國砂糖大量銷往日本,成為僅次於英國棉製品、為近代日本造成貿易赤字的第二大商品。

 

日本政府因此致力於製糖原料的改良及糖業的發展,1880年(明治13年)設立「官立紋鼈製糖所」,引進法國、德國的甜菜製糖技術,但成效不佳,後改為民營,亦因經營不善而於1896年關閉。

 

其後製糖之機械經由琉球轉運來臺,成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今高雄縣(註1)橋頭鄉(註2))工廠最早使用的製糖機械。

 

1900年,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推動下,在東京創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並於1902年在橋仔頭設立第一家新式糖廠;

 

1903年4月,陳中和在鳳山郡山仔頂(今大寮鄉(註3))創設新興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人最早開設的新式糖廠。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訂定新關稅、開徵砂糖消費稅,加以日本國內資金充裕,臺灣的製糖會社開始勃興。

 

在新式製糖紛紛成立下,許多臺灣人資本設立的改良糖廍,或因無法競爭而遭淘汰,或被製糖會社吸收,不過其資本本身未必消失,有相當部分由經營者退居為出資者。

 

此一時期相繼有臺灣製糖、明治、新興、鹽水港、臺南、大日本、東洋、林本原、新高、辜顯榮、帝國等十大製糖株式會社。

 

1909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因經營困難而賄賂國會議員,爆發「日糖事件」,臺灣的製糖會社陸續併購日本精糖廠,以臺灣甘蔗農業為基礎,形成「精粗糖兼營」的經營體制後,臺灣糖業的發展漸趨完備。

 

至1923年(大正12年),臺灣新式糖廠44座、舊式糖廍101座、改良糖廍11座。

 

此後至1930年代臺灣經濟進入戰時體制為止,雖不斷受爪哇糖、古巴糖等世界砂糖行情變動的影響,以日本國內市場為主要競爭舞臺的製糖會社,經過三次「企業合同」,並逐漸出現多角化經營的製糖會社(所謂製糖康采恩﹝Konzern,壟斷之意﹞),同時形成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明治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43年(昭和18年)4月明治製糖合併臺東製糖之後,四大會社之寡占體制確立,此一結果,為戰後國營臺糖的成立預作準備。

 

1939年10月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糖業令」,製糖會社被賦予「公益性」任務,開始受制於日本對外軍事侵略之「時局」需要,為達成增強戰時糧食生產力的目的,臺中以北水田地帶的蔗作逐漸改種稻米,製糖會社因而關閉北部地區糖廠以為因應。

 

另外,為生產軍用酒精,旱田地帶的蔗作區因此改種甘薯。

 

1937年珍珠港事變後,日軍閃電佔領菲律賓、爪哇等地,臺灣作為日本糖業基地的優勢頓時喪失,在軍部監督下,臺灣的製糖會社奉命於1942年及1943年接手經營菲律賓、爪哇的糖業。

 

1944年美軍潛艇出現在臺灣近海,同年夏天起對臺轟炸的次數逐漸增加,製糖會社因併設酒精工廠,遭到毀滅性轟炸,因而遑論對新佔領地糖業的經營能有所成果,戰前日本的機械製糖業仍未能跨出臺灣。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6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8:12 , Processed in 0.2607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