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0 21:25 編輯
【史學●黃呈聰】
(1886-03-25,線西堡下見口庄土名寓埔~1963-07-20,台北)黃呈聰〈1886─1963〉號劍如,彰化線西庄土名寓埔人。
光緒12年(1886)3月25日生,父親黃秀兩為地主,母親王蜂,排行老二。
光緒20年〈1894〉入黃意如書房讀漢學,明治29年〈1896〉轉施良吉書房就讀漢學。
明治32年〈1899〉和美線公學校入學,明治33年〈1900〉彰化第一公學校入學,明治36年〈1903〉3月彰化第一公學校畢業,考取國語學校實業部,明治38年〈1905〉4月轉科實業部農業科就讀,明治41年〈1907〉4月畢業。
翌年3月31日入彰化和美線公學校服務教職。
不久辭教職投入商界,憑藉所學及家中雄厚財力,經營易牙鳳梨罐頭業、輕便鐵道業、糖業、精米業及農業開墾,事業有成。
大正2年〈1913〉在彰化市與許家種、林篤勳..等人共同創立彰化同志青年會。
大正3年〈1914〉籌組下見口產業組合任組合長〈現彰化縣線溪鄉農會前身〉。
大正5年〈1916〉與許嘉種、林篤勳..等設立彰化同志信用組合擔任理事。
大正6年〈1917〉擔任線西堡下見口區區庄長。
同年11月獲總督府頒授紳章。
大正9年〈1920〉改制擔任彰化郡線西庄初代庄長,大正10年〈1921〉1月10日與彰化郡5位庄長連名向當時的總督田健治郎建議廢除連坐惡法─「保甲制度」,於官憲的壓迫下,卸去庄長之職。
因對日本殖民統治制度的不滿,乃萌生進修念頭,遂遠赴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
同年10月17日參加「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為重要幹部。
同年加入東京「新民會」擔任幹事。
同年12月29日,新民會的實踐部隊「台灣青年總會」東京召開常會,被選為總務幹事,也就是會長,同時議決組織演劇團二七,旨在凝聚留學生力量,喚醒台灣的民族意識。
參加籌組「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多次參加東京「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未果。
翌年6月曾到中國,身受白話文運動衝擊,返臺後,與黃朝琴共同鼓吹「白話文運動」,乃於大正12年〈1923〉元旦發表〈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一文;
是台灣白話文的開路先鋒,同年3月自早稻田畢業。
5月東京台灣雜誌社成立擔任理事一職,《臺灣民報》創刊,擔任庶務主任與發行人。
並與王敏川返臺,宣傳《民報》使命,勸募讀者,舉辦全島巡迴演講。
在臺灣民報提倡通俗的白話文與婦女參政。
大正12年-14年〈1929-1925〉連續擔任三屆台灣文化協會理事,大正13年〈1924〉在線西庄組織甘蔗耕作組合,以反抗日殖民政府的糖業政策,未能成功。
又與林獻堂向臺灣總督提出「建白書」,要求十二項改革。
大正14年〈1925〉發表〈應該著重創造臺灣特種的文化〉一文於《臺灣民報》;
5月辭去民報職務。
遠赴中國廈門、漳州,輾轉於南京、上海兩地,其間接受「真道」,成為「真耶穌教會」虔誠教徒,受浸得聖靈,乃商議台灣傳道的工作。
次年3月,他邀請該會初期聖工張巴拿巴(原名殿舉)和郭多馬來臺傳道,於40天內先後設立了線西〈現伸港教會〉、台南牛挑灣教會〈現為朴子教會)、清水教會三處教會,為台灣「真耶穌教會」的傳教先驅。
昭和7年〈1932〉4月《臺灣民報》改組為《臺灣新民報》,奉准發行日刊,再度投效報業,出任「論說委員」兼社會部長。
昭和8年〈1934〉辭卸報社職務。
平時除佈道外,又重新經商,同年在大稻埕永樂町(今迪化街)開設益豐商事株式會社,往日本經商,在神戶設商事會社分社。
昭和11年〈1936〉8月彰化市北門設立昭和信託株式會社任社長,同社神戶出張所主持人。
往返於台日之間營商,昭和19年〈1944〉因美機空襲日漸頻繁,乃返臺定居。
並將線西老家改為教堂,為真耶穌會傳佈福音,其教名為黃以利沙,教會弟兄尊稱其為黃以利沙長老。
1960年代,先後擔任私立淡江英專董事,淡江文理學院名譽董事。
民國52年〈1963〉7月20日蒙主寵召,享年七十八,育有五男二女,皆有所成。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