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4:09 | 只看該作者

宣明五氣論篇


神為心土神,明腎水並於心火也。


怵惕,驚懼也。


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並之。


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熱則脈滑濁。


肺惡寒,(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風則筋燥急。


脾惡濕,(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燥則精竭涸。


是謂五惡。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咸先入腎,此云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實為三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辛酸。


是謂五禁。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


陽病發於血;


陰病發於肉;


(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


血脈陽動,故陰氣乘。


陽病發於冬;


陰病發於夏。


(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


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


各隨其少也。


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


邪入於陰則痹;


(邪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


邪入於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不通,故為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4:20 | 只看該作者

宣明五氣論篇


搏陽則為巔疾;


(邪搏於內,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搏陰則為喑;


(邪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喑不能言也。


陽入之陰則靜;


陰出之陽則怒。


(隨所之而為疾也。


之,往也。


是謂五亂。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勞於心也。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


是謂五勞所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4:31 | 只看該作者

寶命全形論篇


《寶命全形論》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夫咸為苦而生,咸從水而有水也。


潤下而苦泄,故能令器中生津液,潤滲泄焉。


弦絕者,其音嘶敗;


(弦絕者,其音嘶嗄,敗易舊聲爾。


木敷者,其葉發;


(木陳者,葉必脫。


病深者,其聲噦,(噦,謂聲濁惡也。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三者,謂弦絕、葉發、聲噦也。


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氣血爭黑。


(病遺於內,故毒藥無治,短針無取。


皮肉血氣交爭。


傷絕,故當血見而色黑也。


言欲知病征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液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咸,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知陳木之己盡。


舉此三者,衰壞之征,以比聲嘶,識病深之候,故針藥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4:41 | 只看該作者

八正神明論篇


《八正神明論》曰: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


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


(澀,謂如水中居血也。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


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血凝澀而衛氣沉也。


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


(言刺法必法天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4:52 | 只看該作者

八正神明論篇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


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也。


虛邪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


以時至謂天應太一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四時之氣所在者,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腎髓也。


觸冒虛邪,動傷真氣,避之而勿犯,乃不病焉。


聖人避邪如避矢石,以其能傷真氣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以虛感虛,同氣而相感也。


工候救之弗能傷也。


(候知而止,故弗能傷之。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人忌於天,故曰天忌,犯之則病,故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八正之虛邪,謂八節之虛邪也。


以從虛之鄉來,襲虛而入為病,故謂之八正虛邪。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正邪者,不從虛之鄉來也。


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意,莫見其形狀。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營衛氣血之盛衰。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弊,故不可不謹養也。


此具解針經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5:01 | 只看該作者

離合真邪論篇


《離合真邪論》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澀;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脈凝澀,暑則氣淖譯,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反乳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


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子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長久。


(識非精辨,學未該明,且亂大經,又為氣賊,動為殘害,安可久乎!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


絕人長命。


(非惟昧三部九候之為弊,若不知四時五行之氣序,亦足殞絕其生靈也。


邪之所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此亦解《針經》補瀉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5:13 | 只看該作者

通評虛實論篇


《通評虛實論》曰:何謂虛實?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


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懸,謂如懸物之動也。


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


緩則生急則死。


(此言乳子脈與病反者,復有他證可驗,病症俱甚者,復有脈體可據。


而決其死生也。


乳子而病熱,陽證也。


脈懸小,是陽證見陰脈也。


然手足溫和,正氣猶存,脈雖懸小,甚未大耳,故可以得生。


否則,手足寒而死矣。


又乳子中風發熱,喘鳴肩息者,陽證也。


脈當實大,惟實大中而緩,則邪氣漸退,可以得生,若實大中而急,則邪熱愈增其病當死矣。


腸 便血何如?


身熱則死,寒則生。


(熱為血敗,故死;


寒為榮氣在,故生。


腸下白沫何如?


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陰病而見陽脈,與證相反故死。


腸 下膿血何如?


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


以臟期之。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是謂以臟期之,此言腸 之屬,有便血者,有下白沫者,有下濃血者,隨證隨脈而可以決其死生也。


巔疾何如?


脈搏大滑,久自已;


脈小堅急,死不治。


(脈小堅急,為陽病而見陰脈,故死不治。


巔疾之脈虛買何如?


虛則可治,實則死。


(言巔疾之脈,得陽脈虛脈而生也,巔疾者,陽證也,故搏大滑,則陽證得陽脈,所以病久自己若脈小堅急,則得陰脈,故死不治,然巔疾之脈,當有取於虛也。


必搏大滑中帶虛可治,若帶實則邪氣有餘,乃死候也。


消癉虛實何如?


脈實大,病可久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


黃膽暴痛,癲疾濁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此言病有所生者,皆從內而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5:24 | 只看該作者

太陰陽明論篇


《太陰陽明論》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脾臟為陰,胃府為陽,陽脈下行,陰脈上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故言所從不同、病異名也。


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陽明為虛,太陰為實,即更實更虛也。


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從,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從,即更逆更從也。


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是所謂陰陽異位也。


故陽道實,陰道虛。


(是所謂更實更虛也。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是所謂或從內或從外也。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


(是所謂所從不同病異名也。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同氣相求耳。


故陰氣從手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是所謂更逆更從也。


《靈樞》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所行而異,故更逆更從也。


故曰陽病者,上行而極下,陰病者,下行而極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脾不主時何也?


(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四臟皆有正應,而脾無正主也。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


足太陰者,三陰也,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5:34 | 只看該作者

陽明脈解篇


《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胃熱內郁,故惡人、惡火。


胃屬土,故聞木音而驚。


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


病反能者,何也?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陽受氣於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故妄走也。


(言胃病所以能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言而罵詈者,皆以其邪氣之盛也。


邪盛故熱盛,熱盛故陽盛,陽感三者之證由於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5:45 | 只看該作者

評熱病論篇


《評熱病論》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急,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交,謂交合,陰陽氣不分別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無俾,言無可使,為汗也。


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如是者,其人壽命立至傾危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汗出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氣盛,故知必死也。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矣,其死明矣。


(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志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留居,則失志也。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出脈躁盛,一死。


不勝其病,二死。


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5:55 | 只看該作者

逆調論篇


《逆調論》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言病有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多也。


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言病有寒從中生者,陽氣少而陰氣多也。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


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六腑之海,(水穀之海。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


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於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6:07 | 只看該作者

舉痛論篇


《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


(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故發此問。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氣脈調和,故志達暢,榮衛通利,故氣徐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系諸精經,逆則肺布葉舉也。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恐則陽粗卻上而不下流。


故卻則上焦閉也。


上焦閉,氣不行流,下焦陰氣亦還回不散而聚為脹。


然上焦固緊,下焦氣還,故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紋理及滲瀉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熱則膚腠開發,營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氣奔越故不調理。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疲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


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


喘且汗出。


內外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


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以九氣為問而言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6:32 | 只看該作者

腹中論篇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言懷子之將生者,身雖經閉,而脈則無病也。


身有病者,經閉也。


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


凡婦人懷妊三月,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三月則精氣正變,其氣熏蒸,沖胃而為惡阻。


三四月則惡阻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末定也。


五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男女既分,及八九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妊然。


非醫工非明脈理,病家肯明言者,雖以診而知也。


《脈訣》云:滑疾不散,胎三月;


但疾而散五月至六月;


已後則疾速亦無矣。


然亦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甚盛,不可以一例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7:03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篇


《痹論篇》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脈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伯曰:其入臟者,死。


其流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流皮膚間者,易已。


(入臟者,死。


以神去也。


筋骨疼久,以其定也。


皮膚易已,以浮越也。


由斯深淺,故有不同。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營行脈內,故無所不至。


衛者,水穀之捍氣也。


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捍氣,謂浮盛之氣也。


以其浮盛之氣,故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


盲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


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盲膜,令氣宣通也。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和,故不為痹。


(夫營衛之所行者,如此必逆,營衛之氣則病,而順營衛之氣則愈。


則此營工者,乃氣也。


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


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故營衛在人不為痹也。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


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盛,陽遭陰,故為痹熱。


(陰氣不勝故為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言痹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故曰:其寒氣勝者,為痛痹也。


痹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則邪氣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之脈有時而疏,故亦不為痛也。


痹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


痹之所以體寒者,以衛氣少、營氣多,惟營氣多則與病氣相益,故寒冷也。


痹之所以體熱者,以衛氣多營氣少,故邪氣盛,則風氣為陽,陽與營氣相遭,而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痹熱也。


痹之所以為濕者,以其與濕甚也。


衛氣少,營氣多,兩因相感,故汗出而濕也。


痹之所以燥者,雖未之言而即濕者,以反觀之,則衛氣多,營氣少,遇熱太甚,兩陽相感,則可以知其為燥也。


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蟲,謂皮中如蟲行。


縱,謂縱緩不相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7:14 | 只看該作者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內經纂要

 

痿論篇


《痿論篇》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膜者,皮下肉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所主不同,痿生亦各歸其後主。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


( ,謂攣 ,足不得伸以行也。


肺熱則腎受熱氣故爾。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心熱盛,則火獨先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令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爍灼,而逆上行也。


隱氣厥逆,火復內燔,上膈陽,下不守位,心氣還脈,故生脈痿。


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而不能在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


肝主筋膜,熱則筋膜而向攣急,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熱則胃液滲泄,故干而渴。


脾主肌肉,熱擾於肉,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腰為腎府。


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


腎主骨髓,髓熱則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陽明胃脈也。


為水穀之海。


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宗筋為隱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


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


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


(《靈樞》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


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尋此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筋,正宗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8:45 | 只看該作者

痿論篇


衝脈循腹夾臍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脈,亦夾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


以為十二以海,故主滲灌溪穀也。


肉之大肢為骨,小會為。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筋聚會,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


宗筋夾臍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氣街,隱毛兩旁脈動處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


督脈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


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腎脈也。


督脈、任脈、衝脈三者,同起而異行,故經文或參差引之。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至氣街中;


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8:56 | 只看該作者

厥論篇


《厥論篇》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陰氣衰於上,則為熱厥。


(陽,謂足之三陽脈陰,謂足之三陰脈。


下,謂足也。


此言厥病之分寒熱者,以足之陰陽六經,其氣有偏盛也。


熱厥之為熱也。


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陽主外,而厥在內,故問之。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足太陽脈,出於足小指之端外側,足少陽脈起出於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陽明脈出於足中指及大指之端,並循是陽而上,肝脾腎脈集於足下,聚於足心,陰弱故足下熱也。


此言熱厥之熱在陰分者,以其陽盛陰也。


寒厥之為寒也。


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陰主內而厥在外故問之。


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


不從外皆從內也。


(足太陰脈起於足下指之端內側,足厥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陰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並循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也。


此言寒厥之厥上於膝,以其陰勝陽也。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值者何也?


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則陽氣亂則不知之也。


(陰氣盛於上,則腹脹滿者,乃寒厥。


陽氣盛於上則不知人者,乃厥熱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9:06 | 只看該作者

病能論篇


《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言有臥而不安者、以及臟氣傷,而精氣耗也。


蓋五臟為陰,各藏其精,臟有所傷,而精耗者,臥不安也。


必精有所寄,各在本臟而無失,則臥斯安矣。


寄者,藏也。


如肝藏魂,肺藏魄之類,凡臥有不安者,血不歸肝,衛氣不能入於陰,此人之所以不能懸其病也。


懸者,絕也。


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謂不得仰臥也。


肺者,臟之蓋也。


(居高布葉,四臟下之,故言肺者,臟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肺之邪氣盛流,明氣促喘奔,故不得偃臥。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生於陽也。


(怒不慮禍故謂之狂。


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言陽氣被折郁不散,或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


治之奈何?


奪其食而已。


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


(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即病自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


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取金平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9:17 | 只看該作者

奇病論篇


《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


喑,謂不言語也,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


胞之絡脈絕也。


(絕,謂脈斷絕不流通,而不能言,非天真之氣斷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少陰腎脈也。


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無治也。


當十月復。


(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脈上營。


故復舊而言也。


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疹,謂久病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久固之疹病。


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


名為何病?


(頭痛之病,不當逾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


當月所犯大寒,內至骨髓。


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腦為髓主,齒是骨余,腦逆犯寒。


骨亦寒故,令頭痛齒亦痛。


病名曰厥逆。


(人先生腦,有腦則有骨髓者,齒者,骨之本也。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癉,熱也。


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臟上溢也。


甘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熱內滲,津液在脾,胃穀化余,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


津液在脾,是脾之津濕。


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


故肥令人內熱。


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令人中滿。


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干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29:27 | 只看該作者

奇病論篇


(蘭,蘭草也。


言蘭除陳久甘肥,不能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也。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


口苦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


膽汁味苦故口苦。


夫肝者,中之將也。


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


咽膽相應,故咽為膽使也。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胃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寸,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4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