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0:42 | 只看該作者

辨傷寒中寒假熱假脹


凡霜降以後,春分以前,天氣嚴寒,調理不謹,感中其邪,頭疼壯熱,名為傷寒。


其余二季,雖寒而不嚴,何有真傷寒之病也。


然冬月嚴寒,何傷寒多而中寒者少,三季微寒,何傷寒無而中寒者偏多?


蓋冬主閉藏,天之陽氣,人之陽氣,產伏於內,所以外雖嚴寒,不能直入,乃名為傷。


當從表散,表罷裡和,毋拘三陰傳變。


若在春夏,天之陽氣,人之陽氣,升浮在外,加之不謹,外雖微寒,可以直中陰經,乃名為中,當急溫補。


即有發熱者。


乃虛陽浮表也,其脈必沉細而無神,且補中氣以斂虛陽。


有頭痛者,虛火胃土也,其脈必浮大而無力,宜溫下元,以藏龍火,此引火歸源之法,以治假熱之症也。


更有假脹者,凡人中氣充足,健運不息,何有脹滿之虞?


若胃虛不能納食,則有虛飽之患;


脾虛不能化穀,則有倒飽作脹之虞。


更有下元虛極,無根脫氣,上乘胸火,蓋腎主納氣,肺主出氣,腎虛不能閉藏,則氣竟出而不納,肺雖司出,氣奔太迫,有出無歸,肺亦脹滿,是以胸膈之間,脹悶難狀,甚則攻刺衝心,大痛欲絕,此惟宜以補為消,從塞因塞用之法。


心脾不足者,大補心脾,以便中氣營運則快。


若腎經虛寒者,溫補下元,使真氣封藏乃愈。


此納氣藏源之法,以治假脹之症也。


如不知此,一如消克順氣,益令虛氣無依,上攻喘促而死。


然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緣氣之藏者,無以收也。


肺主氣,腎藏氣,故古人用補腎藥加肉桂、五味子,以收濁氣下歸也。


總之,表熱多,由裡陽外越;


上熱皆由下火上乘,雖有外邪感觸,亦不過初受發病之端。


況玩《經》云:邪之所奏,其氣必虛。


可見外邪感襲,亦由虛名。


至於春夏陽氣浮越,尤易正氣外泄,倘不知此,輕投寒劑,則外浮掛散之陽,何自而歸,內存幾殺之陽,復加撲滅,重則暴亡,輕則中滿。


奈何近醫不識病情,凡五六月發熱,概云瘟病,傷寒,稍見紅點,即云時行、瘟疹,投以寒涼,誤人多矣。


至於口乾煩渴,喜冷浩飲,似屬實熱,然究其源,若非胃汁乾枯,即系腎水燥稿,所以引水自救也。


冰水入胃,津液愈凝,寒入丹田,虛火益上,雖系龍雷,亦能焚焦草木,故畫赤眼紅,牙焦舌燥,六脈洪數,竟似有餘,投以寒涼,必致煩躁狂擾,津液燥竭而死。


若能求源從治,用水中補火,熱藥涼飲之方。


二三劑後,自然假陽之症潛消,而真寒之症畢露,不知此而以寒涼誤人者更多矣,惟真傷寒實熱便秘等候者,則從寒涼利下。


先標後本可也。


然須辨症的確,務審可寒則寒,可下則下,必期中病,否則,殺人如劍,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0:51 | 只看該作者

辨宗氣衛氣營氣


《靈樞》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


其氣內於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經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內外相實,如環之無端,故《經》曰:治病之道,氣內為寶。


真萬世醫旨之格言也。


《靈樞》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蓋人身之中,惟氣而已。


宗氣者,丹田先天之大氣也,猶天地之有太極也。


衛氣者,建運周身之陽氣也,猶太極之動而生陽也,營氣者,根中守固之陰氣也,猶太極之靜而生陰也。


天地間惟氣以為升降,而水則從氣者也,故天包水,水承地。


一元之氣升降於太虛之中,水不得而與也,故潮之往來,特隨氣耳,非潮自能然也。


人身亦惟以氣為主,而血則猶水,不可以血即為營氣也,彼謂血即為營者,非經旨也。


《靈樞?營衛生會》篇謂:營氣化血,以奉生身。


則營氣始能化血焉,何以血為營耶?


故氣而云宗者,無氣之宗也:氣而云衛者,圍表而捍外也:氣而云營者,守營而固中也。


宗氣也,衛氣也。


營氣也,可不細辨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1:05 | 只看該作者

別症論


凡治適病者易,治矢病者難。


今工者盡難,蓋知虛實之變幻,寒熱假真之不齊也。


庸者反易,蓋不知虛虛實實之利害,陰陽造化之深微,常多一時之偶中也。


況千端萬緒,寧能悉諸簡編,即載藉極博,尤必賴乎靈敏,丹溪曰:醫者,臨機應變,如對敵之將,操舟之工,自非隨時取中,寧無愧乎?


潔古云:運氣不齊,古今易轍,舊方新病,難相符合。


許學士云:予讀仲景書,守仲景法,未嘗守仲景方。


乃為得仲景心也。


故醫術之要,先尋大意,大意既曉,則條分縷晰,脈絡方明。


《內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歷觀名論,皆以別症為先,嗟嗟別症,甚未易也。


脈有雷同,症有疑似,水火亢制,陰陽相類,太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至虛行盛勢,反瀉銜冤。


陰症似乎陽,清之必斃;


陽症似乎陰,溫之轉傷哉!


積聚在中,實也。


甚則嘿嘿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眼花,或泄瀉不實,皆大實有羸狀,正如食而過飽,反倦怠嗜臥也。


脾胃損傷,虛也,甚則脹滿而食不得入,氣不得舒,便不得利,皆至虛有盛候,正如飢而過時,反不思食也。


脾腎虛寒,真陰症也,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目紅赤,口舌破裂,手揚足擲,語言錯妄,有似乎陽,正如嚴冬慘肅,而水澤復堅,堅為陽剛之象也。


邪熱未解,五陽症也。


陽盛之極,往往發厥,厥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有似乎陰,正如盛夏炎灼,而林木流津,津為陰柔之象也。


大抵症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諸沉侯、久侯。


彼假症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


真症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侯脈而脈可辨耳。


且脈之實者,終始不受;


脈之虛者,乍大乍小,如與人初交,未得性情善惡之確,必知交既久,方能洞見情性善惡之真。


適當乍大之時,便以為實。


適當乍小之時,便以為虛,豈不誤甚!


必反復久候,則虛實之真假判然矣。


然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濃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合參共究,自無循情,且臟之發也,類於腑;


血之變也,近於氣。


調氣者,主陽而升;


調血者,主陰而降。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獨不思人以生死寄我,我豈可以輕試圖功!


彼禍人者,無足論矣。


即偶中者,詎可對衾影哉!


然難明者,意。


難盡者,言。


惟愿有志仁壽者,讀書之外,而於起居嗜臥,觸類傍通。


至於臨症,即病機淺易,必審察昭昭,既標本彰明,必小心翼翼,明矣,慎矣!


必以精詳操獨斷之權,毋以疑懼起因循之弊,設有未確闕疑,務以脈候反復參詳,寧可多從不處用力,要知醫為司命,功專去病以長生,慎勿舍生而治病,猶徒宅亡身,標本何在!


未大虛而過加溫補,詒誤不至傷生,繼以寒涼投之,其功愈效。


若不足誤加苦寒克削,猶死者不復生,斷者不可續,縱加溫補,莫可挽回,試思古云: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誠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1:15 | 只看該作者

化源論


夫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療者,猶草木將萎,枝葉蜷攣,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但潤其枝葉,雖欲不槁,焉可得也!


故《經》曰:資其化源。


又曰:治病必求其本。


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垂訓諄諄,光如日月,無非專重源本耳。


苟舍本從標,不惟不勝治,終亦不可治。


故曰:識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


如脾土虛者,溫暖以益火之源;


肝木虛者,濡潤以壯水之主;


肺金虛者,甘緩以培土之基;


心火虛者,酸收以滋木之宰;


腎水虛者,辛潤以保金之宗,此治之本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


火欲實,水當平之;


土欲實,木當平之;


金欲實,火當平之;


水欲實,土當平之,此治實之本也。


金為火制,瀉心在保肺之先;


木受金殘,平肺在補肝之先;


土當木賊,損肝在生脾之先;


水被土柔,清脾在滋腎之先;


火承水制。


抑腎在養心之先,此治邪之本也。


金太過則木不勝,而金亦虛,火來為母復仇;


木太過則土不勝,而木亦虛金來為母復仇;


水太過,則火不勝而水亦虛,土來為母復仇;


火太過則金不勝,而火亦虛,水來為母復仇,皆亢而承制,法當平其所復,扶其不勝。


《經》曰: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此治復之本也。


至於陰陽生克,虛實真假,意會無窮,難可言盡。


即六淫易著,然風兼寒,當從溫散,兼熱當從辛涼;


寒獨寒,當從溫補,兼濕當從溫滲;


中暑當從清解,傷暑當兼益氣,濕外受當從發散,內主當從燥滲濕寒,溫散濕熱,清利燥木枯槁之象。


大半火灼,金水受傷,然亦有陰寒太過,津液收藏,猶肅殺凜冽之後,陽和之水,而成堅冰燥裂矣。


火之源,源在水中,而與元氣勢不兩立,故有火者,必元氣傷者半,陰水虧者半,正治益熾,從治乃息。


惟驟受外邪者,暫行清利,但六淫皆為客氣,未有不乘內傷,傷多傷少,孰實孰虛,標本既明,輕重乃別,斯無誤矣。


醫司人命,可不慎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1:26 | 只看該作者

評傷寒論


夫人之有生者,皆精氣神具備而成之也。


少年遇事敏捷,老大應物模糊,亦精氣神之強弱殊之。


其間盛衰修短,疾病安危,總不外此三者,故魚一刻無水即死,人一刻無氣即亡,試思人之能行能立能坐,及能運用持重,高聲大語,皆賴一氣為之。


假氣一弱,則行立坐臥、持重言語者無力矣。


設遇外邪,乘虛而襲,正氣愈傷,身益野狼狽,不能起床矣。


氣足而神生,氣弱而神困矣。


氣化而精生,氣虛而精散矣。


《經》曰: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要知外邪之觸,必乘正氣之虛。


治之者,乘其表邪初客,急為疏解,使無深入以傷於裡,繼以調和之劑,則表邪散而中氣和,自可相安無恙。


若外感少,內傷多,只須溫補,不必發散,正氣得力,自能推出寒邪。


蓋元氣極虛之人,雖即微邪,易能感受,惟助正氣一旺而健行,則微邪不攻而自退。


若罔顧正氣之虛,而徒以逐邪為事,則元氣轉傷,猶迫良民而為寇,即微邪,反乘虛伏匿而為病矣況有毫無外感,因勞而發熱者,謂之勞發,只須補中,尤忌疏解。


即有頭痛、惡風、口渴等症,殊不知頭痛者,非虛火上浮,即血虛作痛也。


惡風者,陽虛不能衛表也。


口渴者,臟腑津液不足,或腎虛引水自救也。


以脈消息,病無遁情,不論浮沉大小,但重按無力,便非實症,奈何泥於上古多歧、傳經支離等語,凡有發熱頭痛,即用古方太陽經藥,重加發散,津液耗亡,欲不口喝發熱其可得乎!


復謂陽明經症見矣。


忍餓以虛其裡,疏散以虛其表,化源之機既絕,陰道之消爍日深,欲不脅痛、耳聾,其可得乎!


復謂少陽經症見矣。


芩柴和解之劑一投,引邪深入之害實大,以致脾虛氣弱,欲不腹滿嗌干,其可得乎!


復謂太陰經症見矣。


重為峻攻其裡,脾陰愈耗,欲不口乾大渴、便秘、煩躁,其可得乎!


復謂少陰經症見矣。


寒涼峻利之藥一投,肝腎之陰愈槁,欲不煩滿舌卷囊縮,其可得乎!


尚謂厥陰經症見矣。


不知種種症侯,皆由調治失宜,以令邪氣日深,正氣日消所致,直至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乃認虛寒,方議溫補,已無及矣。


故古人傷寒類方,初則麻黃、葛根、柴胡等湯,繼則調胃、大小承氣,未列回陽救急湯、溫經益元等湯,重用參、 、薑、桂、朮、附,以追失散之元陽。


殊不知寒涼久進,熱藥難溫,克削久投,補藥難挽,奈何後人不詳此旨,徒遵上古證治真傷寒之舊例,引治今人稟賦虛弱者之類同,凡遇本元虛損,發熱、口乾、煩躁,正氣不足之症,以作外邪深入有餘之治,縱得苟延殘喘,而不至精神消耗殆盡者未之有也。


蓋古人傳經等論,不過明為寒邪,自陽及陰,由表入裡,然邪之所湊,豈有定位!


況陰陽相關,表裡輸應,表病不解,裡亦隨病,陽病不除,陰亦隨傷,此表裡陰陽本氣為病之必然,豈必待有邪傳處所致乎!


故始或因外邪感襲者,亦有之,然繼則累及陰陽本氣自病矣,故名傷寒,夏云病熱。


傷寒者,已往之病原,病熱者,現下之實害,寒既為熱,則所傷之寒早已消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1:37 | 只看該作者

評傷寒論


《經》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原由陰精不足,而致病熱、病溫。


今既病而陰精愈消愈竭,此時雖寒邪消散,奈真陰正氣受傷,更熱更損,莫可發生,以制陽光,故久熱不已耳,豈寒邪既出表入裡而為熱,復能變寒,由裡出表再傳而為二候、三候乎,此必無之理也。


若能以外邪為始病之因,以陰陽本氣自病,為繼病之實,善為調之適之,則何有久病不解之候也。


如始終以寒邪為實跡,傳變為定期,反復攻逐,是猶縛妻子以為賊,指路人以為父,何其冤哉!


抑皆未究致熱之所由來,而不達經,所謂「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至理也。


況天人一理,相生所以相繼相克,所以相成,故天之火,深藏於水土之中,凡井水氣蒸,上中溫暖,則地表清肅,猶人之丹田,元陽封固,則火不浮游於上,中宮脾元充足,則火不散越於表。


蓋火之藏納,不外乎水土之中,故發熱者,即我身內之火,因正氣虛而不能按納,邪乘虛而激出之,乃陰陽本氣反常之變,實非外來之火也。


凡遇客邪一退,脾元虛者,調中以斂陽;


陰中水虛者,補水以配火;


陰中火虛者,補火以藏源,則故物仍歸病斯愈矣。


如不知此,竟以火為外邪,重汗以亡其陽,陽無歸源之力矣;


重下以耗其陰,陰無配陽之能矣;


復加寒涼峻削,脾元益傷,肌表之浮陽,何能斂納,將此身內必妄之火驅滅。


必欲其盡,將此有限之精神磨滅,必欲其完,以有形之猛劑,攻無跡之陰陽。


況火者,生身之始,而精氣神,亦因之以生者也。


試思人與物不熱,則無氣矣。


故氣生於火,而火為氣之祖也。


人但惡火之為熱而清之,獨不思火去而氣亦絕矣。


雖欲不死,其可得乎!


此(張)心痛時表,幸慈壽者進思之,務求要領,毋事支離,必詳虛實,勿拘故套。


既知百病之來,莫不乘虛而入。


則以正虛為本,而外邪為標,保精氣神,以治客病則客病退,而正氣無傷。


若傷精氣神,以治客病,則病不退,而正氣徒耗,舍本從末,適足以傷生矣。


惟初病正氣尚旺,客病牢固者,急為驅逐,勿致蔓延,若一概瞻顧因循,猶似閉門留寇,豈其治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1:49 | 只看該作者

乙癸同源論


古稱乙癸同源,腎肝同治,其說維何?


蓋火分君相。


君火者,居於上而主靜;


相火者,居乎下而主動。


君火惟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腎與肝,腎應北方壬癸,於卦為坎,於象為龍,龍潛海底,龍起而火隨之;


肝應東方甲乙,於卦為震,於象為雷,雷藏澤中,雷起而火隨之。


澤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


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


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至於春升,龍不現則雷無聲,及其秋降,雷未收則龍不藏,但使龍歸海底,必無迅發之雷,但使雷藏澤中,必無飛騰之龍,故曰腎肝同治。


東方者,天地之春也,勾萌甲折,氣滿乾坤,在人為怒,怒則氣上,而居七情之升,在天為風,風則氣鼓,而為百病之長,怒而補之,將逆而有壅絕之憂,風而補之,將滿而有脹悶之患矣。


北方者,天地之冬也,草黃米落,六字蕭條,在人為恐,恐則氣下,而居七情之降,在天為寒,寒則氣慘,而為萬象之衰,恐而瀉之,將怯而有顛仆之虞,寒而瀉之,將空而有涸竭之害矣。


然木既無虛,又言補肝者,肝氣不可犯,肝血自當養也。


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屬也,肝木之源,木賴以榮,水既無實,又言瀉腎者,腎陰不可虧,而腎氣不可亢也,氣有餘者,伐之木之屬也,伐木之干,水賴以安。


夫一補一泄,氣血攸分,即泄即補,水木向府,總之,相火易上,身中所苦,泄木所以降氣,補水所以制火,氣即火,火即氣,同物而異名也。


故知氣有餘,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義矣。


然時醫多執「肝常有餘」之說,舉手便云平肝,殊不思《經》曰「東方木也,萬物所以始生也。


」《聖濟經》云:四時之所化,始於木;


十二經之所養,始於春。


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陰肝經養之,肝者,乃春陽發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故戒怒養陽,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是攝生之切要也。


蓋春屬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氣,此氣若有不充,則四臟何所稟,水如春無所生,則夏長秋收冬藏者,將何物乎?


五行之中,惟木有發榮暢茂之象,水火金土皆無是也。


使天地而無木,則世界黯淡,其無色矣。


培之養之,猶恐不暇,而尚欲剪之、伐之乎!


故養血和肝,使火不上炎,則心氣和平,而百骸皆理。


況腎主閉藏,肝主疏瀉,是一開一合也。


俗云:肝有瀉無補,不知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等劑,皆補肝之藥也。


人特習而不察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2:58 | 只看該作者

運氣論


五運有太過有不及。


太過者,甲丙戊庚壬五陽干也。


不及者,乙丁己辛癸五陰乾也。


王冰曰:蒼天布氣,尚不越乎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乎天道?


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理之自然也。


《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


雖然運氣之理,亦不可泥,又有內外兩因,隨時感觸,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


倘專泥運氣,能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乎?


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氣常之時,故冬有非常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犯之者病。


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


冬氣南行。


卑下之地,春氣常行,高阜之境,冬氣常在。


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


百裡之內,晴雨不同。


千裡之外,寒暄各別。


方主不齊,而病亦因之。


雖然,西北固濃,安能人人皆實?


東南固薄,安能人人皆虛?


且如久旱則亢陽,久雨則亢陰,陽盛人耐秋冬而不耐春夏,喜陰寒而惡陽暄,陰盛人耐春夏而不耐秋冬,喜晴明而惡陰雨,此乃天氣變常。


人稟各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3:10 | 只看該作者

運氣論


又為法外之遺也。


善言運氣者,隨機觀變,方得古人未發之旨。


繆仲醇曰:五運六氣者,虛位也。


歲有是氣至則算,無是氣至則不算,既無其氣,焉得有其藥乎?


無益於治療,有誤乎來學。


將以施之治病,譬如指算法之稀奇,謂事物之實有,豈不誤哉!


其云:必先歲氣者,謂此年多肖雨,民病多濕,藥類用二木,苦寒以燥之,佐以風藥,風能勝濕,此即必先歲氣之謂也。


其云:毋伐天和者,即春夏養陰,秋冬養陽,春夏禁用麻黃、桂枝,秋冬禁用石膏、知母、芩、連、芍藥,此即毋伐天和之謂。


然尚有舍時從症之時也。


謂不明五運六氣,檢偏方書何濟者,正指後人不明五運六氣之所以,而誤於方冊所載,依而用之,動轍成過,則雖檢偏方書,亦何益哉!


故張仲景、華元化、越人、叔和,並未嘗載有是說,即六經治法之中,亦並無一字及之,且見性理所載,元儒草蘆吳氏,天之氣運之中,亦備載之,益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而非獨醫家治療之書也。


況傳流既久,天地人物氣化轉薄,亦難可以同年而語矣。


故宜知之者,以明天氣歲氣立法之常也;


不可執之者,以處天氣歲氣法外之變也。


天有寒暄早晚不同,人有盛衰時刻迥別,豈可以千支司歲,一定之數,以定無窮時刻盛衰之受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3:29 | 只看該作者

治法提綱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


陰為標,陽為本: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


臟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


以病論之。


人之元氣為本,病之邪氣為標:先受病機為本,後傳病症為標。


故治病必求其原,而先治其本。


古聖之至論,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後哲之變迎,然病在陰,毋犯其陽,病在於陽,毋犯其陰,犯之者是謂誅伐無過。


病之熱也,當察其源,火果實也,苦寒、鹹寒以拆之,若其虛也,甘寒、酸寒以攝之。


病之寒也,亦察其源,寒從外也,辛熱、辛溫以散之;


動於內也,甘溫以益之,辛熱、辛溫以佐之。


《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曰滿而不能實。


是有補而無瀉者,此其常也。


臟偶受邪,則泄其邪,邪盡即止,是瀉其邪,非瀉臟也。


臟不受邪,毋輕犯也。


世謂肝無補法,知其謬也。


六腑者,傳導化物糟粕者也,故曰實而不能滿,邪客之而為病,乃可攻也,中病乃已,毋盡劑也。


病在於經,則治其經,病流於絡,則及其絡,經直絡橫,相維輔也。


病從氣分,則治其氣,虛者溫之,實者調之。


病從血分,則治其血,虛則補肝補脾,而心實則為熱為瘀,熱者清之,瘀者行之。


因氣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氣;


因血病而及氣者,先治其血。


因證互異,宜精別之。


病在於表,毋攻其裡;


病在於裡,毋虛其表。


邪之所在,攻必從之,受邪為本,現症為標,五虛為本,五邪為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4:06 | 只看該作者

治法提綱


如腹脹由於濕者,其來必速當利水除濕,則脹自止,是標急於本也,當先治其標。


若因脾虛漸成脹滿,夜劇晝靜,病屬於陰,當補脾陰,夜靜晝劇,病屬於陽,當益脾氣,是病從本生,本急於標也,當先治其本。


舉二為例,余可類推矣。


病屬於虛,宜治以緩,虛者精氣奪也。


若屬沉痼,亦必從緩。


治虛無速法,亦無巧法,蓋病已沉痼,凡欲施治,宜有次第,如家貧年久,室內空虛,非旦夕間事也。


病屬於實,宜治以急,實者邪氣勝也,邪不速逐,則為害滋蔓,故治實無遲法,亦有巧法,如寇盜在家。


宜開門急逐即安,此病機緩急一定之法也。


故新病者,陰陽相乖,補偏救弊,宜用其偏。


久病者,陰陽漸入,扶元養正,宜用其平。


若久病誤以重藥投之。


徒增其竭絕耳。


至如藥性之溫者。


於時為春,所以生萬物者也;


藥性之熱者,於時為夏,所以長萬物者也;


藥性之涼者,於時為秋,所以肅萬物者也;


藥性之寒者,於時為冬,所以殺萬物者也。


夫元氣不足者,須以甘溫之劑補之。


如陽春一至,生機勃勃也,元氣不足,而至於過極者,所謂大虛必挾寒,須以辛熱之劑補之;


如時際炎蒸,生氣暢遂也,熱氣有餘者,須以甘涼之劑清之;


如涼秋一至。


溽燔如失也,邪氣盛滿,血至於過極者,所謂高者抑之,須以苦寒之劑瀉之;


如時值隆冬,陽氣潛藏也。


故凡溫熱之劑,均為補虛;


寒涼之劑,均為瀉實。


然元氣既虛,但有秋冬肅殺之氣,獨少春夏生長之機,虛則不免於熱,倘不察虛實,便以寒涼之劑投之,是病方肅殺,而醫復肅殺之矣,其能人乎。


故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蓋物不生於陰,而生於陽,如春夏生而秋冬殺也,如向日之草木易榮,潛陰之花卉易萎。


《經》曰:陰陽之要,陽密乃而、此言陽密則陰亦固,而所重在陽也。


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此言天之運,人之命,俱以陽為本也。


伏羲作《易》,首制一畫,此元陽之祖也。


文王衍 《易》,六十四卦,皆以陽喻君子。


乾之象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此言陽為發育之首。


陽之德也。


自古聖人,莫不喜陽而惡陰,即丹溪主於補陰,亦云。


實火可瀉。


芩連之屬;


虛火可補,參 之屬。


今人但知有火,而不分虛實,喜用寒涼者,是欲使秋冬作生長之令,春夏為肅殺之時,令斯民折壽而不彰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4:41 | 只看該作者

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靈樞》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謂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寒溫和,則六腑化穀,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


故虛實者,諸病之根本也。


補瀉者,治療之綱紀也。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凡言虛者,精氣奪也;


凡言實者,邪氣勝也。


是故虛則受邪,邪客為實。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者此耳。


倘邪重於本,則以瀉為補,是瀉中有補也。


本重於邪,則以補為瀉,是補中有瀉也。


且升降者,病機之要括也。


升為春氣,為風化,為木象,故升有散之之義;


降為秋氣,為燥化,為金象,故降有斂之之義。


如飲食勞倦,則陽氣下陷,宜升陽益氣;


瀉利不止,宜升陽益胃,鬱火內伏,宜升陽散火。


因濕洞泄,直升陽除濕,此類宜升之之也。


如陰虛則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則發而炎上,其為證也,咳嗽多痰,吐血鼻衄,頭疼齒痛,口苦舌乾,骨蒸寒熱,是謂上熱下虛之候,宜用麥冬、貝母、枇杷葉、白芍藥、牛膝、五味子之屬以降氣,氣降則火自降,而氣自歸元,更又益之以滋水添精之藥,以救其本,則諸症自瘳,此類宜降之之也。


更有塞因塞用者,如脾虛中焦作脹,腎虛氣不歸源,以致上焦逆滿,用人參之甘,以補元氣,五味子之酸,以收虛氣,則脾得健運,而脹自消,腎得斂藏,而氣自歸,上焦清泰,而逆病自平矣。


通因通用者,如傷寒挾熱下利,或中有燥糞,必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


傷暑滯下不休,得六一散清熱除積乃愈,然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也。


如熱病而反用熱攻,寒病而反用涼劑,乃從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4:58 | 只看該作者

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蓋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大寒大熱之病,必能與異氣相拒,善治者乃反其佐,以同其氣,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也。


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


《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藥冷服,下膈之後,冷體既消,熱性隨發。


寒在上,而上有浮火拒格,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下膈之後,熱氣既散,寒性隨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病氣隨愈,嘔煩皆除,所謂寒因熱用,熱因寒甲,使同聲易於相應,同氣易於相合,而無拒格之患。


《經》曰「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


譬之入火可以濕伏,可以水滅。


病之小者似之。


大者則若龍雷之火,逢濕則焰,遇水益燔,太陽一照,火即自息,此至理也。


用熱遠熱者,是病本於寒,法應熱治,所投熱劑,僅使中病,毋令過焉,過則反生熱病矣。


用寒遠寒者,是病本於熱,法應寒治,所投寒劑,僅使中病,毋令過焉,過則反生寒病矣。


故益陰宜遠苦寒以傷胃,益陽以遠辛散以泄氣,祛風勿過燥,清暑毋輕下,產後忌寒涼,滯下忌斂澀。


然天地四時之氣,行乎六合之間,人處氣交之中,亦必因之而感,春氣生而升,夏氣長而散,長夏之氣化而軟,秋氣收而斂,冬氣藏而沉。


人身之氣自然相通,其生者順之,長者敷之,化者堅之,收者肅之,藏者固之,此藥之順乎天者也。


春溫夏熱,元氣外泄,陰精不足,藥宜養陰;


秋涼冬寒,陽氣潛藏,勿輕開通,藥宜養陽,此藥之因時制用,補不足以和其氣者也。


然既戒勿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


昧者舍本從標,春用辛涼以伐肝,夏用鹹寒以抑火,秋用苦溫以泄金,冬用辛熱以涸水,謂之時藥。


殊失《內經》逆聖之理,夏月伏陰,冬月伏陽,推之可知矣。


然而一氣之中,初同未異;


一日之內,寒暖迥殊。


且有乖戾變常之時,大暑之候,而得寒症,大寒之候,而得熱症。


證重於時,則舍時從證;


時重於證,則舍證從時。


六氣太過為六淫,六淫致疾為客病,以其天之氣從外而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5:07 | 只看該作者

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七情動中為主病,以其人之氣從內而起也。


此用藥權衡主治之大法,萬世遵守之常經,雖聖哲復起,莫可變更也。


然有性稟偏陰偏陽,又當從法外之治,假如性偏陰虛。


雖當隆冬,陰精虧竭,水既不足,不能制火,陽無所依,外泄為熱,或反汗出,藥宜滋陰,設從時令,誤用辛溫,勢必立斃。


假如性偏陽虛,雖當盛夏,陽氣不足,不能外衛其表,表虛不任風寒,洒淅戰栗,思得熱食,及御重裘,是雖天令之熱,亦不足以敵真陽之虛,病屬虛寒,藥宜溫補,設從時令,誤用苦寒,亦必立斃。


故變通合宜之妙,存乎其人。


且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有生,而強弱莫外乎天地之運氣,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


故上古之人,度百歲乃去,今則七十稱古稀矣,蓋天地風氣漸薄,人亦因之漸弱,以致壽數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應因之漸衰,故用藥消息,亦必因之漸變,不可執泥古法,輕用峻利。


況時當晚季,囂競日深,戕喪斫賊,難解難遏,於是元氣轉薄,病疾叢生,虛多實少,臨症施治,專防克伐,多事溫補,痛戒寒涼,抵當、承氣,日就減少,補中、歸脾,日就增多,此今日治法之急務也。


設使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縱有積滯宜消,必須先養胃氣,縱有邪氣宜祛,必須隨時疏散,不得過劑,以損傷氣血。


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


氣血充盈,則百邪外御,病安從來?


氣血一虧,則諸邪輻輳,百病叢生。


世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豈知用藥一誤,則實者虛,虛者死,是死於藥,而非死於病也。


且古人立方,既有照膽之朗識,復盡活人之苦心,有是病方下是藥,分兩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


後人既無前賢之識,見徒存應世之游移,分兩減而藥味多,譬猶廣設攻治,以庶幾於一遇,嗟呼!


術雖疏而心更苦矣。


品類既繁,攻治必雜,病之輕者,因循而愈,病之重者,豈能一得乎!


然藥雖有大力之品,終屬草木之華,必藉人之正氣為倚,附方得營運而獲效,如中氣餒極,雖投硝、黃,不能迅下也;


榮陰枯槁,雖投羌、麻,不能得汗也:元陽脫盡,雖投熱藥不覺熱也;


真陰耗極,雖投寒藥不覺寒也;


正氣重傷,雖投補藥不覺補也。


非醫者立見不移,病患專心守一,焉有日至功成之益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5:17 | 只看該作者

藥論


概用藥之弊也,始於執流而忘源,信方而遺理,泥成方之驗,不解隨人活潑,膠章句之跡,未能廣會靈通。


王太仆曰:粗工偏淺,學問未精,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頓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


夫藥有君臣佐使,逆從反正,濃薄輕重,畏惡相反,未得靈通,而漫然施療,許學士所謂獵不知兔,廣絡源野,朮亦疏矣。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制方之原也。


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


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


不宣不明,不受不行者,臣之輔也。


能受能令,能合能公者,佐之助也。


或擊或發,或劫或開者,使之用也。


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泄者,逆則攻也。


治驚須平,治損須溫,治留須收,治堅須潰者,從則攻也。


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如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製大黃熱服之類也。


寒病用熱藥,而療熱去寒者必寒,如少陰病下利,服附子、乾薑不止者,白通東加入尿、豬膽之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5:28 | 只看該作者

藥論


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塞,如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蠣之類也。


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如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


反則異也。


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


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體,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氣為陽,氣濃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薄則發泄,濃則發熱,味為陰,味濃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薄則疏通,濃則滋泄,親上親下,各從其類也。


畏者,畏其制我,不得自縱。


惡者,惡其異我,不得自知。


畏惡之中,亦可相成,在因病制方輕重多寡之間也。


至於相反,兩仇不共,然大毒之病,又須大毒之藥以劫之,雖相反之中,亦有相成之妙,神化在是,顧良工用之耳,奈何近醫舍至靈至變之玄理,而執不靈不變之成方,果若斯之奇,則上古聖賢,千言萬卷,只為贅余,而今之學人,神聖工巧,一切可廢矣。


不知方之為言,仿也,仿病而有方也。


其將立也,因是病而後成,融通不滯。


其既立也,非是病則勿用,確然難移。


是以《素問》無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5:57 | 只看該作者

藥論


《難經》亦無方,非無方也,為仿,為活法也。


漢世才有方,為借於仿也。


今奇方療疾,倘果可以發無不中,則昔者軒、岐、扁、倉,神靈之智,慈濟之仁,豈不及此,何不每一病,只立一方,使後人彰明顯著,用無不當,而乃廣為昭析,多立文詞,以累後學,紛賾難窮,效無十全哉!


雖然,方不可泥,亦不可遺,以古方為規矩,合今病而變通,既詳古論之病情,復揣立萬之奧旨,或病在上而治反在下,病在下而治反在上,病同而藥異,病異而藥同,症端蜂起,而線索井然,變現多危,而持執不亂,誠為良矣。


倘此旨未達,逐症尋求,既治其上,又攻其下,既療其彼,復顧其此,本之不揣,藥無精一,如著百家衣,徒為識者笑,救頭救腳之譏,寧能免夫。


要知一身所犯,病情雖多,而其源頭,只在一處,治其一,則百病消,治其余,則頭緒愈多,益增別病。


蓋古今億萬人之形體雖殊,而其相傳相成之臟腑、陰陽則一,百病之害人雖異,而治法不外乎氣血虛實之間,虛實既明,而寒熱亦在其中。


正強邪盛者,亟祛邪以保正,正弱邪強者,亟保正以御邪,務使神氣勿傷,長有天命。


蓋岐黃仁術,原重生命以治病,故每重本而輕標,何今之人,徒知治病而罔顧生命,每多遺本顧末,不惟不勝治,終亦不可治也。


故能於虛實寒熱邪正處灼然明辨,則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亦痊可。


發舒陽氣,以生陰精,滋養陰精,以化陽氣,或養正而邪自除,或驅邪而正始復,或因攻而為補,或借補為攻,治千萬種之疾病,統不出乎一理之陰陽。


苟臨症狐疑,不知所重,姑以輕和之劑,以圖萬一之功,昔有直入之兵,焉望捷得之效?


因循待斃,亦何異於操刃殺人!


此皆不求至理,徒守成方者之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6:09 | 只看該作者

論醫者病家得失


夫醫也者,近之治身,消患於未兆,遠之治人,廣惠於無窮。


然非研求《靈》、 《素》,得心應手,勿能及也。


至於病者聽醫,猶聽神明,然醫良而聽之,宜也。


若學術未工,則自信不確,而病家疑信居半,尤宜然也。


但病有淺深,則效有遲速,倘病在腠理,而不奏功於附應,誠罪在醫術之庸,若勢近膏肓,效安期於旦夕,旦不效夕更,夕不效且更,則雖有神聖,亦不能盡其技矣。


故天下不尊醫,醫亦不自尊,病家急而求醫,醫亦急而求術,古之人藝精而試,今之藝試而精,古之人以法治病,今之人以病合法,古之人因症處方,今之人以方處症,殊不知先賢徒詳病情,不設方劑者,蓋不欲以一定之跡,應無窮之變也,因庸下者,苦於莫窺玄奧,證治無從守式,於是漢世以降方法繁與,如奕之有勢,反正逆從勢之用也。


運氣不濟,古今易轍,風土異宜,強弱異稟,貴賤異境,老少異軀,新久異法,內外異因,局之變也。


若執一定之勢,以應千變之局,其有不敗者幾希!


故貴學人,熟詳天地陰陽,參透生人原始,如何生發之機無窮,如何化源之機乃絕,如何而諸危症可以回生,如何而諸輕症得以變重。


立定大綱,統其要領,臟腑經絡既明,標本虛實識透,始由至奇至繁至遠之文章,終歸最平最純最近之一理,千變萬化。


《經》所謂一言而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6:20 | 只看該作者

論富貴貧賤嗣育得失


富貴之家,衣食有餘,生子常夭;


貧賤之家,衣食不足,生子常堅者,何故?


蓋貧家之子,不能縱欲,雖拂意而不敢怒,富家之子,得縱其欲,稍觸便怒,怒多肝病多,肝木乘脾之患始矣。


是以貧家之育雖薄,而成全反勝於富家,其暗合育子之理有四:薄衣淡食少欲寡怒,一也;


無財少藥不為庸醫所誤,二也;


在母腹中,勞役不息氣血動用,筋骨堅實,三也;


母既勞役,胞絡轉運,多易生產,胎病稀少,四也。


諺云:見哭即歌,不哭必僂羅。


言雖鄙而切當,豈知啼哭者,小兒所以散驚泄熱,去風除寒,化食行氣之端也,故漁戶人家,生子必多,筋骨堅實,蓋由母寒子寒,母熱子熱,在胎之時,風霜暑熱先已備嘗,出胎之後,肌肉蒼濃,筋骨堅持,邪不能襲。


富貴之家,豐衣美食,肢體臟腑,無不嬌嫩,先天既稟柔脆,後天從加飽暖太過,外感內傷接踵為如甲藥消磨,其困益增,譬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何能秀郁耶,縱得成人,一生多病況藜藿則腸胃堅濃,小飲則元精不淆,多憂則神氣掌斂,寡欲則淫毒鮮少,而膏粱者,俱不能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6:29 | 只看該作者

評趙氏醫貫說


諺云:秀才學醫,如菜作齏。


以其明於理,而易過於醫,醫與儒皆不外乎一理也然運用樞機,主宰一身者,皆心也,故古聖賢,養心正心明心,千言萬語諄諄,獨重乎心,以心為主,而醫家亦以心為君主之官也。


獨趙氏一書,強引《內經》「十二官危」 之一語,反復立論,獨尊命門以為君主,其歷陳氣血之根,生死之關,生人之本。


卻病之原,真假之象闡發殆盡,誠有功於醫學人不鮮矣。


但古聖賢俱以心為主,趙氏獨尊命門為君主,而欲外乎心,醫與儒竟二途矣。


鄙見於此,不無竊有議焉。


蓋古聖賢,以心為主者,以修身立行起見也。


趙氏以命門為主者,以尊生立命起見也,此正趙氏之濟世一片苦心,強引之而主之,蓋人為萬物之靈者,伏此心也。


故《經》曰: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但腎主智,心主思,心之氣根於腎也。


心知將來,腎臟已往,不失神明閑臟之職也。


臥以入陰,心之神通於腎也,離屬陰而配水,火屬陽而配水,然水生於金,能復潤母燥,火生於木,反能害母形,故易以離人為兵戈,火上有水為既濟,水在火下為未濟,明其水火不可相離,陰陽互為其根也,遞相濟養,是謂和平,攝處稍偏,災害立至。


故夫人生於天地萬物,統不外乎陰陽,水火者,陰陽之跡也。


偏尚不可,敢孰為之輕,孰為之重乎,且覺悟庶類,聰知聰明者,皆心也,腎能之乎,故《經》曰:心為君主之官,信不謬矣。


況相火之動,多由乎君火,相字之義,更不虛也,但心之能神,若無真陰上奉,其能之乎,猶之雖聖明在上,而必以民為邦本也。


由此觀之,則心為言主,而腎為之根,尊卑之義昭然。


但利害之機,實休戚相關見,且無情之草木其花葉榮茂,必賴乎根本培固而始能,況人稟氣血有情,五行具伐之體,可罔顧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義存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4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