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小便不禁合參】
丹溪治一老人,患小便不利,因服分利之藥太過,遂致閉塞,點滴不出,此因分降,而清陽之胃氣下陷也。
用補中益氣湯,一服而通,但因先多用利藥,損其腎氣,遂致通後,遺尿一夜不止,復急溫補其腎而後已。
凡醫之治是證者,未有不用滲利之劑,誰能固其腎氣之虛哉!
若有善法丹溪者,已明知其肺虛也,乃以補中益氣湯,送腎氣丸,豈不上下相須,子母並益耶!
《靈樞》言: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其病虛則欠缺,小便遺失,肺為上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腎又上連於肺,為子母也。
母虛子亦虛,自然之理。
東垣云:小便遺失,肺金虛也。
宜禁勞役,安臥養氣,以黃 人參之類大補之,不愈當責之腎。
《經》曰:膀胱不約為遺溺。
仲景云:下焦渴則遺溺失便;
又云:下焦不歸,則遺溲,蓋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溲便,下焦不歸其部,不能約制溲便,故遺溺,如天暖衣濃,則多汗,天冷衣薄則多溺,多溺者寒也。
至於不禁,虛寒之甚,非八味九不效。
古方如菟絲子丸,鹿茸散,二氣丸俱可選用。
戴氏云:睡著遺尿者,此亦下元虛冷,小便無禁而然,宜大冤絲子丸,豬胞灸碎煎湯下。
凡遺尿皆屬虛,劉河間為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挺孔郁結,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神無所用,故津液滲入膀胱,而漩溺遺失,不能收禁也。
即《內經》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此系熱症,不可不知。
考之薛按:有因勞發熱作渴,小便自遺,或時閉澀者,作肝火血虛,陰挺不能約制為治,午前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山茱,午後六味丸,月余悉退,故不禁之病,雖有熱症亦虛火多而實熱少,倘以虛症誤投瀉火,頃刻危殆;
慎之,大抵頻數,尚有虛熱,不禁純屬虛寒也。
世治遺失,但知補澀,不知榮衛不調,而使其正氣衝和,連用各行其道,遽以斂劑投之,雖暫止而必復作,要知肺者,主氣以下降,生水以下輸,膀胱者,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能約束也,此兩經者,實為總習,肺虛者為上虛,當補氣,惟補中益氣而已,此治肺虛而救其上源也。
不愈,當分以治之。
若膀胱虛,則為下虛,當澀脫挾寒者,當溫補,滑脫者,當收澀,挾熱者當清利。
有因病淋,多服利藥太過,致溺不禁者,大劑參 少佐熟附。
婦人生產,因穩婆損胞,而致小便不禁者,須以參 為君,芎歸為臣,桃仁、陳皮、茯苓為佐,煎以豬羊胞中湯,極飢時飲之,大劑連服,切不可緩,須令氣血驟長,遲則難以成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