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40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0:31 | 只看該作者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上文十二月言氣之升降,此四季言氣之深淺,故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1:31 | 只看該作者

春刺夏分,脉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此下言四時之誤刺也,春刺孫絡,是春刺夏分也,夏應心,心主脉,故脉亂氣微,腎水受氣於夏,腎主骨,故入淫於骨髓,心火微則胃土失其所養,故不嗜食,不嗜食故少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2:10 | 只看該作者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欬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刺皮膚是刺秋分也,肝水受氣於秋,肝主筋,故筋攣也,逆氣者,肝氣上逆也,環,周也,秋應肺,故氣周及肺,為欬嗽也,肝主驚,故時驚,肺主悲憂,故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下愈,又且欲言語。


春刺骨髓,是春刺冬分也,冬應腎,腎傷則邪氣內侵而著藏,故令人脹,火受氣於冬,心屬火而主言,故且欲言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2:54 | 只看該作者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


夏刺經俞,是夏刺春分也,肝應春,其主筋,傷其肝氣,故令人筋力解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7:03 | 只看該作者

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秋分,傷其肺也,肺氣不足,故令人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者,恐也,恐為腎之志,肺金受傷,病及其子,故亦虛而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7:36 | 只看該作者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愈怒


夏傷其腎,其精虛不能化氣,故令人少氣,水虧則水失所養而肝氣強急,故時欲怒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00:18:18 | 只看該作者

秋刺春分,病不巳,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春分,傷肝氣也,心失其母則神有不足,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3:09 | 只看該作者

秋刺夏分,病不巳,令人益嗜臥,又且善


秋刺夏分,則心氣少而脾氣孤,脾虛則倦而嗜臥,心虛則神不安而善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5:34 | 只看該作者

秋刺冬分,病不巳,令人洒洒時寒
 

秋刺冬分,誤傷腎陰,則精氣耗散,故令戈洒洒寒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5:55 | 只看該作者

冬刺春分,病不巳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肝藏魂,肝氣受傷則神魂散亂,故令人欲臥不能眠,或眠而有見謂怪異等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6:13 | 只看該作者

冬刺夏分,病不俞,生氣上發為諸痺


心應夏,其主血脉,脉傷則邪氣乘虛客之,故發為諸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6:42 | 只看該作者

冬刺秋分,病不巳,令人善渴


刺傷肺金,必虧腎水,故令人善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7:20 | 只看該作者

○凡刺胷腹者,必避五藏


此下言刺害也,五藏傷則五神去,神去則死矣,故凡刺胷腹者,必避五藏。


(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曰死,中腎者七曰死,中肺者五曰死)。


環周一曰也,此節止言四藏,獨不及肝,必脫簡耳,按刺禁論所言五藏死期,尤為詳悉,但與本節稍有不同,見本類後六十四。


(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鬲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心肺居於鬲上,肝腎居於鬲下,脾居在下,近於鬲間,鬲者所以鬲清濁,分上下而限五藏也,五藏之氣,分主四季,若傷其鬲,則藏氣陰陽相亂,是為傷中,故不出一年死。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鬲連胷脇四周,脾居於中,腎著於脊,知而避之者為從,不知者為逆,是謂反也。


(○刺胷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


此下言刺法,胷腹虛淺近藏,故必以布憿著之而後刺,所以護心腹,慎風寒也, ○憿,音皎,布也,著,音灼,被服也。


(刺之不愈復刺)。


以平為期也。


(刺鍼必肅)。


敬謹母忽也。


(刺腫搖鍼)。


搖大其竅,寫之速也。


(經刺勿搖)。


恐泄其氣也。


(此刺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19:32 | 只看該作者

○是故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脉)。春時天地氣動,水泉流行,故人氣亦在經脉。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夏時氣盛,故溢入孫絡而充皮膚,所以人氣在孫絡。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六月建未,是為長夏土勝之時,經絡皆盛,所以人氣在肌肉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秋氣始收,腠理始閉,所以人氣在皮膚。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


冬氣伏藏,內通五藏,所以人氣在骨髓中。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時氣遷變,病必隨之,察病氣,從經氣,以辟除其邪,邪去氣調故不致生亂矣。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此下言刺逆四時也。


(岐伯曰,春刺絡脉,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此春刺夏分也,夏氣未至,先奪於外,故令血氣外溢而少氣血。


(春刺肌肉,血氣環道,令人上氣)。


此春刺長夏也,春時木王,二氣本虛,復刺肌肉,重傷脾元,血氣環周皆逆,不相運行,故為喘滿上氣,○按本篇與前診要經終論者義同文異,但彼分四時,此分五時,故有刺肌肉之謂,然本篇春夏冬三時,皆闕刺秋分皮膚等義,意者以長夏近秋,故取肌肉,即所以刺秋分也,後於此。


(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此春刺冬分,也,春熂發越,而復深取筋骨以傷其陰,故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脉,血氣乃竭,令人解)。


脉刺經脉,所以血氣內謁,解者,形跡困倦,莫可名之之謂,○,音跡。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善恐)。


長夏未至而先奪其氣,所以血氣卻弱,故令人善恐。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血氣逆而善恕。


秋刺經脉,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心主脉,悞刺經脉則心氣虛故令人善忘。秋刺絡脉,氣不衛外,令人臥灴欲動。


(秋刺絡脉,氣不衛外,令人臥不欲動)。


秋時收歛,氣巳去絡而復刺之,則仔虛不能衛外,氣屬陽,陽虛故臥不欲動。


(秋刺筋骨,氣氣內散,令人寒慄)。


秋氣未至筋骨而深刺之,則血氣內散而中氣虛,所以寒慄。


(冬刺經脉,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諸脉者皆屬於目,冬刺經脉,預奪之也,故令人血氣脫而目不明。


(冬刺絡脉,內氣外泄,留為大痺)。


當陽氣伏藏之時,而刺其陽分,則陽氣外泄,陽虛陰勝,故留為大痺。


(冬刺肌肉,氣陽氣竭絕.飲人善忘)。


冬時刺其夏之氣,故陽氣竭絕,陽氣者精則養神,陽虛則神衰所以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刺失四時,是為大逆,此時氣之不可不從也,若反而為之,必生亂氣,故相淫為病。


(凡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仔不轉)。


薄,邪正相迫也,九候各有其部,必審明病之所在,從而刺之,庶正仔不亂,精氣不致轉變矣。


(○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曰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曰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此節義與刺禁論同,但多一欠字,詳見本類後六十四。


(刺傷人五藏必死,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動,變動也,見其變動之候,則識其傷在某藏,故可知其死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28:54 | 只看該作者

肥瘦嬰壯逆順之刺


靈樞逆順肥瘦篇全○二十。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鍼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


應若失而據末有堅然者,言隨應而解,若無堅據之難破者也。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收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員,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檢押規則也,有法有則以防其錯亂,乃可傳於後世焉,物之平者,莫過於水,故日平水,此言聖人之道,合於三才,工匠之巧,成於規矩,固皆出於自然之理,知自然之妙者,是謂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水有通塞,氣有滑濇,血有清濁,行有逆順,決水通經,皆因其勢而利導之耳,宜通宜塞,必順其宜,是得自然之道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大收乎)。


人之形質不同,刺法亦有異也。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年大者氣血正盛,故與肥壯之人同其法。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臨臨下垂貌,脣厚質濁之謂,多益其數,即久留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廉,薄也,薄脣輕言,肉瘦氣少也,若此者,刺不宜過,恐其脫損氣血,故必淺入其鍼而速去之也。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白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常人者,不瘦不肥之人也,視其白黑者,白色多清,宜同瘦人,黑色多濁,宜同肥人,而調其數也,其端正敦厚者,是即常人之度,當調以常數,經水篇曰,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此即常數之謂,而用當酌其宜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壯士之骨多堅剛,故曰真骨,監監,堅固貌,壯土之辨有二,若堅肉緩節,不好動而安重者,必氣濇血濁,此宜深刺久留,同肥人之數也,若勁急易發者,必氣滑血清,此宜淺刺疾去之同瘦人之數也。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鍼,淺刺而疾發鍼,曰再可也)。


嬰兒血少氣弱,故但宜毫鍼,以淺而速,若邪有未盡,寧曰加再刺,不可深久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


濁當作滑,血清氣滑者,猶臨深決水,泄之最,易宜從緩治可也,若疾寫之,必致真氣皆竭矣。


(黃帝曰,循掘決衝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濇,疾寫之則經可通也)。


血濁氣濇者,猶循掘決衝,必藉人力,但疾寫之,其經可通也。


(黃帝曰,脉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手之三陰,從藏走手者,太陰肺經,從藏出中府,而走大指之少商,少陰心經,從藏出極泉,而走小指之少衝,厥陰心主經,從藏出天池,而走中指之中衝也, ○手今三陽,從手走頭者,陽明大腸經,從次指商陽而走頭之迎春,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少澤而走頭之聽宮,少陽三焦經,從名指關衝而走頭之絲竹空也,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者,太陽膀胱經,從頭之睛明,而走足小指之至陰,陽明胃經,從頭之承泣,而走足次指之厲兌,少陽膽經,從頭之瞳子髎,而走足四指之竅陰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者,太陰脾經,從大指隱白走腹,而上於大包,少陰腎經,從足心湧泉走腹,而上於俞府,厥陰肝經,從足大指大敦,而走腹之期門也,○凡手之三陰,自藏走手為順,自手而藏則逆,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為順,自頭而手則逆,足之三陰,自足走腹為順,自腹而足則逆,足之三陽,自頭走足為順,自足而頭則逆此經之所以逆順,而刺之所以有迎隨也。


(黃帝曰,少陰之脉獨下行何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獨少陰之脉若有下行者,乃衝脉也,詳如下文。


(岐伯曰,不然,夫衝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


衝脉起於胞中,為十二經精血之海,故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行者輸在於大抒,足太陽經也,故出於頑顙,主滲灌諸陽之精。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經滲三陰)。


其下行者,並少陰之大絡,出陽明之氣街,由股入足,至內踝之後屬,其別而下者,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是為三陰,此其所以下行也,○骭,音榦,脛骨也。


(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跗屬足掌屬也,滲諸絡而溫肌肉,動輸篇作注諸絡以溫足脛, ○上三節與動輸篇大同,詳經絡類十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衝脉為十二經之海,故能泅肌肉,溫足脛,皆衝脉之氣也,若衝脉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為寒者,亦衝脉之匠致也。


(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竹動,然後及可明逆順之行也)。


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故也先導以言,次切其脉,其有素所必動,而今則非者,如衝陽太谿太衝等脉,當動不動,乃可知其不動者為逆,動者為順,而其厥逆微甚可以明矣。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曰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38:47 | 只看該作者

血絡之刺其應有異


靈樞血絡論全○二十一。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


奇邪,即繆刺論所謂奇病也,在絡不在經,行無常處,故曰奇邪。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山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鍼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也,發鍼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悗,母本切,悶亂也。


(岐伯曰,脉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氣雖盛而血則虛者,若寫其氣,則陰陽俱脫,故為仆倒。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血出而能射者,陰中之氣使之也,故曰血氣俱盛。


(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陽氣久杴留不寫,則陽邪曰盛,陰血曰枯,故血黑以濁,所出不多,不能射也。


(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


新飲入胃,未及變化而滲於絡,故血汁相半。


(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之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水在肌表而因於絡,陰陽積於陽分也,刺之血未山出而氣先行,陰滯於陽而不易散也,所以為腫。


(陰陽之氣,其所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新相得而末和合者,言血氣初調,營衛甫定也,當此之時,根本未固,而妄施以,寫,則陰陽表裏,俱致脫離,而衰危之色,故見於面也。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終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


取血者,刺其絡也,若出血過多,必虛及於經,經之屬陰者主藏,藏虛郥陰脫,故為煩悗。


(陰陽相得而合為痺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陰陽相得,言表裏之邪相合也,經絡之病俱有餘,雖多出血,皆邪氣耳,故弗能虛。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鍼,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相,視也,視其血絡盛而且堅,及橫以赤者,或上或下,或小或大者,皆當悶其微甚則而寫之,寫有則度,故可萬全無失於刺絡之微數矣,若失其數而反其法,則為脫為虛為腫等證,各如刺度以相應也。


(黃帝曰,鍼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鍼則鍼熱,熱則肉著於鍼,故堅焉)。


肉著者,吸著於鍼也,鍼入而熱,肉必附之,故緊濇難轉,而堅不可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49:39 | 只看該作者

行鍼血氣六不同


靈樞行鍼篇全○二十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鍼行,或氣與鍼相逢,或鍼巳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鍼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言受鍼之人,有此六者之異。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重陽之人,陽勝者也,熇熇,明盛貌高高,不屈之謂,心肺為二陽之藏,陽氣滑盛而揚,故神易於動,氣先鍼而行也,○熇,郝枵二音,又呼木切。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光明爽朗,陽之德也,沉滯抑鬱,陰之性也,故多陽則多喜,多陰則多怒,然數恕者,頗有陰也,易解者,本乎陽也,陽中有陰,未免陽為陰累,故其離合難而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鍼相逢奈合,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鍼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相逢者,鍼入氣即至,言其應之速也,○淖,乃到切。


(黃帝曰鍼巳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鍼巳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陰性遲緩,其氣內藏,故陰多於陽者其鍼巳出,氣乃隨後而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此亦陰滯,故氣往為難,往,至也,較之上節,則此為更甚耳。

(黃帝曰,鍼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麤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逆從弗失,何至氣逆,補寫得宜,何以病益甚,凡若此者,乃醫之所則所失,非陰陽表裏形氣之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51:25 | 只看該作者

持鍼縱舍屈折


少陰無俞)靈樞邪客篇○二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願聞持鍼之數,內鍼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於輸於身者,余願盡聞,少敘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岐伯曰,帝之所問,鍼道畢矣,黃帝曰,願卒聞之)。


出,止,徐,疾,入,即五輸之義,別離之處,言經絡之支別離合也,○扞,音旱。


(岐伯曰,手太陰之脉,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脉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此下二節,皆言五腧之屈折也,大指之端少商井也,內屈循中替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大陵腧也,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者,曲澤合也,由上入於胷中.內絡於心脉)。


中指之諯,中衝井也內屈循中指以上掌中,勞宮滎也,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大陵腧也,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間使經也,上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者,曲澤合也,由此上入胷中內絡於心脉,乃手厥陰經順行逆數之屈折,○按本篇於十二經之屈折,獨言手,太陰心主二經者,脉欲引正下文少陰無腧之義,故單以隔上二經為言耳,諸經屈折詳義,己具經脉本輸等篇,故上不必再詳也。


(黃帝曰,手少陰之脉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也,故獨無腧焉)。


手少陰,心經也,手厥陰,心包絡經也,經雖分二,藏實一原,但包在絡在外,為心之衛,心為五藏六府之大主,乃精神之所居其藏堅固,邪不可傷,傷及於心,無不死者,故凡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外之包絡耳,然心為君主之官,而包絡亦心所主,故稱為心主,凡治病者,但治包,絡之腧,即所以治心也,故少陰一經所以獨無腧焉,詳義出本輸篇,見經絡類十六。


(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取其經於當後銳骨之諯,其餘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氣之虛實徐疾以取之,是謂因衝而寫,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凡藏府經絡,有是藏則有是經,藏居於內,經行於外,心藏堅固居內,邪弗能容,而經則不能無,病故少陰經病者,當取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腧也,其餘脉之出入屈折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脉行者,言少陰心主之腧,其行相似,故曰本腧者,言少陰本經之腧,非上文皆在心包之謂也,然則邪在心包藏者,當治心主之腧,邪在少陰經者,當治本經之腧,因其虛實以取之,則邪氣去而真氣固,,乃不失諸經天畀之序也,○按本輸篇所載五藏五腧,六府六腧獨手少陰經無腧,故此篇特以為問,正欲明心為大主,無容邪傷之義,然既曰無腧,而此節復言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及如心主脉行本腧等義,可見心藏無病,則治藏無腧,少陰經有病,則治經有腧,故甲乙經備載少陰之腧,云少衝為井,少府為滎,神門為腧,靈道為經,少海為合,於十二經之腧始全,其義蓋本諸此。


(岐伯曰,必先明佑十二經脉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脉之盛衰滑濇)。


明此數,者則鍼之當用不當用,其縱舍何知矣。


(其脉滑而盛者病曰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濇者為痛痺)。


此言病氣之盛,及元氣之虛者,皆難取速效,當從緩以漸除之也。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表裏俱傷,血氣皆敗者,是為陰陽如一,刺之必反甚,當舍而勿鍼也。


(其本未尚熱者病尚在)。


胷腹藏府為本,經絡四支為未,尚熱者,餘邪未盡也,宜從緩治。


(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


可舍鍼也。


(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濇,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決死生,視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寒熱痛痺)。


持尺視目義,俱詳脉色類,輕重死生於此可決,皆縱舍之道也。


(黃帝曰持鍼縱舍,余未得其意也)。


不惟病形輕重有縱舍,而持鍼之際,其進止退留亦有縱舍,未得其詳,因而復問。


(岐伯曰,持鍼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寫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鍼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持鍼之道,宜審而慎,必從和緩從容,庶可無誤故欲諯以正,安之靜,先知病之虛實,以施疾徐之法,左手執之循之,必中其穴,無中其肉,而與肉果,果即褁也,寫者欲端以正,輔者必閉其膚,以手輔鍼,導引其氣,必使邪氣淫泆而散真氣得復而居,然後可以去鍼,此持鍼縱舍之道也。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


扞,說文忮也,謂恐刺傷其皮而開腠理,則奈之何也。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凡用鍼者,必因其分肉之理,左手循別其肌膚,右手微內而徐端之,則自然從容中窾,神不散而邪氣去,皮腠亦無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54:26 | 只看該作者

六府之病取之於合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二十四。


(黃帝曰,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


五藏六府,皆有五腧,五腧之所入為合,即各經之合穴也,然手之三陽,復有連屬上下,氣脉相通,亦謂之令,故此以安連過為問。


(岐伯荅曰,此陽脉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也)。


此下言六陽之經,內屬於府,因以明手之三陽,下合在足也。


(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荅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


滎腧氣脉浮淺,故何治外經之病,合則氣脉深入,故可治內府之病。


(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荅曰,胃合於三里。)。


胃,足陽明也,三里,本經所入為合也。


(腸合入於巨虛上廉)。


大腸,手陽明也,本經之合在曲池,其下腧則合於足陽明之巨虛上廉。


(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


小腸,手太陽也,本經之合在小海,其下腧則合於足陽明之巨虛下廉。


(三焦合入於委陽)。


三焦手少陽也,本經之合在天井,其下腧則合於足太陽之委陽穴, ○按大腸小腸三焦,皆手三陽之經,然大小腸為下焦之府,連屬於胃,其經雖在上,而氣脉不離於下,故合於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三焦為孤獨之府,其於三部九候,無所不純,鍼故經之在上者屬手,腧之在下者居足,所以十二經中,惟此手之三陽,乃有下腧,故本輸篇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三焦下腧,在於足小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即此謂也,謂經絡類十六。


(膀胱合入於委中央)。


膀胱,足太陽也,委中,即本經之合。


(膽合入於陽陵泉)。


應足少陽也,陽陵泉,即本經之合。


(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荅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伸索之者,屈其股以察承扶之陰紋,伸其足以度委陽之分寸也。


(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竪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取之)。


正竪膝予之齊,謂正身蹲坐,使兩膝齊也,委陽之陽,當作委中之陽,竪委中之外廉,即陽陵泉之次也,○竪,上去主切,又去聲。


(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揄,引也,申,明也,取外經者在滎輸,然亦必引正詳明,方可從而治也,○榆,音余。


(黃帝曰願聞六府之病,岐伯荅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脉脉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脉也)。


足陽明之脉行於面故為面熱,手陽明之脉行於手魚表,故為魚絡血,足面為跗,兩跗之上竪,即衝陽也,竪者堅而實,陷者弱而虛,皆足陽明胃脉之病,觀下文云大腸病者與胃同候,則此胃脉也,蓋共手陽明而言。


(大腸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曰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日,當作月,大腸屬胃,故與胃同候,巨虛上廉,大腸合也,故當取之。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也)。


三里乃陽明之合,故胃病者當取之,○,音嗔。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小腸氣化於小腹,後附腰脊,下引睪九,故為諸痛,及不得大小便而時窘之後,蓋即疝之屬也,耳前,肩上,小指次指之間,皆手太陽之經,故其病如此,其候則脉有陷者,巨虛下廉,小腸合也,故當取之,○睪,立,高陰丸也。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脉,取委陽)。


三焦受病,則決瀆之官失其職,水道不利,故為腹堅滿,為小便窘急為溢則水留而脹也,委陽為三焦下腧,故當取而治之。


(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槷,若脉陷,取委中央)。
 

此皆膀胱之府病,取委中央者,足太陽經之合也。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澹澹,失意貌,吤吤然,有聲也,本末者在府為本,在經為末也,其脉之陷下者為不足,故宜灸其寒熱者為有邪,故宜取之陽陵泉,即足少陽經,之合也○嗌,音益,吤,音介。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荅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鍼染於巷中,中肉節即皮膚)。


經氣所至,是謂氣穴,肉有節界,是謂肉節,染,著也,巷,道也,中其氣穴則鍼著脉道而經絡通,失其氣穴則徒傷肉節而反為痛害矣,染,一本作遊。


(補寫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絧,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摶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鍼不審,以順為逆也)。


補寫反用,病必益甚,不中邪而中筋,邪必乘虛反與真氣相亂,還著於內,皆以不審逆順,用鍼者之罪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57:07 | 只看該作者

邪在五藏之刺


靈樞五邪篇全○二十五。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


皮虛痛而寒熱者,皮毛為肺之合也,氣喘汗出者,肺主氣而腠理疎也,肺為藏府之華蓋,居於膈上,故欬則動及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


膺中之外腧,雲門中府也,手太陰本經穴,但雲門忌深,能令人逆息。


(背三節五節之傍,以手疾按之,袂然乃刺之)。


三椎之傍,肺腧也,五椎之傍,心腧也,皆足太陽經穴以手疾按其處,覺快爽,即其真穴,及可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缺盆,足陽明經穴也,手太陰之脉上出於此,故當取之以散越肺邪,但忌太深,令人逆息。


(○邪在肝,則兩脇史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兩脇中痛,肝之經也,寒中,水乘脾胃也,惡血在內,肝所主也,行善牽掣其關節,肝主筋而邪居之也,肝經自足大指上行內踝,故時為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
 

行間足厥陰本經之滎,故可以引去肝邪而止脇痛。


(補三里以溫胃中)。


三里足陽明經穴,補以溫胃,可法寒中。


(取血脉以散惡血)。


取肝經血絡外見者,可以散在內之惡血。


(取耳間青脉以去其掣)。


足少陽經循耳散後,足厥陰主諸筋而與少陽為表裏,故取耳間青脉,可以去掣節。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邪在脾胃則肌肉痛,脾主肌肉也,陽有餘則陰不足陽邪入府,病在陽明,故為熱中善饑,陽不足則陰有餘,陰邪入藏,病在太陰,故為寒中腸鳴腹痛,若脾胃之邪氣皆盛,陰陽俱有餘也,脾胃之正氣皆虛,陰陽俱不足也,故有寒有熱,隨之而見。


(皆調於三里)。


此足陽明之合,可兼治脾胃之病。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腰脹腲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腎屬少陰而主骨,故其病為骨痛陰痺,又至真要大論陰痺義更詳,見運氣類二十五。


(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湧泉為足少陰之井,崑崙為足太陽之經,按經脉篇以腰脊,肩背頸項痛為足太陽病,故當取崑崙,餘為少陰病,故當取湧泉,二經表裏,凡有血絡者,皆當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謂之其輸也)。


邪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其應補應寫,皆當取手厥陰心主之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6 , Processed in 0.21874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