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二十●霍亂門(附論)】 《內經》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河間言:霍亂吐下,濕為留飲痞膈,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病起於中焦,皆因冒暑中熱,或因渴大飲,或飲而過量,或飢而飽食,或食而過度,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時當夏月,風濕 三氣應之,故其邪大作矣。
風者風木也,內應足厥陰肝木;
濕者濕土也,內應足太陰脾土;
者火熱也,內應手少陰心火,此三經各為顯然之病。
經言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
熱氣燥爍於筋,故筋轉而痛,應風屬於肝也,故諸轉筋以湯漬之,而使腠理開泄,陽氣散則愈矣,因湯漬而愈,俗反疑於寒也。
又言濕勝則濡瀉,瀉為濕土也,而脾主濕,應濕屬於脾也。
又言諸嘔吐逆,皆屬於熱。
王注曰:炎熱薄爍,心之氣也。
心火炎上,胃膈熱甚,故為吐,應屬於心也,是則風動肝熱則轉筋,水濕傷脾,則為瀉, 熱乘胃則為吐,三氣雜乃為霍亂。
又有干霍亂濕霍亂之分:吐利並作,邪氣得出,名為濕霍亂,十存八九;
設若不吐不利,揮霍撩亂,邪無所出,名為干霍亂,九死一生。
且夫人既有入必有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出者,痞也塞也,此其郁甚而不通也。
且東垣發明,木鬱則達之,意正謂此也。如飽食所傷,填塞胸中,當吐不吐者死也。
《內經?五亂篇》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轉,衛氣逆行,亂於胸中,是謂大 ,亂於腸胃,則成霍亂。
《內經》又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由此觀之,雖五味能養五臟,過則亦能傷人之體弱,遂感前證。長沙公論治之法,有所生矣。
若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
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
《原病式》曰:大法吐利,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利,始得亦不渴者,此亡津液,後必渴也。
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燥而渴。
但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
戴人論此,死生反掌之說為急病,土為風木所克,土化不行也,書以治驗,而斥巢氏論因為寒之非,以及方士妄用熱劑,誤治而死,主以六一散通療脾胃受傷,風濕 三氣為邪,於時宜矣。
故言飲食調養之節,大忌飲食太早,謂脾胃極損,不能傳化,穀入於胃,則必危矣。
病安之後,宜以粥飲漸漸養之。
大凡霍亂,脈大者生,沉細而遲、氣少不語者,為難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