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六十二●牙齒門(附論)】 東垣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齒牙者是也。
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上,乃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
下斷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
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
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熱甚則齒動齦,齦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
有惡寒冷之物作痛者,有惡熱物而作痛者,又有惡寒物又惡熱物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為痛者,有齒為疳所蝕缺少血出為痛者,有齒齦腫起為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
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
有胃中氣少,不能衛寒,袒露其齒作痛者;
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
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治之。
大抵齒之諸痛,皆胃熱火旺之故。
且齒者骨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板則為牙,內床則為齒。
腎氣強盛,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病。
且手陽明之脈,貫頰入於下齒縫中,灌注於牙。
倘風寒壅熱之氣,或鬱滯胸中,沖發於口,則病之於齒,輕者為宣露,齦頰浮腫,甚者則為疳 齲脫之證。
齒牙之病,,在乎手足陽明二經,動搖齦脫,是以足少陰,故此三經所主為多。
然齒袒蟲疳,濕熱齦腫,血出作痛,痛而穢臭者,皆胃熱火盛所致。
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夫外因得之者,學人宜深究之。
陳無擇云: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余也。
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
又大腸支脈在牙齦,主灌注於牙,大腸壅則齒之為浮,大腸虛則齒露,挾風則攻目,頭面或腫盛,動作不時。
東垣又云:有劉經歷乃內年三十余,病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其痛立止,至家其痛復作。家人以為祟神,禱於巫師而不能愈。
病乃濕熱為邪也。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濕熱,故為此痛。
因立一方,不須騎馬,常令風寒之氣生於齒間:以黃連胡桐淚之苦寒,新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其濕熱為主,以新升麻行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余,以羊脛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肉為引,共為細末擦之,痛乃減半。
又以調胃承氣湯,去硝加黃連以治其本,服之下三兩行,其痛良愈,遂不復作。
是以前人立方,用辛涼風劑,風能勝濕,苦以泄熱也。
世俗多有用芫花大戟小麥川椒細辛蒼耳熬湯,熱漱而牙痛立止者,人之牙齒,致病實多,內則氣鬱血熱等因,兼啖炙爆,或以寒水咸酸,辛辣之味適口,豈不漬搏,且如以醋沃石,則石蘇矣,況人之骨余者余?
然雖經絡之喜寒熱,氣各不同,受病之由,自有虛實。
後之學人,熟究此論,治之獲功,在乎克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