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人云: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因各異。
咽以納氣,故咽氣通於天:喉以納食,故喉氣通於地;
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掩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錯,必舌抵上 ,則會厭能閉其咽矣。
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此四者,乃氣與食出入之門戶,最急之處,故為病也,為咽痛喉痹之證,是以難治。
輕者或治而愈,甚者雖治必殆矣。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為之喉痹。
王注曰: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也。
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也。
二火皆主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甚則腫脹,腫脹則甚,甚則痹,痹甚而不通則死矣。
非惟二脈系此為病,以十二經推之,惟足太陽 別下項,其余皆腠於喉嚨。
惟君相二火獨勝,則熱結正絡,故痛且速也。
故十二經中,言嗌痛咽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
惟喉閉急速,相火之所為也。
夫君火者,猶人火也;
相火者,猶龍火也。
人火焚木,其勢緩;
龍火焚木,其勢速。
經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中矣,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
後之學人,各詳其狀,今略咽喉一十八證:一曰單蛾風,其形圓如小箸頭,生於咽喉關上,或左或右,可治,生於關下者難治;
二曰雙蛾風,生兩個在喉關兩邊,亦圓如小箸頭大,或生關下者難治;
三曰蟬舌風,又名子舌,自舌下再生重舌者是也;
四曰牙蜞風,牙齦上腫盛聚毒成瘡者是;
五曰木舌風,其舌漸漸長大,相似煮熟豬舌,不能轉動;
六曰舌黃風,自舌上腫痛黃色;
七曰切牙噤風,牙盡頭作 ,口噤不開;
八曰魚口風,如魚吸水者不治;
九曰聚毒塞喉風,喉關聚毒,涎唾稠實,發寒熱,仍分上下,關上者依法治療,關下者難治,十曰懸蜞蟲毒風,上眶腫,食而不能掩水,外形腫如雞卵;
十一曰搶食風,又名飛絲毒,口中或食腥 之惡物發泡者;
十二曰獵頰風,腮頰結腫者是,牙盡處腫破;
十三曰纏喉風,風自頤邊過,頤下赤色者是,亦有寒熱甚者,危殆;
十四曰松子風,口內滿喉,赤如豬肝,張口吞物,則氣逆關閉,飲食不能者,用吹喉藥或絳雪點腫處,輕者退,甚者喉關響急不治;
十五曰崩砂甘口風,自舌下牙齦上下腫赤,口內作 如湯熱,牙齦漸甚爛者,亦能脫齒;
十六曰連珠風,自舌下起,初起一個,又起一個,甚者三五七九個,連珠者是也;
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肋腮臉癢爛,或在喉關舌下作 ,其色黃如蜂者是;
十八曰走疰瘰 風,頸項結核五七個,皮膚赤腫作寒熱者。
惟木舌者,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喉頭,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
喉痹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於十八證外之別名,雖為治,若不歸之於火,則相去遠矣。
其微者可以酸軟之,其大者可以辛散之。
治此疾者,世之有方,如薄荷烏頭僵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
至如走馬喉痹,何待此乎?
其死生如人之反掌之間耳。
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
但人畏針,委曲傍求,若執不從,瞬息喪命。
凡用針時喉中搶者,宜搗生薑一塊入熱白湯,時時呷之,則搶而止。
治喉痹之疾,如救火之法同,豈可容易哉?
諸書治驗,木舌脹者,急以緋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出血而安。
纏喉風腫藥不能下者,以涼藥灌鼻中吐之,外以拔毒散之劑敷之,熱退腫消而已。
喉痹者,龍火也,雖用涼劑,常令煎極熱,時時呷之。
此藥熱行寒,不為熱病扦格故也。
又常以 針刺少商穴出血而愈。
後之業醫者,須分人火龍火之病,用藥無不取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