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瘡瘍門(附論)】 夫醫之用藥,如將之用兵。
諺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決勝者良將也。
決效者良醫也,知兵之勝,出於良將之機謀;
知人之病,出於良醫之診視。
有軍無將,則軍不能自勝;
有方無醫,則藥不能自效。
蓋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人之大要也。
蓋醫家苟不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覆矣。
人生其間,雖病萬有不齊,究其所以,莫非運氣之所為也。
故醫之運氣,猶儒之論理,工之規矩,監之光,衡之權,舍之將何以焉?
蓋其道博,其旨玄,其法精,其機妙。
知其要,則一言而終,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
且如醫之十三科,其中大方脈、婦人科、小兒科、風科,必先診脈,後對證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視。
於瘡科之輩,甘當淺漏之名,噫,其小哉!
夫瘡腫之生,皆有陰陽不和,血氣壅滯,若不診視,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耶?
由是觀之,治療瘡腫診候之道,不可闕也。
是以《素問》、《難經》、《靈樞》、《甲乙》,及扁鵲、仲景、華佗、叔和、
《千金》、《外台》、《聖惠》、《總錄》,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中,診候瘡科之詳,至矣盡矣。
今遵前人之書,略其瘡科之脈,開列於後。
浮脈之診,浮於指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冉冉尋之,狀如太過,瞥瞥然見於皮膚之間。
其主表證,或為風,或為虛。 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浮而數者熱也。
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瘡疽之謂也。
洪脈之診,似浮而大,按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其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
其主血實積熱。
《瘡腫論》曰:脈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
如瘡疽結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往來流利如珠,按之則累累然滑也。 其主或為熱,或為虛,此陽脈也。
瘡疽之病,膿未潰者,宜內消也,膿潰之後,宜托裡也。
數脈之診,按之則呼吸之間及六至,其狀似滑而數也。
若浮而數,則表熱也,沉而數,則裡熱也。
又曰:諸數為熱。
仲景曰:數脈不時見,則生惡瘡也。
又曰:肺脈俱數,則生瘡也。
診諸瘡洪數者,裡欲有膿結也。
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即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無力。
其主氣實而血虛,有表無裡。
瘡腫膿潰之後,而煩痛尚未痊退者,診其脈洪滑粗弱,難治也,以其正氣虛而邪氣實也。
又曰:肢體沉,肺脈大,即斃,謂散者也。
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其主血虛,或為失血。
瘡腫之病,診得芤脈,潰膿後易治,以其脈病相應也。
長脈之診,按之則洪大而長,出於本位。
其主陽氣有餘也。
傷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
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皆愈,謂之長則氣治也。
牢脈之診,按之則實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堅之意。
若瘰 結腫,診得牢脈者,不可內消也。
實脈之診,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
經曰:邪氣勝則實,久病則虛,人得此最忌。
瘡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為弦,如按弦而不移,緊如繩而轉動,以此為異。
春脈浮弦而平,不時見則為飲為痛,主寒主虛。
《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之診,似弦而緊,按之如切繩而轉動。
其至切痛,積癖也。瘡腫得之,氣血沉澀也,亦主痛也。
澀脈之診,按之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脈澀則氣澀也,亦主血虛,瘡腫潰後得之,無妨也。
短脈之診,按舉則不及本位。
《內經》曰:短則氣病,以其無胃氣也。
諸病脈短,皆難治也。
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
細而微,主亡陽衰也。
瘡腫之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裡虛而欲變證也。
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而極微。
其主虛也,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
瘡腫之病,潰後脈微而勻,舉自瘥也。
遲脈之診,按舉來遲,呼吸定息得三至,其狀似緩而稍遲。
痼疾得之則善,新疾得之,則正氣虛憊,瘡腫得之,潰後自痊。
緩脈之診,按舉似遲,而稍快於遲。
仲景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澀,陰陽同等謂之緩。
脈見長緩,百疾自瘳。凡諸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以其脈候相應,是有胃氣者也。
若芤則瀉血,澀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者,中焦有結,伏在胃也,微浮者積熱不消,蛔動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腎膝脛足中事也。 尺脈浮者,風熱小便難也。
沉者,腰背痛而腎氣不足。
數者,臍下熱痛,小便赤色而惡寒也。
遲者,下焦寒而陰虛也。
緊者,臍下小腹急痛也。
緩者,腳弱下腫而痿痹也。
弱者,下冷而腎氣衰也。
軟者,腳不收而風痹,小便難也。
伏者,小腹痛而疝瘕,穀不化也。
細者,溏泄而下冷也。
芤者,小便澀血而下虛也。
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腳下隱隱而痛也。
細者急者,筋攣不能行也。
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也,婦人月水不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