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禮註疏】

 關閉 [複製鏈接]
19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0:32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大小異名。

 

《爾雅》曰:「騋,牡驪牡玄,駒驂。」

 

鄭司農說以《月令》曰「駕蒼龍」。

 

○上,時掌反,下同。

 

牡,茂後反。

 

驪,力知反。

 

牡驪,絕句。

 

牝,頻忍反,絕句。

 

奴了反,劉音繞,郭璞音同,劉義異鄭。)

 

疏注「大小」至「蒼龍」

 

○釋曰:引《爾雅》所釋,作《詩》「騋牝三千」,但詩直音牝不言牡,《爾雅》之意,以詩人美衛文公直牝有三千,其實兼有牡,故云騋中所有牝則驪色,牡則玄色,兼有駒驂。

 

引之者,證騋是馬色。

 

先鄭引《月令》者,謂春之三月,天子聽朔及祀帝,皆駕蒼龍,順時色。

 

引之,以證龍是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1:10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圉師掌教圉人養馬,春除蓐、釁廄、始牧、夏庌馬,冬獻馬。

 

射則充椹質,茨牆則翦闔。

 

(蓐,馬茲也。

 

馬既出而除之。

 

新釁焉,神之也。

 

《春秋傳》曰: 「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故字「庌」為「訝」,鄭司農云:「當為庌。」

 

玄謂庌,廡也。

 

廡所以庇馬者也。

 

充猶居也。

 

茨,蓋也。

 

闔,苫也。

 

椹質、剪闔,圉人所習也。

 

杜子春讀椹為齊人言鈇椹之椹。

 

椹質,所射者習射處。

 

○蓐,音辱。

 

茨,在私反。

 

闔,戶臘反。

 

訝,五嫁反。

 

廡,亡甫反。

 

庇,必二反又音祕。

 

苫,傷占反。

 

鈇,方符反。

 

射,食亦反。)

 

疏注「蓐馬」至「射處」

 

○釋曰:圉師,即《校人》云「良馬乘一師四圉」者也。

 

云「夏庌馬」者,即《趣馬》「辨四時之居」是也。

 

云「冬獻馬」者,即《校人》冬獻馬,尊卑連事相成者也。

 

《春秋傳》者,左氏莊二十九年「新延廄,書不時」。

 

延廄當於馬時,故云「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謂春分秋分時。

 

今之孟春新延廄,故云不時也。

 

云「圉人所習也」者,莝,取椹斬莝,則苫蓋之類也,皆圉人所習之事。

 

子春云「椹質所射者習射處」者,按《司弓矢》云:「澤則共椹質之弓矢。」

 

此云射則充椹質,皆謂釋宮中試弓習武時所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1:29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圉人掌養馬芻牧之事,以役圉師。

 

(役者,圉師使令焉。)

 

疏注「役者」至「令焉」

 

○釋曰:乘馬一師四圉,四圉人受圉師之所使令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1:48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凡賓客、喪紀,牽馬而入陳。

 

(賓客之馬,王所以賜之者。

 

《詩》云:「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喪紀之馬,啟後所薦馬。)

 

疏注「賓客」至「薦馬」

 

○釋曰:雖同牽馬入陳,賓客與喪紀所陳有異。

 

何者?

 

若據賓客,則在館,天子使人就館而陳之。

 

若喪紀,則謂將葬朝廟時,《既夕禮》薦馬纓三就者是也。

 

天子朝廟,亦當在祖廟中,陳設明器之時,亦遣人薦馬及纓,入廟陳之。

 

此馬謂擬駕乘車,吉器最先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2:08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廞馬亦如之。

 

(廞馬,遣車之馬。

 

人捧之,亦牽而入陳。

 

○捧,眾家並扶恭反。)

 

疏注「廞馬」至「入陳」

 

○釋曰:此遣車則天子九乘戰所苞遣奠以入壙,皆人捧之。

 

云「亦牽而入陳」者,亦於祖廟陳此明器也。

 

但遣車及馬,各使人別捧,故上注云「行則解脫之」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2:31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天下之圖,如今司空輿地圖也。

 

鄭司農云:「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

 

玄謂閩,蠻之別也。

 

《國語》曰:「閩,羋蠻矣。」

 

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

 

財用,泉穀貨賄也。

 

利,金錫竹箭之屬。

 

害,神奸,鑄鼎所象百物也。

 

《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

 

○閩,亡巾反,又音文,又亡千反,《漢書音義》服虔音近蠻,應劭音近文,鄭氏音旻。

 

貉,孟白反。

 

畜,許六反,下同。

 

羋蠻,亡氏反,劉音如羊鳴近米,李云:「今《周禮》本或無此字,《國語》則有。」)

 

疏「職方」至「利害」

 

○釋曰:此文與下為目。

 

云「辨其邦國」,據畿外諸侯。

 

「都鄙」,據畿內埰地。

 

先邦國,尊諸侯也。

 

云「四夷」者,據四方之夷總目諸方,以九貉當東夷之處。

 

○注「天下」至「四海」

 

○釋曰:《大司徒》云「掌建邦之土地之圖」,注云:「地之圖若今司空郡國輿地圖。」

 

此注不言郡國者,彼直掌九州。

 

不言夷狄,九州之內有邦國,故以郡國言之。

 

此職方兼主夷狄,夷狄中,漢時不置郡國,惟置校尉掌之,故此注亦不言郡國也。

 

先鄭云「東方曰夷」者,以經云四夷,即為東夷也。

 

然夷之數皆言九,於此獨言四,不得即以為始此。

 

不先言九夷者,以其已有四夷之名為目,不可重言九夷,故先從南數之也。

 

又云「北方曰貉狄」者,先鄭既以四夷為東方夷,即以貉狄總屬北方也。

 

「玄謂閩,蠻之別也,《國語》曰『閩,芊蠻矣』」者,按《鄭語》史伯曰「蠻,芊蠻矣」,注云:「謂上言叔熊避難於濮蠻,隨其俗如蠻人也,故曰蠻。」

 

彼不作閩者,彼蓋後人轉寫者誤。

 

鄭玄以閩為正。

 

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

 

按經,閩雖與蠻七八別數,本其是一,俱屬南方也。

 

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者,《鄭誌》趙商問:「《職方氏》『掌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數』,注云:『周之所服國數。』

 

《禮記•明堂位》曰:『周公六年製禮作樂,朝諸侯於明堂,有朝位服事之國數,夷九、蠻八、戎六、狄五。』

 

禮之事異,未達其數。」

 

鄭答:「《職方氏》四夷,四方夷狄也。

 

九貉即九夷,在東方。

 

八蠻在南方,閩其別也。

 

戎狄之數,或六或五,兩文異。

 

《爾雅》惟有其數耳,皆無別國之名。

 

校不甚明,故不定。」

 

若然,《爾雅》之數與《明堂》同,皆數耳,無別國之名。

 

校其錯可知。

 

今五六者,正是數耳,其事鄭不甚明之,未知何者是,故不定。

 

一禮兩禮俱從者,是以不著其錯誤。

 

按《詩序》云「蓼蕭澤及四海」,注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複與《爾雅》及《禮》皆不同者,蓼蕭,或後人轉寫者誤,當以《爾雅》與《禮》為正也。

 

云「財用,泉穀貨賄也」者,財用為泉穀貨財,疏已備九賦者也。

 

云「利,金錫竹箭之屬」者,按下經其利有金錫竹箭之屬是也。

 

云「害,神奸,鑄鼎所象百物也」者,宣三年,楚子問鼎之輕重,王孫滿對云「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是也。

 

引《爾雅》者,見數與此不同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2:53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貫,事也。)

 

疏「乃辨」至「貫利」

 

○釋曰:職方主九州之事,故須分別九州之國。

 

貫,事也,使同其事利,不失其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3:16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會稽在山陰。

 

大澤曰藪。

 

具區、五湖在吳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錫,鑞也。

 

箭,篠也。

 

鳥獸,孔雀、鸞、、犀、象之屬。

 

故書「箭」為「晉」,杜子春曰:「晉當為箭,書亦或為箭。」

 

○ 會,古外反。

 

藪,素口反。

 

區,起俱反。

 

浸,子鴆反,本又作{穴浸}。

 

陂,彼宜反。

 

溉,古愛反。

 

鑞,音臘。

 

篠,素了反。

 

,音交。

 

,音精。)

 

疏「東南」至「宜稻」

 

○釋曰:自此已下陳九州之事,總為三道陳之。

 

先從南方起,蓋取尊其陽方。

 

周改《禹貢》,以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地以為幽、並,東南曰揚州,次正南曰荊州,周之西南不置州,統屬雍州,即次河南曰豫州,為一道也。

 

次正東曰青州,次河東曰兗州,次正西曰雍州,為二道。

 

又次東北曰幽州,次河內曰冀州,次正北曰並州,為三道。

 

若《禹貢》治水則為二道。

 

又先從下起,與此異也。

 

然既以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其二道,則以冀、兗、青、徐為一道,揚、荊、豫、梁、雍為二道。

 

云「其山鎮曰會稽」者,九州皆有鎮,所以安地德。

 

一州之內,其山川澤藪至多,選取最大者而言,故鄭云曰其大者也。

 

○注「鎮名」至「為箭」

 

○釋曰:云「會稽在山陰」,自此以下所說山川之等,一則目驗而知,二則依《地理誌》而說,又所曉處所,皆舉郡縣而言。

 

云「會稽在山陰」,山陰,郡名。

 

按《夏本紀》,太史公或言禹會諸侯於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

 

會稽者,會計也。

 

《皇覽》曰:「禹塚在山陰會稽山,本苗山縣南七裏。

 

越傳曰,禹到越,望苗山,會諸侯,爵有德,封有功者,更名苗山曰會稽山,因疾死,葬棺,塚壙深七尺,高三尺,土階三寸三,周方畝。

 

《呂氏春秋》云:「禹葬會稽,不煩徒。」

 

《墨子》曰:「禹葬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

 

《地理誌》云:「山上有禹井。」

 

《禹傳》云:「一有群鳥遊田焉。」

 

是說會稽之事也。

 

云「大澤曰藪」者,按《澤虞職》「大澤大藪」,注「水鍾曰澤,水希曰藪」,則澤藪別矣。

 

今此云大澤曰藪為一物解之者,但澤藪相因,亦為一物,故云大澤曰藪也。

 

云「具區、五湖在吳南」者,吳者會稽郡屬縣名,依《地理誌》,南江自吳南,震澤在西。

 

通而言之,亦得在吳南,具區即震澤,一也。

 

云「浸可以為陂灌溉」者,謂灌溉稻田者也。

 

云箭筱也,箭一名筱,故《禹貢》云筱簜,是一物二名也。

 

云「鳥獸,孔雀、鸞、」者,解鳥也。

 

云「犀象」者,解獸也。

 

驗時見有此鳥獸,故據言焉。

 

按《禹貢》云九江,今在廬江、尋陽南,皆東合為大江。

 

揚州所以得有三江者,江至尋陽南合為一,東行至揚州入彭蠡,複分為三道而入海,故得有三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3:43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衡山在湘南。

 

云瞢在華容。

 

穎出陽城,宜屬豫州,在此非也。

 

湛,未聞。

 

齒,象齒也。

 

革,犀兕革也。

 

杜子春云:「湛讀當為人名湛之湛,湛或為淮。」

 

○瞢,亡貢反,劉亡鳳反,李一音亡雄反。

 

湛,直減反,劉又音沈,李唐感反。)

 

疏「正南」至「宜稻」

 

○釋曰:「其川江漢」者,揚州云三江,不言漢,此荊州直言江,不言三,兼云漢者,此州江未分為三,故直云江,此州有漢水過焉,故江漢並言也。

 

上文揚州云「其利金錫竹箭」,不云丹銀齒革,按《禹貢》荊揚二州俱云貢金三品,則二州通有金錫也。

 

其民一男二女,多於揚州,其畜穀與揚州同。

 

○注「衡山」至「為淮」

 

○釋曰:云「云瞢在華容」者,按《禹貢》荊州「云士夢作乂」,得為澤者,按彼注云:「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作畎畝之治。」

 

則此據有水之處亦得為澤也。

 

云「潁出陽城,宜屬豫州,在此非也」者,鄭據《地理誌》,故知合在豫州。

 

又昭元年,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潁,亦在豫州,故破之。

 

云「湛,未聞地理誌者,據《地理誌》無文,未知何處也。

 

云「齒,象齒也」者,對則齒牙別,通而言之,牙亦得為齒,故《詩•頌》云「元龜象齒地理誌,是牙齒通也。

 

云 「革,犀兕革也」者,以其利則可貢,所貢之革,惟用為甲,故函人有犀兕。

 

《春秋》云「犀兕尚多」。

 

子春云「湛讀當為人名湛之湛」,俗讀也;

 

「湛或為淮」不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4:05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雒,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華山,在華陰。

 

圃田,在中牟。

 

滎,兗水也,出東垣,入於河,泆為滎,滎在滎陽。

 

波讀為播,《禹貢》曰「滎播既都」。

 

《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營軍臨隨」,則溠宜屬荊州,在此非也。

 

林,竹木也。

 

六擾,馬、牛、羊、豕、犬、雞。

 

五種,黍、稷、菽、麥、稻。

 

○華,如字,劉胡化反。

 

圃,布古反。

 

熒,戶扃反。

 

溠,音詐,《左傳》音同,李莊加反,《字林》同,劉昨雖反,云與音大不同,故今從高貴公。

 

枲,思似反。

 

擾,而小反,徐劉音饒。

 

中牟,上如字,下莫侯反,李中音仲,牟又無不反。

 

泆,音逸。

 

播,音波,下同。

 

都,張魚反,本或作豬。)

 

疏注「華山」至「麥稻」

 

○釋曰:云「滎,兗水也」者,按《禹貢》「濟出王屋,始出兗,東流為濟,南渡河,泆為熒」,《春秋》「戰於熒浴斌是也。

 

云「出東垣」者,《地理誌》文也。

 

云「波讀為播」者,按《禹貢》有播水,無波,故引《禹貢》為證也。

 

《春秋》者,《左氏》莊四年傳文。

 

云「林,竹木也」者,《地官》山林別官,故鄭注云:「竹木生平地曰林。」

 

今許州見平地多林木,故云林竹木也。

 

云「六擾,馬、牛、羊、豕、犬、雞」者,此與《爾雅》六畜及《周禮》六牲一也。

 

必知五種是黍、稷、菽、麥、稻者,此州東與青州相接,青州有稻麥,西與雍州接,雍州有黍稷,故知有此四種。

 

但此九州不言麻與菽及菰,鄭必知取菽者,蓋以當時目驗而知,故添為五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4:25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雞狗,其穀宜稻麥。

 

(沂山,沂水所出也,在蓋。

 

望諸,明都也,在雎陽。

 

沭,出東莞。

 

二男二女,數等,似誤也,蓋當與兗州同二男三女。

 

鄭司農云:「淮或為雎,沭或為洙。」

 

○沂,魚祈反。

 

泗,音四。

 

沭,音述,李一音餘戍反。

 

明都,《禹貢》作孟豬,今依《書》讀。

 

雎,音綏。

 

莞,音管,劉音灌。

 

洙,音殊。)

 

疏注「沂山」至「為洙」

 

○釋曰:鄭知「沂山沂水所出」者,沂水出沂山,水乃取名於山,故知沂水出焉。

 

云「在蓋」者,蓋亦縣名,按《禹貢》云「海、岱及淮惟徐州」,又云「淮沂其乂」,注云:「淮、沂,二水名。

 

《地裏誌》沂水出今大山蓋縣。」

 

不在青州者,周公以《禹貢》徐州地為青故也。

 

云「望諸,明都也」者,按《禹貢》云:「道柯澤,被明都。」

 

彼《禹貢》無望諸,故從明都。

 

按《春秋》,宋藪澤有孟諸,明都即宋之孟諸者也。

 

經有淮泗,不言者,以上來有江及此淮並下文河,鄭皆不言所在者,以四瀆之名人皆知之,故略而不言也。

 

按《禹貢》,淮出桐柏,泗水在魯國,出濟陰乘氏東,又至零陵入淮,行千二百一十裏。

 

沭出東莞,屬琅琊,南至下邳入泗。

 

云「二男二女數等,似誤也」者,若本有此數等,當言一男一女,明不作二男二女,青州西北與兗州相接,宜與兗州同二男三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4:46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廬、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四種。

 

(岱山在博,大野在巨野。

 

「廬維」當為「雷雍」,字之誤也。

 

《禹貢》曰:「雷夏既澤,雍沮會同。」

 

雷夏在城陽。

 

四種,黍、稷、稻、麥。

 

○野,如字,劉音與。

 

泲,子禮反。

 

廬維,上音雷,下於恭反。

 

钜,音巨。

 

沮,七餘反。)

 

疏注「岱山」至「稻麥」

 

○釋曰:博與钜野皆郡縣之名,破盧維為雷雍,《地理誌》、《禹貢》無盧維,又字類雷雍,故破從之,引《禹貢》為證也。

 

知「四種黍、稷、稻、麥」者,以其東與青州相接,青州有稻麥,西與冀州相接,冀州有黍稷,故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5:13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穀宜黍稷。

 

(嶽,吳嶽也,及弦蒲在汧。

 

涇出涇陽,汭在豳地。

 

《詩•大雅•公劉》曰「汭尻之即」。

 

洛出懷德。

 

鄭司農云:「弦或為汧,蒲或為浦。」

 

○雍,於用反,下注州名同。

 

汭,如銳反,李又而類反。

 

汧,徐口千反,劉苦見反,李一音空定反。

 

豳,彼貧反。

 

尻,弓六反,《詩》作鞫。)

 

疏注「嶽吳」至「為浦」

 

○釋曰:雍州云「其利玉石」,藍田見有玉山,出玉石以為利者也。

 

「其穀宜黍稷」,見雍州宜麥,不言者,但黍、稷、麥並宜,以黍稷為主。

 

云「嶽,吳嶽也,及弦蒲在汧」者,按《地理誌》,吳山在汧西,有弦蒲之藪,汧水出焉,西北入渭,渭出鳥鼠山也。

 

云「汭在豳地。

 

《詩•大雅•公劉》曰『汭尻之即』」,若然,汭為水名,按彼《毛傳》云「芮,水厓也」,箋云「芮之言內也,水之內曰隩,水之外曰鞫」。

 

就澗水之內外而居,與此義違者,按《詩》上云「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故以芮鞫為外內。

 

今為水名者,蓋周公製禮之時,以汭為水名,汭即皇澗,名曰汭耳。

 

猶《禹貢》大嶽,至周為霍山也。

 

云「洛出懷德」者,此洛,即《詩》云「瞻彼洛矣」,一也,與《禹貢》「導洛自熊耳」者別也,以其彼洛出上洛,經王城至虎牢入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5:33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穀宜三種。

 

(醫無閭在遼東,貕養在長廣,菑出萊蕪,時出般陽。

 

四擾,馬、牛、羊、豕。

 

三種,黍、稷、稻。

 

杜子春讀貕為奚。

 

○貕,音兮。

 

般,步幹反。)

 

疏注「醫無」至「為奚」

 

○釋曰:云「醫無閭在遼東」者,目驗知之。

 

漢光武十三年,以遼東屬青州,二十四年,還屬幽州。

 

云「貕養在長廣」者,長廣,縣名。

 

《地理誌》長廣屬徐州琅琊,有萊山,周時幽州南侵徐州之地也。

 

知「三種,黍稷稻」者,西與冀州相接,冀州皆黍稷,幽州見宜稻,故知三種黍稷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7:58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鬆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穀宜黍稷。

 

(霍山在彘。

 

陽紆所在未聞。

 

漳出長子,汾出汾陽,潞出歸德。

 

○紆,於於反。

 

汾,扶文反。

 

潞,音路。

 

長子,丁丈反,長子,縣名,屬上黨。)

 

疏注「霍山」至「歸德」

 

○釋曰:其利鬆柏,霍山見有鬆柏出焉。

 

云「霍山在彘」者,彘則厲王流於彘,後為縣名,漢改為永安縣。

 

按《禹貢》「既脩大原,至於嶽陽。

 

覃懷底績,至於衡漳」,注云「嶽陽,大嶽之南,漳水橫流入河」。

 

《地理誌》:大原,今為郡名。

 

大嶽在河東縣彘東,名霍大山。

 

覃懷為縣名,屬河內。

 

漳水出上黨,沽大黽穀,東比至安平、阜城入河,行千六百八十裏。

 

始是長子,即上黨也,汾陽、歸德皆郡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8:20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恆山,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氵來、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擾,其穀宜五種。

 

(恆山在上曲陽,昭餘祈在鄔,虖池出鹵城,嘔夷,祁夷與?

 

出平舒,氵來出廣昌,易出故安。

 

五擾,馬、牛、羊、犬、豕。

 

五種,黍、稷、菽、麥、稻也。

 

凡九州及山鎮澤藪言曰者,以其非一,曰其大者耳。

 

此州界,揚、荊、豫、兗、雍、冀與《禹貢》略同,青州則徐州地也,幽、並則青、冀之北也,無徐、梁。

 

○虖,喚胡反,李呼哥反,又香刑反。

 

池,徒多反,李如字。

 

樞,烏侯反,一音驅。

 

鄔,徐於據反,縣名,屬太原,劉烏古反。

 

鹵,音魯。)

 

疏注「恆山」至「徐梁」

 

○釋曰:上曲陽、鄔、鹵城、平舒、廣昌、故安,皆按《地理誌》知之。

 

云「五擾,馬、牛、羊、犬、豕」者,六擾中雞為緩,故去之。

 

云「五種,黍、稷、菽、麥、稻也」者,若饋用六穀,則兼有菰,若民之要用,則去菰,故知是此五者。

 

周公設經,六擾之內,三擾已上則言擾,二擾則指獸名,若三四不滿六者,從下次去之。

 

六穀之內,三種已上即言種,二者則指穀名。

 

云「凡九州及山鎮澤藪言曰者,以其非一,曰其大者耳」者,但一州之內,山川多少,各有其一而言曰,故云曰其大者。

 

云「此州界,揚荊豫兗雍冀與《禹貢》略同」者,不失本處,雖得舊處,猶有相侵入,不得正,故云「略同」。

 

若周之兗州,於《禹貢》侵青、徐之地。

 

周之青州,於《禹貢》侵豫州之地。

 

周之雍、豫,於《禹貢》兼梁州之地。

 

周之冀州,於《禹貢》小於《禹貢》時冀州,以其北有幽州、並州故知也。

 

周之九州無徐、梁,《禹貢》有徐、梁,無幽、並。

 

《爾雅》云:「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濟東曰徐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燕曰幽州,濟河間曰兗州,齊曰營州。」

 

《詩譜》曰:「雍、梁、荊、豫、徐、揚之民,鹹被其化。」

 

數不同者,《禹貢》所云堯舜法,《爾雅》所云似夏法,《詩譜》所云似殷法,亦與《禹貢》三代不同,是以州名有異。

 

自古已來,皆有九州,惟舜時暫置十二州,至夏還為九州,故《春秋》云「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是也。

 

但自神農已上有大九州,桂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故《括地象》云「崑崙東南萬五千裏名曰神州」是也。

 

九州之內,所有山川,或有解出其處者,至江、河、淮、泗、漢、洛等,不釋所出者,此等皆《禹貢》有成文。

 

如彼導洛自熊耳、導渭自鳥鼠、導河自積石、導江自岷山、導淮自桐柏、導漢自嶓塚,為此,故不言也。

 

至於《禹貢》雖言,義理不明者,此亦辨之。

 

若《禹貢》「涇屬渭汭」,彼直言涇水入渭,不言道之所從,如此之類,皆須釋其所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8:48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裏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裏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藩服。

 

(服,服事天子也。

 

《詩》云「侯服於周」。)

 

疏注「乃辨」至「藩服」

 

○釋曰:此言「九服」,仍除王幾為數,故從其外已下為九也。

 

此九服之名言「侯」者,侯之言候,為王斥候。

 

言「甸」者,甸之言田,為王治田出稅。

 

言「男」者,男之言任也,為王任其職理。

 

「采」者,事也,為王事民以供上。

 

言「衛」者,為王衛禦。

 

言「蠻」者,近夷狄,蠻之言縻,以政教縻來之,自北已下皆夷狄。

 

諸言「夷」者,以其在夷狄中,故以夷言之。

 

言「鎮」者,以其入夷狄深,故須鎮守之。

 

言「藩」者,以其最在外為藩蘺,故以藩為稱。

 

蠻服,《大行人》謂之要服,言「要」,亦是要束為義。

 

自侯服已下,各舉一邊為號,皆互而通也,其夷狄三服亦自互而相通,是以《大行人》總謂之藩國,世一見也。

 

○注「服服」至「於周」

 

○釋曰:此總解「服」之意。

 

引《詩》云「侯服於周」者,見諸侯皆服事於周之義,故稱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9:18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凡邦國,千裏封公,以方五百裏則四公,方四百裏則六侯,方三百裏則七伯,方二百裏則二十五子,方百另則百男,以周知天下。

 

(以此率遍知四海九州邦國多少之數也。

 

方千裏者,為方百裏者百。

 

以方三百裏之積,以九約之,得十一有奇。

 

云「七伯」者,字之誤也。

 

周九州之界,方七千裏,七七四十九,方千裏者四十九,其一為畿內,餘四十八。

 

八州各有方千裏者六。

 

周公變殷湯之製,雖小國,地皆方百裏。

 

是每事言「則」者,設法也。

 

設法者以待有功,而大其封。

 

一州之中,以其千裏封公,則可四。

 

又以其千裏封侯,則可六。

 

又以其千裏封伯,則可十一。

 

又以其千裏封子,則可二十五。

 

又以其千裏封男,則可百。

 

公侯伯子男,亦不是過也。

 

州二百一十國,以男備其數焉。

 

其餘以為附庸。

 

四海之封,黜陟之功,亦如之。

 

雖有大國,爵稱子而已。

 

鄭司農云:「此製亦見《大司徒職》曰『諸公之地方五百裏,諸侯之地方四百裏,諸伯之地方三百裏,諸子之地方二百裏,諸男之地方百裏』。」

 

○率,音律,又音類。

 

徧,音遍。

 

奇,紀宜反。

 

見,賢遍反。)

 

疏「凡邦」至「天下」

 

○釋曰:言「凡邦國」者,畿外要服已內有八州,州別置二百一十國,總有千六百八十國,故云凡也。

 

云「千裏封公以方五百裏則四公」者,八州,州別有千裏之方六,取一千裏以封公,又取一千裏以封侯,又取一千裏以封伯,又取一千裏以封子,又取一千裏以封男。

 

一州總取千裏之方,充五等諸侯,其不滿二百一十國者,更取餘一千裏方作男國者,備之使滿,餘剩地作附庸間田,八州皆然,總結之以周知天下。

 

○注「以此」至「百裏」

 

○釋曰:云「以此率」者,八州皆為此法,故云以此率也。

 

云「遍知四海九州邦國多少之數也」者,釋經「周知天下」也。

 

云「方千裏者,為方百裏者百,以方三百裏之積,以九約之,得十一有奇」者,云方千裏開方之,百裏一截,縱橫皆為十截,十十而百,則得為方百裏者百。

 

云「以方三百裏之積以九約之」者,方三百裏,三三而九,用為方百裏者九十九,為十一伯,餘有方百裏者一,不盡,故云十一有奇也。

 

今經云「方三百裏則七伯」,故言云「七伯者字之誤也」。

 

以「十一」似七字,故云字之誤也。

 

云「周九州之界方七千裏」者,以先王之作土有三焉,若太平之時,土廣萬裏,中國七千。

 

中平之世,土廣七千,中國五千。

 

衰末之世,土廣五千,中國三千。

 

《王製》云「公、侯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此是夏製,五等爵,三等受地,殷湯承之,合伯子男為一,惟有公侯伯三等爵,三等受地,與夏同。

 

武王伐紂,增以子男,爵地與夏同,以九州之界尚狹故也。

 

至武王崩,成王幼,不能踐阼,周公攝政,六年致太平,製禮,成武王之意,斥大九州,九州方七千裏,五等之爵,五等受地,則此經所云者是也。

 

故云周九州之界方七千裏。

 

云「七七四十九,方千裏者四十九,其一為畿內,其餘四十八。

 

八州各有方千裏者六。

 

周公變殷湯之製,雖小國,地皆方百裏」者,若然,殷三等爵,三等受地,地有百裏、七十裏、五十裏。

 

至周公無問有功、無功,皆益滿百裏,以有不滿百裏不成國故也。

 

既皆滿百裏,其餘待有功,乃益之地。

 

公有功,益滿五百裏。

 

侯有功,益滿四百裏。

 

伯有功,益滿三百裏。

 

子有功,益滿二百裏。

 

男有功,隻得百裏,更有功,乃更進之與子爵。

 

云「是每事言『則』者,設法也。

 

設法者以待有功,而大其封」者,必知不即封而言設法以待有功者,以其稱公者,惟有二王後乃東西大伯,今八州皆言方千裏封公則四公,八州豈有三十二公乎?

 

明知五者皆是設法以待有功,乃大其封也。

 

若無功,縱本是公爵,惟守百裏地,謂若虞公,虢公,舊是殷之公,至周仍守百裏國,以無功故也。

 

故注《王製》云「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國小,爵卑而國大」。

 

云「一州之中,以其千裏封公,則可四。

 

又以其千裏封侯,則可六。

 

又以其千裏封伯,則可十一。

 

又以其千裏封子,則可二十五。

 

又以其千裏封男,則可百」,鄭云此者,欲計一州須滿二百一十國之意。

 

云「公侯伯子男亦不是過也」者,五百裏已下,若過五百裏,則是特賜法,若魯衛之等是也。

 

云「州二百一十國」者,此據《王製》文。

 

彼下又云「天下縣內九十三國,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

 

是通畿內外為數,並是殷周國數也。

 

既以州有千裏之方六,已用五個千裏方為前五等國數,以前公國已得四,侯六,伯十一,子二十五,男百,總得一百四十六,於二百一十國仍少六十四。

 

鄭云「以男備其數」,必知以男備其數者,若不以男備數,則餘千裏者一,充數不足,何得更餘為附庸。

 

若然,則更取餘方一千裏開方之,得百裏,之方百於前侯國六用千裏方,仍有二百裏方一,開方之,得四個男國。

 

於前伯國十一,用千裏方一,又得一個男國。

 

得此五國,添前一百四十六,為一百五十一,仍少五十九。

 

更取餘千裏方一開方之,得百裏之方百,取五十九為五十九國,前添百五十一,得二百一十國,餘仍殘百裏之方四十一。

 

鄭云「其餘以為附庸」者,以附庸不滿百裏故也。

 

《王製》兼閑田而言,此直云為附庸,文略不具。

 

其實人作附庸即受之,無附庸則為閑田,使大夫治之,以利民稅,若周之畿內四等公邑者也。

 

云「四海之封黜陟之功亦如之」者,鄭以上經九服總言,此經惟言要服已內九州,不言四海夷狄諸侯,故鄭兼見四海夷、鎮、藩。

 

言黜陟之功亦如之者,亦皆有百裏、二百裏地,有功者進地,得與侯伯三百四百同,但不進爵耳。

 

無功有過則退之。

 

云「雖有大國,爵稱子而已」者,《曲禮》云:「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

 

鄭注云「雖有侯伯之地,爵亦無過子,是以同名曰子」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29:52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凡邦國,小大相維。

 

(大國比小國,小國事大國,各有屬,相維聯也。

 

○比,毗誌反,下文「比小國」並注同。)

 

疏注「大國」至「聯也」

 

○釋曰:春秋之世,小國朝大國,大國聘小國,又有敵國自相聘,是以《司儀》公侯伯子男相為賓,又相為國客。

 

故《易•比•象》云「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又《王製》云:「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十國以為連,連有帥。

 

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

 

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

 

彼雖是殷之諸侯,亦是各有屬相維聯之事也,故鄭據而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9:30:49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三十三


王設其牧,(選諸侯之賢者,為牧,使牧理之。)

 

疏注「選諸」至「理之」

 

○釋曰:此即《大宰》云「建其牧」是也。

 

按《大宗伯》注並《曲禮》注,皆兼伯而言,此直言諸侯者,以侯為主,無賢侯乃兼伯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0:17 , Processed in 1.28125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