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禮註疏】

 關閉 [複製鏈接]
27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40:26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匠人為溝洫,(主通利田間之水道。○洫,況域反。)

 

疏注「主通」至「水道」

 

○釋曰:古者人耕,皆畎上種穀,畎遂溝洫之間通水,故知「通利田間水道」。

 

此文與下為目,下別為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41:04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耜廣五寸,二耜為耦。

 

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巛。

 

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古者耜一金,兩人並發之。

 

其壟中曰巛,巛上曰伐。

 

伐之言發也。

 

巛,畎也。

 

今之耜,岐頭兩金,象古之耦也。

 

田,一夫之所佃百畝,方百步地。

 

遂者,夫間小溝,遂上亦有徑。

 

○巛,古犬反。

 

隧,音遂,本又作遂。

 

並,步頂反。

 

畎,古犬反,與巛同,古今字也,劉古善反。

 

佃,音田,又音電。)

 

疏「耜廣」至「之遂」

 

○釋曰:云「耜」,為耒頭金,金廣五寸。

 

耒麵謂之庛,庛亦當廣五寸。

 

云「二耜為耦」者,二人各執一耜,若長沮、桀溺耦而耕。

 

此兩人耕為耦,共一尺,一尺深者,謂之畎。

 

畎上高土謂之伐,伐,發也,以發土於上,故名伐也。

 

此二人雖共發一尺之地,未必並發。

 

知者,孔子使子路問津於長沮,長沮不對,又問桀溺,若並頭共發,不應別問桀溺,明前後不並可知。

 

雖有前後,其畎自得一尺,不假要並也。

 

○注「古者」至「有徑」

 

○釋曰:鄭云「古者耜一金」者,對後伐耜岐頭二金者。

 

云「兩人並發之」者,謂共為一畎,謂二人並頭也。

 

云「今之耜岐頭者」,至後漢,用牛耕種,故有岐頭兩腳,今之猶然也。

 

但以牛種用二耜,則畎下布種與古異也。

 

云「田,一夫之所佃百畝,方百步地」者,《遂人》云:「夫一廛,田百畝。」

 

彼雖為溝洫法,一夫則與此同也。

 

云「遂者,夫間小溝,遂上亦有徑」者,按《遂人》云:「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彼溝洫法,此井田法,雖不同,遂在夫間,遂上有徑則同。

 

故云亦有徑也。

 

按彼鄭云:「以南畝圖之,遂縱溝橫,洫縱澮橫,九澮而川周其外。」

 

以彼遂在夫間,故以南畝,遂則縱矣。

 

此井田,云田首倍之為遂,以南畝圖之,遂即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42: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3-22 13:45 編輯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方十裏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方百裏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此畿內埰地之製。

 

九夫為井,井者,方一裏,九夫所治之田也。

 

埰地製井田,異於鄉遂及公邑。

 

三夫為屋,屋,具也。

 

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賦稅。

 

共治溝也。

 

方十裏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裏出田稅,緣邊一裏治洫。

 

方八裏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裏出田稅,緣邊十裏治澮。

 

埰地者,在三百裏、四百裏、五百裏之中。

 

《載師職》曰:「園廛二十而一,近郊什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謂田稅也,皆就夫稅之輕近重遠耳。

 

滕文公問為國於孟子,孟子曰:「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莇,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

 

徹者,徹也。

 

莇者,藉也。

 

龍子曰:『治地莫善於莇,莫不善於貢。』

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

 

文又問井田,孟子曰:「請野九一而莇,國中什一使自賦。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

 

餘夫二十五畝。

 

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莇,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又曰:「《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莇為有公田。

 

由此觀之,雖周亦莇也。」

 

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與?」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稅畝。

 

傳曰:「非禮也。

 

穀出不過藉,以豐財也。」

 

此數者,世人謂之錯而疑焉。

 

以《載師職》及《司馬法》論之,周製,畿內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

 

以《詩》、《春秋》、《論語》、《孟子》論之,周製,邦國用殷之莇法,製公田,不稅夫。

 

貢者,自治其所受田,貢其稅穀。

 

莇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又使收斂焉。

 

畿內用貢法者,鄉遂及公邑之吏,旦夕從民事,為其促之以公,使不得恤其私。

 

邦國用莇法者,諸侯專一國之政,為其貪暴,稅民無藝。

 

周之畿內,稅有輕重。

 

諸侯謂之徹者,通其率以什一為正。

 

孟子云:「野九夫而稅一,國中什一。」

 

是邦國亦異外內之法耳。

 

圭之言珪絜也。

 

周謂之士田。

 

鄭司農說以《春秋傳》曰「有田一成」,又曰「列國一同」。

 

○仞,音刃。

 

澮,古外反。

 

廛,直連反。

 

莇,音助。

 

校,音教。

 

數,色主反,下「此數者」,同。

 

別,彼列反。

 

雨,於付反。

 

徹與,音餘。

 

為其,於偽反,下「為其」、「為此」同。

 

蓺,音藝。

 

率,音律,又音類,下同。)

 

疏「九夫」至「之澮」

 

○釋曰:井田之法,畎縱遂橫,溝縱洫橫,澮縱自然川橫。

 

其夫間縱者,分夫間之界耳。

 

無遂,其遂注溝,溝注入洫,洫注入澮,澮注自然入川,此圖略舉一成於一角,以三隅反之,一同可見矣。

 

《遂人》云「夫間有遂」,以南畝圖之,則遂縱而溝橫。

 

此不云夫間有遂,云田首倍之謂之遂,遂則橫而溝縱也。

 

自餘洫、澮、川,依此遂溝縱橫參之可知。

 

但彼云「九澮而川周其外」,川則人造之,此百裏有澮,澮水注入川,相去遠,故宜為自然川也。

 

自畎遂溝洫,皆廣深等,其澮廣二尋,深二刃,若以孔安國八尺曰刃,則澮亦廣深等。

 

但度廣以尋,度深以刃,故別言之。

 

若王肅依《爾雅》四尺曰刃,深二刃,八尺,與廣二尋不類。

 

鄭以刃七尺淺於廣二尋二尺者,以塗為大,故宜淺校二尺,與溝洫不得相類也。

 

○注「此畿」至 「一同」

 

○釋曰:云「此畿內埰地之製」者,對畿外諸侯亦製井田,與此同。

 

云「九夫為井,井者,方一裏,九夫所治之田也」者,《小司徒》註:「似井字也。」

 

云「埰地製井田,異於鄉遂及公邑」者,按《遂人》云「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大有川」,方三十三裏少半裏,九而方一同,以南畝圖之,遂縱溝橫,洫縱澮橫,九澮而川周其外。

 

若以九而方一同,則百裏之內,九九八十一澮。

 

此井田,則一同惟一澮,既溝、澮稀稠不同,又彼溝洫法以為貢子,就夫稅之,十一而貢。

 

此則九夫為井,井稅一夫,美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是溝洫、井田異也。

 

《小司徒》注不云異於公邑者,據《遂人》成文。

 

此兼云公邑者,據事實而說。

 

云「三夫為屋,屋,具也。

 

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賦稅。

 

共治溝也」者,一井有九夫,據南畝言之,則三夫並一屋,而三夫相具以出賦稅。

 

並相具共治溝,以言三屋共一井,井間有溝,故共治溝也。

 

云「方十裏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裏出田稅,緣邊一裏治洫」者,《司馬法》有二法:有甸方八裏,出長轂一乘。

 

又有成方十裏,出長轂一乘。

 

言甸者,據實出稅者而言。

 

云成者,據通治溝洫而說。

 

為有二種,故鄭細分計之。

 

八裏為甸,出田稅。

 

緣邊一裏,並之則二裏,治洫,以成間有洫,故使共治洫也。

 

云「方百裏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者,此據《小司徒》而言。

 

彼經「四縣為都」,注云:「方四十裏,四都方八十裏,旁加十裏,乃得方百裏,為一同。」

 

今言六十四成者,據出田稅者言之,故云「方八十裏出田稅,緣邊十裏治澮」也。

 

云「埰地者,在三百裏、四百裏、五百裏之中」者,據《載師職》而言。

 

按彼云:「家邑任稍地,小都任縣地,大都任畺地」,是三百裏外至畿五百裏內。

 

言此者,欲見三者埰地之中,有此井田助法。

 

又引《載師職》「園廛」之下者,欲見鄉遂及公邑之等為溝洫貢子法,與埰地井田異。

 

云「輕近重遠耳」者,彼注云:「近者多役。」

 

故輕稅也。

 

滕文公問孟子「為國」已下至「以為常」,皆孟子對文公之辭。

 

自「文公又問井田」已下至「雖周亦助」,按彼是文公使畢戰問,今以為文公問者,畢戰,文公臣,君統臣功,亦得為文公問也。

 

云「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

 

徹者,徹也。

 

助者,藉也」者,並孟子對文公之辭。

 

按彼趙岐註:「夏禹之世號後氏,後,君也,禹受禪於君,故夏稱後。

 

殷、周順人心而征伐,故言人也。

 

民耕五十畝,貢上五畝。

 

耕七十畝,以七畝助公家。

 

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

 

雖異名而多少同,故曰皆什一也。

 

徹猶人徹取物。

 

藉者,借也,猶人相藉助之者。」

 

或有解者云:「三代受地多少應同,今云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周人百畝者,據地有不易、一易、再易。

 

並六遂上地不易,加五十畝。

 

有四等,據授地之法。

 

夏言五十而貢者,據一易之地,家得二百畝,常佃百畝,荒百畝,其佃百畝常稅之,據二百畝為稅百畝,為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者,據六遂上地百畝,有萊五十畝而言,百五十畝稅一百畝,猶五畝稅七十五畝,舉全數言之,故云七十畝而助也。

 

周人百畝而徹者,據上地不易者而言,百畝全稅之,故云百畝而徹也。

 

夏據一易之地,亦有上地不易,上地加五十畝者。

 

殷據上地如萊,則亦有一易及上地無萊者也。

 

周言百畝而徹,則亦有上地有萊及一易者也。

 

三代皆不言再易三百畝者,明皆有可知。

 

以其云貢,貢子無助法。

 

殷人云助,稅並無貢法。

 

周人云徹,貢助兼有也。

 

云「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

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者,按彼趙岐註:「龍子,古賢人也。

 

言治地之賦,無善於助者也。

 

貢者,校數歲以為常,類而上之,民供奉之,有易有不易,故謂貢為莫不善之也。」

 

《孟子》本為「莫不善於貢」,今注有無「不」字者,蓋轉寫脫耳。

 

文公又問,按彼文公使畢戰問孟子,孟子對此辭。

 

上文公總問為國之法,故對助、貢兼有。

 

此問並田之法,孟子云「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者,彼注云:「九一者,井田以九頃為數,而供什一,郊野之賦也。

 

助者,殷家稅名,周亦用之,龍子所謂善於助者也。

 

時諸侯不行助法,國中什一者,《周禮》『園廛二十而稅一』,時行重賦,責之什一也。

 

而,如也。

 

自,從也。

 

孟子欲請使野人如助法,什一而稅之,國中從其本賦,二十而稅一,以寬之。」

 

又云:「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

 

注云:「古者卿以下至於士,皆受圭田五十畝,所以供祭祀。

 

圭,絜也。

 

土田故謂之圭田,所謂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言絀士無絜田也。

 

井田之民,養公田者受百畝,圭田半之,故五十畝。

 

餘夫者,一家一夫受田。

 

其餘老小有餘力者受二十五畝,半於圭田,謂之餘夫也。

 

受田者,田業多少,有上中下。

 

《周禮》曰『餘夫亦如之』,亦如上中下之製也。

 

《王製》曰『夫圭田無征』,謂餘夫圭田,皆不出征賦。

 

時無圭田餘夫,孟子欲令複古,所以重祭祀利民之道也。」

 

云「死徙無出鄉」,注云:「死,謂葬也。

 

徙,謂變土易居,平肥磽也。

 

不出其鄉,易為功。」

 

云「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注云:「同鄉之田,共井之家,各相勞也。

 

出入相友,相友偶也。

 

《周禮•大宰》:『八曰友,以任得民。』

守望相助,助察奸也。

 

疾病相扶持,扶持其羸弱也。

 

救其困急,皆所以教民相親睦之道。

 

睦,和也。」

 

但鄉遂為溝洫法,而云「鄉田同井」者,此謂殷之助法,雖鄉亦為井田,故云鄉田同井,以其孟子雜說三代故也。

 

云「方裏而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注云:「方一裏者,九百畝之地也,為一井。

 

八家各私得百畝,同共養其公田之苗。

 

公田八十畝,其餘二十畝以為廬宅園囿,家二畝半也。

 

先公後私,遂及我私之義也。

 

則是野人之事,所以別於上伍者也。

 

鄭所引《孟子》,證井田之法,則卿已下必有圭田及餘夫。

 

其文既間在井田之中,則二宅亦為井田之法,故引之也。

 

云「又曰《詩》曰」至「亦助也」,按彼是上文孟子對滕文公為國之法,今退在此者,《詩》是周井田之法,故引之在下也。

 

云「雖周亦助」者,是周兼夏、殷莇貢也。

 

云魯哀公,《論語》文。

 

按彼注,「二」,謂十二而稅,但哀公已行十二而稅,有若亦知哀公十二,故抑之使從十一之正。

 

而云「盍徹」,盍,何不也。

 

徹,通也。

 

謂十一之通稅。

 

哀公憂國,有若憂民故也。

 

《春秋》譏宣公欲厚斂,棄中央一夫之公田,就八家之私田以取之,故譏厚斂也。

 

云「穀出不過藉」者,藉即借也,借民力所治公田是也。

 

云「此數者,世人謂之錯」者,《論語》、《孟子》、《春秋》與《詩》,文義不同,故世人謂之錯而疑焉。

 

云「以《載師職》及《司馬法》論之,周製,畿內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者,以世人疑之為錯,故鄭以諸文辨之。

 

按《載師職》云,從「國中園廛二十而一」及「甸、稍、縣、都無過十二」,皆據鄉遂及四等公邑,皆用夏之貢法。

 

云《司馬法》者,辨左氏,杜,服所引《司馬法》云:「甸方八裏,出長轂一乘。」

 

鄭注《論語》引《司馬法》云:「成方十裏,出長轂一乘。」

 

鄭注《小司徒》引《司馬法》「成方十裏,士十人,徒二十人」。

 

並據郊遂之外及埰地法,未見鄭所引證周之畿內之事,而云以《司馬法》論,必論周之畿內用夏之貢法者,但彼《司馬法》必論周之畿內用夏之貢法,非鄭虛言,但餘儕所不見耳。

 

云「以《詩》、《春秋》、《論語》、《孟子》論之,周製,邦國用殷之助法,製公田,不稅夫」者,《詩》云「雨我公田」,公田是助法。

 

《春秋》「初稅畝」,亦是助法。

 

《論語》云「盍徹乎」,徹是天下之通法,亦助法也。

 

孟子答畢戰井田,引《詩》為證,亦周之助法。

 

故總云助法不稅夫也。

 

云「貢者,自治其所受田,貢其稅穀。

 

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者,鄭重釋夏貢殷助之事,皆取《孟子》為義也。

 

云 「畿內用貢法」者至「恤其私」者,鄉遂公邑之內,皆鄰裏比閭等治民之官,旦夕從民事,因此促之,使先治公田,故不得恤其私。

 

故為貢法,不得有公田也。

 

云「邦國用助法,諸侯專一國之政,為其貪暴,稅民無藝」者,藝,謂準法。

 

宣公初稅畝,就井田上取民之所自治況為貢法,有何準法,故為井田不為貢也。

 

「周之畿內,稅有輕重」者,鄭云近者多役,故輕其稅。

 

云「諸侯謂之徹者,通其率以什一為正」者,謂郊外用助,郊內用貢,故引《孟子》云「野九夫而稅一,國中什一」。

 

此云野九夫而稅一,即彼云請野九一而助。

 

此云國中什一,即彼云國中什一使自賦。

 

云九一而助者,一井九夫之地,四麵八家各自治一夫,中央一夫,八家各治十畝,八家治八十畝入公,餘二十畝,八家各得二畝半,以為廬宅、井灶、蔥韭,是十外稅一也。

 

國內,據民住在城中,其地即在郊內。

 

郊外鄉遂之民為溝洫,為貢法,言十一,亦十外稅一者也。

 

《漢書•食貨誌》既有井田饒民二畝半之事,是以宋均注《樂緯》、何休注《公羊》、趙岐注《孟子》,皆同饒民之說。

 

《詩》云「倬彼甫田,歲取十千」,鄭云:「井稅一夫,其田百畝。

 

通稅十夫,其田千畝。

 

成稅百夫,其田萬畝。」

 

不言饒民者,以經云「歲取十千」,校一成之內,舉全數而言,鄭亦順經從整數而說,其實與諸家不殊也。

 

云「邦國亦異外內」者,上云畿內畿外,據天子總天下大判而言。

 

此既引《孟子》野與國中不同,是細而分之,邦國亦仿天子異外內也。

 

云「圭之言珪絜也」者,謂有珪絜之德也。

 

云「周謂之士田」者,即《載師》「士田」是也。

 

先鄭引《春秋》者,田一成,事在哀元年,彼夏後相為澆所滅,其子少康奔虞思為庖正,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據一成之地有九百夫,宮室塗巷,三分去一,餘六百夫。

 

上地家百畝,中地家二百畝,下地家三百畝,通率三家受六夫之地,則一成六百夫,定受地有三百家。

 

而云「有眾一旅,五百家」者,據上地多,家亦多也。

 

又曰「列國一同」者,事在襄二十五年。

 

彼鄭子產適晉獻捷,晉人責之「何故侵小」,子產對曰: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國多數圻矣。

 

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是也。

 

引之者,證經成與同之事也。

 

貢稅之法,古來皆什一,故《孟子》說三代,而云其實皆什一,是以《公羊傳》云:「古者什一而藉,多乎什一,大桀小桀」,注云:「奢泰多取於民,比於桀也。」

 

「寡乎什一,大貉小貉」,注云:「蠻貉無社稷、宗廟、百官、製度之費,稅薄。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而行,頌聲作矣。」

 

注云: 「聖人製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以養父母妻子。

 

五口為一家,公田十畝,即所謂什一而稅也。

 

廬舍二畝半。

 

凡為田頃十畝半,八家而九頃,共為一井,故曰井田。」

 

《孟子》又云:「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 『子之道,貉道也。

 

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

 

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章指言先王按典禮,萬世可遵,什一供貢,下富上尊。

 

若然,自古以來,貢與助皆不得過什一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43:37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專達於川,各載其名。

 

(達猶至也。

 

謂澮直至於川,複無所注入。

 

載其名者,識水所從出。)

 

疏注「達猶」至「從出」

 

○釋曰:上澮水所入,更無注入,故云「專至於川」。

 

云「識水所從出」者,據澮水出注入川處。

 

諸澮既多,當各記水所出之處,著其名,使人言有所稱謂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46:21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

 

(通其壅塞。○壅,於勇反。)

疏注「通其壅塞」

 

○釋曰:此言同間有澮,澮水入川,其川是自然而有,又非平地而出,必因山間有之。

 

又大川不可輒越,巡川必當有塗,地勢然也。

 

言「通其壅塞」者,川與塗皆是通其壅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47:21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溝逆地阞,謂之不行。

 

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

 

(溝謂造溝。

 

阞謂脈理。

 

屬讀為注。

 

孫,順也。

 

不行謂決溢也。

 

禹鑿龍門,播九河,為此逆阞與不理孫也。

 

○阞,音勒。

 

屬,讀為注,之樹反。

 

理孫,音遜,注同。)

 

疏注「溝謂」至「孫也」

 

○釋曰:經言「凡溝」,注云「謂造溝」,則此溝非謂廣深四尺其田間者。

 

下云「梢溝三十裏而廣倍」,當是人所造溝瀆引水者。

 

故此鄭引鑿龍門播九河為證,既不得逆地阞,不理遜,水不行,當依地阞理順行,水乃可為之川也。

 

禹鑿龍門播九河,事見《尚書•禹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0:36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梢溝三十裏而廣倍。

 

(謂不墾地之溝也。

 

鄭司農云:「梢讀為桑螵蛸之蛸。」

 

蛸謂水漱齧之溝。

 

故三十裏而廣倍。」

 

○梢,劉音蕭,注蛸,一音色交反。

 

螵,婢遙反。)

 

疏注「謂不」至「廣倍」

 

○釋曰:此溝雖是不墾地之溝,與上異,亦是非田間者也。

 

必使三十裏得廣倍者,亦謂地勢而為之,使水梢溝,故得三十裏而廣倍也。

 

先鄭云「梢讀為桑螵蛸之蛸,蛸謂水漱齧之溝」,上云「梢其藪」,亦讀從螵蛸之蛸,同是梢齧之義,故同讀從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1:11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行奠水,磬折以參伍。

 

(《坎》為弓輪,水行欲紆曲也。

 

鄭司農云:「奠讀為亭,謂行停水,溝形當如磬,直行三,折行五,以引水者疾焉。」

 

○奠,音亭。

 

折,之設反,後放此。)

 

疏注「坎為」至「疾焉」

 

○釋曰:言凡行停水者,水去遲,似停住止,由川直故也。

 

是以曲為,因其曲勢,則水去疾,是以為磬折以參伍也。

 

云「坎為弓輪」者,《說卦》文,謂《坎》所以行水,如弓輪,輪則水疾,故云「行水欲紆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1:43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欲為淵,則句於矩。

 

(大麴則流轉,流轉則其下成淵。)

 

疏注「大麴」至「成淵」

 

○釋曰:凡川溝,欲得使教淵之深,當句曲於矩,使水勢到向上句曲尺,則為回涹,自然深為淵,驗今皆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2:18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溝必因水勢,防必因地勢。

 

善溝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漱,猶齧也。

 

鄭司農云:「淫讀為廞,謂水淤泥土,留著助之為厚。」

 

玄謂淫讀為淫液之淫。

 

○漱,色救反,前注同。

 

廞,許金反。

 

淤,於據反。

 

著,直略反。

 

液,音亦。)

 

疏注「漱謂」至「之淫」

 

○釋曰:先鄭讀「淫」為「廞」者,《周禮》之內云廞者,先鄭皆為淫,淫為陳,故此讀淫為廞。

 

先鄭餘處淫、廞既為陳,於此不得為淤泥解之,故後鄭不從也。

 

是以後鄭以淫液之淫為義,謂以淤泥淫液使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2:59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為防,廣與崇方,其閷參分去一。

 

(崇,高也。

 

方猶等也。

 

閷者,薄其上。

 

○閷,色界反,劉又色例反,注下同。

 

去,起呂反。)

 

疏注「崇高」至「其上」

 

○釋曰:凡為堤防言廣與高等者,假令堤高丈二尺,下基亦廣丈二尺。

 

云「其閷參分去一」者,三四十二,上宜廣八尺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3:29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大防外閷。

 

(又薄其上,厚其下。)

 

疏注「又薄」至「其下」

 

○釋曰:此文承上參分去一而云外閷,故云「又薄其上,厚其下」。

 

雖不知尺數,但知三分去一之外更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4:04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溝防,必一日先深之以為式。

 

(程人功也。溝防,為溝為防也。)

 

疏注「程人」至「防也」

 

○釋曰:「程人功」者,將欲造溝防,先以人數一日之中所作尺數,是程人功法式,後則以此功程,賦其丈尺步數。

 

言「深」者,謂深淺尺數,故下云「已為式,然後可以傅眾力」。

 

傅,謂付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4:47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裏為式,然後可以傅眾力。

 

(「裏」讀為「已」,聲之誤也。○裏,音以。傅,音附。)

 

疏注「裏讀」至「誤也」

 

○釋曰:必破「裏」為「已」者,裏則於義無取,為已則於義合,故從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5:16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故書「汲」作「沒」,杜子春云:「當為汲。」

 

玄謂約,縮也。

 

汲,引也。

 

築防若牆者,以繩縮其版。

 

大引之,言版橈也。

 

版橈,築之則鼓,土不堅矣。

 

《詩》云:「其繩則直,縮版以載。」

 

又曰:「約之格格,椓之橐橐。」

 

○格,音各。

 

椓,丁角反。

 

橐,音托。)

 

疏注「故書」至「橐橐」

 

○釋曰:引《詩》云「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者,此《大雅•綿》之篇文也。

 

又曰「約之格格,椓之橐橐」者,謂《斯幹》美宣王之詩。

 

言築室百堵之時,有此約椓之事。

 

彼注云:「格格,猶曆曆也。

 

橐橐,用力也。」

 

引之者,證索約,約亦繩縮之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6:09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葺屋參分,瓦屋四分。

 

(各分其脩,以其一為峻。○葺,七入反,劉音集,又子入反。)

 

疏注「各分」至「為峻」

 

○釋曰:葺屋,謂草屋,草屋宜峻於瓦屋,云「各分其脩,以其一為峻」者,按上當脩二七言之,則此注脩亦謂東西為屋。

 

則三分南北之間尺數,取一以為峻。

 

假令南北丈二尺,草屋三分取四尺為峻,瓦屋四分取三尺為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6:39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逆猶卻也。

 

築此四者,六分其高,卻一分以為閷。

 

囷,圜倉。

 

穿地曰窌。

 

○囷,丘貧反。

 

窌,劉古孝反,依字當為窖,作窌假借也。)

 

疏注「逆猶」至「曰窌」

 

○釋曰:地上為之,方曰倉,圜曰囷,穿地曰窌。

 

卻牆六分者,六分其高,去一以為閷。

 

假令高丈二尺,下厚四尺,則於上去二尺為閷,上惟二尺。

 

其囷倉城,地上為之,須為此殺。

 

其窌入地亦為此閷者,雖入地,口宜寬,則牢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7:14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堂塗十有二分。

 

(謂階前,若今令甓裓也。

 

分其督旁之脩,以一分為峻也。

 

《爾雅》曰:「當塗謂之陳。」

 

○令,音零。

 

甓,薄曆反,《爾雅》云:「瓴甋謂之甓」,郭璞云:「今<鹿瓦>甎。」

 

祴,音階。)

 

疏注「謂階」至「今陳」

 

○釋曰:鄭云「若今令甓祴也」者,漢時名堂塗為令甓祴。

 

令辟則今之磚也。

 

祴則磚道者也。

 

云「分其督旁之脩」者,名中央為督。

 

督者,所以督率兩旁。

 

脩謂兩旁上下之尺數。

 

假令兩旁上下尺二寸,則取一寸於中央為峻。

 

峻者,取水兩向流去故也。

 

引《爾雅》者,《釋宮》文。

 

即《詩》云 「彼何人斯,胡逝我陳」,言涉堂塗。

 

引之,證陳與此堂塗為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7:53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竇其崇三尺。

 

(宮中水道。○竇,音豆。)

 

疏注「宮中水道」

 

○釋曰:言為竇通水,高不得過此。

 

按《禮記•儒行》云「蓽門圭竇」,則此竇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2 13:58:24 | 只看該作者

周禮註疏 卷四十二


牆厚三尺,崇三之。

 

(高厚以是為率,足以相勝。○勝,音升。)

 

疏注「高厚」至「相勝」

 

○釋曰:云「高厚以是為率」者,高恆兩倍於厚,不要厚三尺高九尺。

 

假令厚六尺,高丈八尺,皆依此法,故云以是為率,足以相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22:04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