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0:50 | 只看該作者

(三)心臟

 

心藏脈:脈舍神,心主血,開竊干舌,其榮在面色,與小腸相表裏。


在體為脈,在色為赤,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味為苦,在液為汗,在志為喜,喜傷心,心惡熱,憂愁思慮則傷心。


鹹走血,血病勿多食鹹。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臟如產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則神志錯亂,狂燥妄動,哭笑悲怒,語無倫次而行動反常。


經言:「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這說明臨床診療神經疾病,既要診候陰、陽脈象的虛實現象,又要觀察患者的情志表現以確診屬實屬虛。


對治療神經性的疾病用針灸治最宜。


心臟主血,其血液的迴圈能通達臟腑內外上下周身無所不至,放心臟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為在血液運動上所造成病因。


心火盛實證:多為心臟的血液運動過速而產生心火過甚,症現心煩不安,面赤脈數,小便赤澀,口渴不欲多飲,或產生吐衄及外滲出血等症。


宜瀉心火涼血。


寒證:若血分有寒則血液運行不暢,脈象弦緊而澀,或遲澀,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頭痛,婦女則行經不暢而痛經,飲食喜熱畏涼。


治宜溫經行氣血。


血瘀:心血運行瘀阻在內,常見面色晦暗,脈象沉澀,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紅有瘀斑,心胸憋悶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如血液迴圈瘀塞在體外,則發生癰疽瘡瘍,脈象滑數,或伴有發熱,畏寒等症狀。


經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即是言心臟血液瘀阻於外的癰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氣。


後者,宜清熱涼血解毒行瘀。


心血虛損:為血液量少則迴圈運行不足,心悸短氣,面色無華,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傷,脈象虛弱無力。


治宜培補氣血,經言;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1:14 | 只看該作者

(四)小腸腑

 

小腸為受盛之府,主轉化飲食糟粕並吸收營養,是食物分別清,濁的界限。


小腸實熱:則頭痛心煩,少腹脹痛,小便黃赤不利,或耳前面發熱口舌糜爛。


宜清熱利濕,小腸虛寒:小腹隱痛時痛時止,喜溫熱按則痛緩,或少腹痛時牽連腰背單丸而小便頻數。


宜理脾溫氣散寒。


經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1:42 | 只看該作者

(五)脾臟

 

脾藏營,營舍意,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其榮在唇,與胃相表裏,在體為肉,在色為黃,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味為甘,在液為涎,在志為思,思傷牌,脾惡濕,飲食大飽則傷脾。


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苦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與胃,主中央土,中土運化木、火、金、水四方。


胃土為水穀之海,脾土轉輸水穀以散精氣而營養全身為生長後天之本,故從古達今的良醫對治療五臟六腑之病,無不注重脾胃和聯繫脾胃用藥立方,主要由於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樞核心。


如《素問·太陰陽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臘的辰、戌、醜、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晝夜亦有辰、戌、醜、未之月亦屬中土時辰)所以脾與胃、是人體後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


脾胃不調:多為飲食不節所傷,引起中脘食積痞滿,曖氣呃逆甚則嘔吐,腹痛綿綿不思飲食,宜健脾消食和胃。


脾胃中氣下陷:為左肝右脾氣機下陷,兩脈口在正運之時而兩寸部動脈特別顯象虛而無力,腸鳴腹泄,氣往下墮,呼吸短氣懶言,飲食減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補益中氣。


脾胃濕熱:由濕熱蘊鬱中焦,院腹脹滿,身重體困,面目暗黃,大便糖,小便黃而不利,或發熱口渴。


宜清熱利濕。


脾腎兩虛:形體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虛滿時輕時重,大便稀薄,脈象沉小,或下肢浮腫。


宜溫腎健脾化水氣。


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又言: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2:13 | 只看該作者

(六)胃腑

 

胃是容納五穀之府,人以胃氣為本,胃消化五穀以養人,故胃是人體最根本的生命資源。


胃寒:脘腹疼痛綿綿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誕,舌苦白膩,喜熱飲食嗜好香燥。


治宜理中溫胃。


胃熱口渴喜涼飲,胃脘嘈雜,多食善饑,或反胃嘔吐,舌紅苔黃少津,治宜清胃瀉火。


胃虛:脘腹虛滿時脹時消,消化不良,飲食減量,大便泄,百質淡苔薄白。


治宜補脾健胃。


胃實:目臭舌乾,晚腹疼痛脹滿按之痛增,大便干數日一便。


脈象:兩脈口的尺部沉而有力:兩人迎的以動脈浮沉有力。


治宜消導。經言:「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2:44 | 只看該作者

(七)肺臟

 

肺藏氣,氣舍魄,肺主皮,開竅於鼻,其榮在毛,與大腸相表裏。


在體為皮毛,在色為白,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味為辛,在液為涕,在志為優,憂傷肺,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辛瀉之。


肺苦上氣,急食苦以瀉之。


肺臟主氣,為諸脈朝會之所,司行呼吸節奏開闔上、中、下三焦的氣機,以肅清內外通調周身而推陳致新,故肺臟喻為相傅制節的稱號。


肺臟若失去正常的氣機生理,即產生疾病,病症表現多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


經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肺寒:肺如受到風寒外束,周身可發生肌膚疼痛,鼻塞無汗,呼吸氣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脈當浮緊,治宜發汗解表。


肺熱:若邪氣入侵蘊肺多日化火,以致溫邪內熾,咳嗽氣喘,胸痛引背,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甚則咳唾膿血有腥臭氣味,脈當滑數。


治宜瀉肺清熱清痰。


肺氣虛證:肺氣虛弱則生理功能減退,呼吸氣短,咳嗽無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無力。


或因肺氣久虛導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乾咳短息,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午後低燒,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


前者、右脈口的寸部脈當不及。


治宜培土益氣化痰飲;後者,左脈口當浮數無力,右脈口沉數無力。


宜滋陰降火益脾肺。


經言:「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3:11 | 只看該作者

(八)大腸腑

 

大腸為傳導轉輸之府,由於飲食入胃,下轉小腸,又由小腸轉入大腸,再由大腸將食物渣滓章排除體外。


虛寒證:大腸受家則腹痛腸鳴。


大便清稀,好溫熱飲食,不能久立,喜曲腿側臥。


治宜溫中散寒理氣。


濕熱證:大腸感染濕熱穢濁之氣,起病陡然腹痛,裏急後重,大便頻數,暴注下迫,或泄痢膿血,脈當滑數。


治宜清熱理氣解毒。


經言:「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1:55 | 只看該作者

(九)腎臟

 

腎藏精,精舍志,腎主骨,開竅於耳,其榮在發,與膀胱相表裏。


在體為骨,在色為黑,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味為鹹,在液為唾,在志為恐,恐傷腎。


腎惡操。


強力舉重則傷腎。


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鹹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腎處下焦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內藏真水真火,左腎屬真水,右腎屬真火,若真火真水不虧,人體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損即導致疾病。


腎陽虛:形寒肢冷,精神無力,面色淡白,頭昏耳鳴,腰脊酸軟或痛,或陽萎早洩遺精尿頻,婦女則宮寒不孕,脈當沉小無力。


宜溫補腎陽填精。


腎陰虛:腎陰虧損虛陽上浮,舌乾口燥,頭昏耳鳴,潮熱盜汗,虛煩難眠,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脈當陰陽俱浮寸旺於尺。


治宜滋陰以降浮陽。


腎不納氣:勞傷久病腎氣攝納失調致使氣不歸元,咳逆短氣汗出,動則喘促尤甚,腰以下寒。


治宜攝納固腎。


腎虛土衰,腰酸腹痛虛滿按之痛減,食少四肢無力,常在早晨滑瀉大便,完穀不化大便稀溏。


右脈口當沉弱無力。


治宜溫腎補脾。


腎水淩心:心中悸動不寧,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鮮明有水氣,甚則四肢振振而動。


脈當左脈口脈浮而遲,右脈口脈沉而遲。


治宜甯心溫腎化水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2:25 | 只看該作者

(十)膀胱腑

 

膀胱為洲渚水府之官,化氣則能出矣。


由於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氣,病症表現多在於小便。


膀胱實證:膀臟內濕熱蘊結,導致小便淋漓不利,則尿急、尿頻、尿痛、尿白濁等淋病,甚則尿血,日久可釀成結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療法宜清熱除濕利小便。


膀胱虛證:形體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多而頻數,或遺尿尿精,脈當沉遲,宜溫攝補腎壯陽以溫蒸水氣。


經言:「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朋巨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2:59 | 只看該作者

(十一)三焦腑

 

人體六腑之中的「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膽、大腸、小腸、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質的腑器,唯獨手少陽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經脈路線,但在胸腹之內卻沒有「腑器」的形質。


亦類似無形的「十二經脈」結構一樣,在人體之內有它的實際功能但沒有實體,根據三焦腑的獨特生理而綜合歸納其認識如下:


1、《靈樞·本臟篇》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放手少陽三焦經,雖然在上焦與手心主相協調表裏陰陽的運動,但與下焦的腎臟和膀脫還有聯絡功用。


故經云:「少陽屬腎,(是指手少陽三焦經而言)腎上連肺」這充分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實隸屬於下焦的腎臟,並又牽連著上焦的肺臟,因「肺臟主皮毛」故以上經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以上證明,手少陽「三焦經」與「上焦」和「下焦」都有聯繫,但雖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內,所以稱之為「三焦經」。


2、按三焦腑病的症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大絡」,放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委陽」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聯繫。


3、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厥陰肝經的「上巔頂之脈」和督脈的「百會穴」都有聯繫。


如《靈樞·經別篇》云:「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據以上對三焦經特別的喻名為「指天」尊稱,就足以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在人體施行動用而與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


4、《素向·靈蘭秘典論篇》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因腎屬北方為「水臟」,與膀既經相表裏以施行化氣行水利水道,如果沒有心火下濟於腎,腎臟即缺乏化氣行水的蒸騰能量。


其三焦經與手心主相表裏,主相火,並且其「手少限屆腎」,所以手少陽三焦經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轉移入腎,以協助北方腎臟化氣,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陽三焦經,實是協助腎臟、膀脫之強有力的「化氣行水之腑。」


5、由於手少陽三焦經,在人的體內生理功能特別,故而給它以特別的「孤府」之稱號。


關於這「孤府」的稱號認為有兩義:


一是其他的五臟、五腑皆有臟、腑配偶,唯獨「三焦腑」無正當的配偶之腑,而重配偶干「手心主心包絡。


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與眾不同而稱它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稱孤道寡,故認為古聖人對「三焦腑」書以「孤府」的稱號,是形容「手少陽三焦經」有統率人體周身上、中、下三焦之運輸水道的特別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賴陰、陽、水、火轉輸以維持生命。


按三焦經的病證表現。


《靈樞·經脈篇》云:「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詹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如用針法治療三焦經的疾病,當根據脈、症的虛實給予合理的調治。


若用藥物治療三焦經的疾病,如果調平了「脈口、人迎」的寸、關、尺脈象,即是調治了「三焦經」疾病,因為手少陽三焦經、與上、中、下各陰陽系統都有聯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3:32 | 只看該作者

十五、五臟六腑混元統一論

 

筆者在前面對五臟六腑分別作了簡略的辨證,根據「十二經脈」是混元統一的陰陽正負機能運動的道理,並結合人體的生理結構,特概述對五臟六腑的混元統一理論認識。


「現代醫學解剖證明,隸屬南方的「心臟」有左右心房和心室,並形成四個運行血液的器官。


筆者認為,北方的腎臟,有左右腎臟兩枚和左右正副睾丸兩枚(婦女有左右卵巢)亦是形成四個以精化氣的運行器官,就形成南、北兩極遙相對應的人體兩極磁場,故人體之內有生物電和磁力。


心為南極的樞機、其作用在於運行血液以迴圈周身;


腎為北極的樞機,其作用在於以精化氣而運行周身。


心與腎是南、北方位的直經,腎主冬,心主夏,是子、午方位相對立的。


但是,心、腎二臟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相互為用的。


經言:「苦味人心;鹹味入腎」,其入心之苦味能走骨;


人腎之鹹味能走血,故可證明它們是心腎水火相交的。


肝臟屆東方木,肺臟屬西方金,雖然肝與肺表現有青、白的顏色不相同,但肝臟與肺臟的外型是同形狀的。


肝主藏血,肺主藏氣,各司運行陽氣東升西降以及陰氣西升東降的氣血周流迴圈。


肝與肺,是東、西方位的橫緯。


肝主春,肺主秋,是卯、酉方位相對立的。


但是,肝、肺二臟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相互為用的。


經言:酸味入肝:辛味入肺」。


其人肝之酸味能斂肺,又能補肺;


人肺之辛味能疏肝。


又能補肝,故能證明它們是肝肺金木合併的。


(水、火、金、木、達到正常的生理就相合;反常的變態即相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3:52 | 只看該作者

諸如以上所論述的東、西、南、北遙遙相隔而能取得四方共濟,全依賴於中宮之脾、胃的轉輸才能取得四方共濟,例如我們玄門陰陽人卦的核心是以中土五數為「太極」,故道祖太上老君著《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即言中土的五數「太極」,有協調木、火、金、水的養身功效。


這雖然是恬虛無修身養性的教導,但為醫者,也應當瞭解這混元一體的捷徑道理而診療疾病,定能取到良效。


南方乃手少陰心火藏神;


北方乃足少陰腎水藏精;


東方乃足厥陽肝木藏血;


西方乃手太陰肺金藏氣,這精、神、水、火、氣、血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


心與肺、相互關係在上焦起著運行作用。


肝與腎,相互聯繫在下焦起著運動作用。


下焦的肝、腎之腑膽與膀胱都是袋囊形狀,其功能上濟,膽、上輸膽汁,膀脫、化氣上蒸。


上焦的心、肺之腑大腸和小腸,都是上下通暢,其功能下達,小腸,在向下運行中而吸收營養,大腸,下達排便。


中焦的脾胃,升清於上,全賴脾陰;


降濁於下、皆靠胃陽。


三焦、化水道行氣以運輸左右上、中、下三焦的周身水氣。


五臟六腑共合起來配合人體左、右手足的三陰三陽正負機能運動,即成為一個混元一體。


這說明人體之內的陰、陽結構的統一性,所以我們祖國醫學在診、療方面不能像西方醫學將人體分成幾大系統,而是強調用混元統一的整體觀點診療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4:42 | 只看該作者

十六、六淫致病

 

大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隨著春、夏、秋、冬更變運行。


宇宙的正常六氣,對大地植物的生長變化及人類和動物的成長變化,都起到促進作用。


故人與自然界的氣候是息息相關的。


經云:「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由於人體內十二經脈的機能與天地同理,是相適應的。


大地的人類,在天之下地之上的氣交之中,故天、地的升降之氣就滋養著人體,只要人體之內素質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六淫」氣候,也不易侵入人體。


經云:「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干。」


如果不善於鍛煉保養,而操持過度嗜欲無限,致使身體虧損而體內失去了抗病能力,故很正常的六氣,也會常常入侵而感染疾病。


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對自身的修養和鍛煉都是非常需要的。


《傷寒論》與《溫病條辨》是中醫界診療寒、溫二邪理論指導的規矩繩墨,在診療實踐中的效果,已受到醫學界公認。


傷寒病邪先傷足太陽膀既經,為三陽之表,循行人體的後背,屬巨陽,主外表,主化氣藏精液之腑,為三陽之父。


經言:「三陽為父。」


手太陰肺,屆百脈朝會之處,主外表皮毛,主司呼吸行氣之臟,為三陰之母。


經言:「三陰為母」。


據膀胱經和肺經為三陰三陽的父母,父陽、是三陽的外表;


母陰、是三明的外表。


外邪襲人必犯表,寒邪傷陽,溫邪傷陰。


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放風寒之邪入侵為父陽的陽氣虛而致病,風寒之邪,先傷足太陽經而次第傳六經;


風溫之邪入侵為母陰的陰氣虛而致病,故風溫之邪,先傷手太陰肺經而決第由衛及營傳上、中、下三焦。


此為寒、溫二邪致病的辨證規律。


關於暑、濕、燥、火傷人致病,雖然各有各自的病證現象不同,其表裏的症狀表現都不出三焦、六經的範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5:10 | 只看該作者

(一)風

 

風,在春季風木當令,氣溫上升,人若感染風邪,屬溫病為多,前賢言:「夏至日前為病溫,夏至日後為病暑。」


(溫病條辯)云:「太陽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風溫熱邪,易損傷人體的陰液,治療風溫病初期宜用辛涼法解表,若病邪減退改用辛涼輕劑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繼後治療。


如果溫邪進入營分宜用清營等法,從血分理邪外出。


但風溫之邪深入營分利用現代醫術「靜脈輸液法」療效亦佳。


由於液體之內配合以甘、鹹、寒涼之品,恰好由血脈中熄滅溫邪。


如溫邪傳入中焦化成溫燥,宜用清熱,增液等育明法緩解;


若溫熱邪燥甚而使結者,當用消導法除邪。


若已患病多日陰分已傷而溫邪深入下焦者,宜採用滋養下焦的陰液為治;


如下焦出現滑泄虛脫者,兼用收攝法以固之。


經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植者,春不病溫。」


說明患溫病之人陰精必定先已損傷,所以《溫病條辨》中的一切治療藥方(除患濕性病證採用「溫燥法」治療外)多以有陰養液法為治療宗旨。


關於治療溫病的診療法則,當參考《溫病條辨》,恕不贅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5:41 | 只看該作者

(二)寒

 

寒、嚴冬季節冰、雪、寒霜,寒風凜冽,悚骨清冷。


如風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陽經,症狀頭痛項強,腰脊皆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痛,無汗脈浮緊,為傷寒;


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象浮緩,為傷風。


經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大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係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仲景醫聖。


根據《素問》中的六經傳變規律,通過潛心的研究歸納,開創了對陰陽六經診、療的辨證論治,擬定出對六經的正治方藥,和經過誤治的解救方藥。


張仲景醫聖的《傷寒論》藥方,與《金匱要略》藥方,皆受到歷來醫家一致公認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稱用藥物治病的「萬世師表」。


關於對傷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陽經的治療:傷寒、身痛脈浮緊無汗者,宜用發汗驅邪。


傷風、頭痛發熱汗自出脈浮緩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


如病邪傳入半表半裏之少陽膽經而寒熱往來者,用和解法以調和表裏。


若病邪傳入陽明胃經化為燥熱傷津而汗出口渴脈洪大者,用辛涼生津以清熱。


如邪氣入裏腑結不通其兩寸口脈沉實者,用消導等法除邪。


如病邪深入足三陰經化為諸寒症者,用溫熱下焦的「四逆湯」輩治療。


由於風寒之邪,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故《傷寒論》中一切主治的藥方(除特殊因寒化為燥熱之症而採用寒涼甘潤的治療外)大多以溫陽與存津液為治療的宗旨。


根據筆者臨床以來,見患「傷寒傳六經」之病逐漸減少,可能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關,不知北方嚴寒地區如何?


僅有極少數人在冬寒季節裏感染傷寒傳經,但病症表現,僅見到足三陽經的「表證」為多,或是傳入足三陽經的「腑裏」而止。


由此,認為風寒之邪不易傳過足三陽經的界限而進入足三陰經,效實際傳入足三明經的病症極少。


筆者常見到親體本自「陰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涼的氣候,或是由寒涼的飲食所導致而直中陰經。」


(卻未經過三陽經的表證而「直中」陰經)其常見症狀:發病突然,腹痛腹泄,甚則下利清穀,腹痛如絞,四肢厥逆,面色慘白,或面客滯青色全身寒悚。


症輕者脈沉、小、遲澀;


症重者脈微將絕。


治宜回陽救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5:58 | 只看該作者

貧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藥救急時即採用西藥:用「鹽酸腎上腺本」lmg與「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號針頭,選取三個穴位注射,每個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藥量。


先取左、右「陰陵泉」針八五分深注射;


後取「氣海穴」針入三分注射。


採用此法,救人甚多。


回陽救急,收效迅速。


經用藥物穴位上注射治療後,一般十分鐘左右即獲捷效。


最適合治療突然脫陽「直中陰經」的陰寒之急證,因患者的體內氣血未損,一得藥物揮發回陽,病即全愈。


若是患病多日由傷寒六經的傳變而傳入足三明致厥致泄者,其身體的元陽已經受損還當選用「四逆」回陽等方處治,或兼用溫灸法亦可。


「傷寒六經」的辨證和處方,不僅只為了治傷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經」的理法,方藥,還可借鑒啟發另化裁出治療其他疾病的立方立法。


例如《溫病條辯》的診,療法則,就是借鑒《傷寒論》道理,再以「寒、溫」兩性相對立的觀點而化裁出來的治病方法。


關於「傷寒傳六經」的詳細診療內容,當參考《傷寒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6:17 | 只看該作者

(三)暑

 

暑:盛夏季節天氣炎熱,暑氣酷熱薰蒸。


人如在烈日之下勞動,或在高溫場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導致「中暑」。


常見症狀:全身壯熱,頭痛心煩,口渴喜涼飲,身體蒸蒸發熱汗出,甚則昏倒失知不省人事。


治宜辛涼甘潤。


亦有因元氣素虛,又感染暑熱濕氣而發病,症狀:惡寒發熱,短氣自汗出,頭痛四肢酸軟無力。


脈當正運不及,宜益氣理濕清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6:44 | 只看該作者

(四)濕

 

濕:長夏季主濕,濕為陰邪,濕性黏膩重濁。


濕邪侵表症狀。


全身發熱困重,四肢關節疼痛酸軟,鼻息塞滯不利,語聲重濁不清。


宜用溫澡法散表理濕。


脾土喜燥惡濕,內濕素盛之人脾受濕侵而導致濕由內生,或由思慮過多傷脾而引起脾失健運濕由內生。


內濕症狀:四肢疲乏,飲食減退消化不良,脘腹氣機虛滿不舒時輕時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則水腫。


右脈口當沉澀,濕邪在裏治宜健脾利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7:19 | 只看該作者

(五)燥

 

燥,秋金主令季節,空氣比較乾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氣更甚。


其防虛的體質,易感染燥氣生病。


症狀表現:頭痛身熱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乾咳。


甚則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乾齒槁無津。


宜用滋陰潤燥少佐辛涼處治,若無表證兼用酸甘化陰法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7:43 | 只看該作者

(六)火

 

火:盛夏季節的炎氣屬火,夏季為陽氣旺盛至極,陽氣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導致各類炎症。


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凡表現向上衝逆之病,熱極昏瞀瘛之病,神志浮躁狂亂之病,皆屬於「火」之為病。


由於火之為病甚多,涉及各類病疾,應區別幾類「火」的性質,屬陰虛火浮者,宜滋陰納陽以熄火;


屬實火亢盛者,宜用苦寒直折以滅火,屬表,裏之鬱火者,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屬微火者,用清涼運化以降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8:13 | 只看該作者

十七、診療病實踐中的心得體會

 

上章簡略地論述了對五臟六腑與風、寒、暑、濕、燥、火的辯證,是為了對初學醫者作點引進辯證論治的觀點。


關於詳細的辯證論治,當參閱現代醫籍。


由於當今盛世百家爭鳴、名人輩出,故現代的醫籍已彙集了古、今明賢的智慧,對各類疾病辯證分類十分詳細,真是應有盡有,無所不備。


筆者根據自己的診、療經驗認為,對各種疾病不應該僅憑寸口脈象就擬定出治療方案。


譬如貧道在未明「十二經脈」機理之前治病,全依靠醫書上的古、今名方治病,在療效上、有的患者有效而有的患者卻無效,有效率僅百分之六十。


這就說明其「藥方」要與患者的病機相合才能有效;


若「藥方」與患者的病機不合便不能見效。


如張仲景醫聖的「藥方」人人都讚揚,若按方投之不合病機亦不會有效;


如果與病機相反,甚至還有不良反應。


故方藥所發揮的能量,必須恰好與患者的病因相投即是對症的「真正藥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03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