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89|回復: 17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11 00:2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4-29 23:54 編輯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書名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作者武當山道醫:祝華英


分類醫論


品質0%


典籍總表,祝華英,醫論,0%


作者簡介


祝華英,武當山道教協會道醫,道號達智子。


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北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


祝道長幼時多病,成人後發奮自學中醫。


他在學習和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過程中,被十二經脈、經筋、經絡、奇經八脈等錯綜復雜的經脈路線和分支路線引入了茫茫之境。


為了探索和求徵「十二經脈」的玄機奧秘,祝道長於六十年代開始修身煉性,參悟人生長壽之法,逐步將祖國醫學與仙學相貫通,終於在「胎息」境界中證悟出「十二經脈」玄妙的運動規律,揭示了數千年來所失傳的「十二經脈」真諦;


並將古聖人所隱秘的部分詳盡剖析闡明,以成全璧。


祝華英道長今年六十八歲。


他因家庭出身原因唯讀過小學。


後因族人多為疾病所苦發心自學中醫,四十多年來行醫從來分文不取。


祝道長在武當山出家已二十多年,他修煉數十年經脈早已打通,按照他的十二經脈理論診治效果極好,除了本地山民,很多人從外地、外省甚至國外來找他看病。


我常說您要是想發財早就有上千萬了。


這是祝道長的新書。


祝道長前些年出版他的《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密》是買書號出的。


花了上萬。


印了五千冊書,不知道怎麼銷售,大半從北京拖到了武當山自己賣。


有外地朋友郵購祝道長還要跑到山下郵寄,郵寄費也經常沒有規矩,他寄一本虧一本。


老人家長期居住在深山,社會關係不多,他出書實在困難。


這本新寫的小冊子是自費印刷的,有的是朋友出資助印的。


祝道長花了一兩萬還被人坑了。


十二經脈是中醫經絡學說最豐富、最關鍵的基礎,也是《黃帝內經?靈樞》的核心所在。


由於對其認識須以修真體悟為基礎,而經脈之無形部分運行的實相歷來被道家視為天機秘而不宣,因而古今醫書之論述或悖謬失當,或語焉不詳,鮮有準確、完善的闡釋。


武當山祝華英道長,少年時即發憤學醫並修持全真內丹功法,在練功中達到胎息境界而發現並體證了人體十二經脈玄妙的運行規律。


祝道長發現,人體十二經脈的運行是陰陽雙向、左右對立的,而《素問》《靈樞》中只簡述了其中一個側面的「正運機理」,對另一側面的「負運機理」則隱而不言,致使後世之學者多不明究竟,從而形成死板教條式的「經絡學說」。


祝道長將其發現並應用於臨床實踐,療效大大提高,不少著名大醫院束手無策的病例,在祝道長手裏往往能妙手回春。


祝道長為人從容淡泊,任俠好義,懸壺濟世三十餘年分文未取,在道教界及港臺人士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近年他深居簡出,潛心著述,撰成《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之宏篇,將十二經脈之玄機和盤托出。


論者謂此書揭示了經絡學說四分之三未嘗示人的奧妙,以其價值或可列入《道藏》傳諸後人。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BB%83%E5%B8%9D%E5%85%A7%E7%B6%93%E5%8D%81%E4%BA%8C%E7%B6%93%E8%84%88%E7%A7%98%E8%88%87%E6%87%89%E7%94%A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3:57 | 只看該作者

內容提要

 

《黃帝內經·靈樞》的精髓是「十二經脈」,經絡學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經脈」,故「十二經脈」既是中醫學說的基礎知識,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最高深的核心理論,但是,各類版本為避免以偏概全,歷代少有完整論述。


又由於這一理論的創立和認識都存在著「體悟」的特殊性,故幾千年以來,「十二經脈」幾為「秘密」,鮮有依書而得者。


貧道有緣,在練功達到「胎息」境界時,竟發現並體證了「十二經脈」玄妙的運動規律。


以後,漸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奧竅,並運用「十二經脈」的機理確診並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


本書對「十二經脈」的理論給予了詳盡述論,在脈診方面多從《靈樞經》中的診脈法而形容脈象;


並結合本人的脈診心得,特別注重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並注重陰、陽動脈的寸部與尺部之強弱,以確診陰陽經脈之正、負運動的太過和不及。


所以不可與其他脈學中的脈象相並論。


本書中有關「十二經脈」理論的醫學名詞、如「機理」、「脈波」、「經氣」、「機能」、「左右陰陽正負運動」、「出入升降」等,都是筆者根據人體之內無形無象而又實際存在的人體活動能量而特定的。


本書將貧道數十年對「十二經脈」研究的所得公諸於世,並將其脈診、針炙、按摩、遣方用藥等治療經驗和臨床總結貢獻出來,僅供中醫中藥界人士和人體科學界人士與養生及自然療法愛好者閱讀和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4:18 | 只看該作者

序一

 

竊聞,上古醫道通仙道,調運和化,上下合德,乃修真之士而為之。


醫雖小道,其理玄深,故為天下蒼生之靈,性命所關。


祝華英道長幼時多病,成人後多讀醫書,並得高人指點,在鄉里多為人治病,且療效甚佳。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但終不能越出古今醫理之條。


後於武當山出家,參悟人生長壽之法,又得多位高道指點,逐步把醫學與仙學相貫通,尤對《黃帝內經》這部經典著作中的有關「十二經脈」學說的理論有獨到研究。


在使用針灸和按摩及藥物治療疾病的臨床過程中,覺得古人對有關「十二經脈」的道理,文學上尚未有全面論述。


祝道長通過三十餘年時刻苦鑽研,並結台自身的修煉而體驗探討,經過多年反復臨床試驗而取得了實際經驗。


祝道長為昌明醫學,以道德之心,將古聖人所隱秘的部分而詳細剖析闡明以成全壁。


現整理成書,為《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的研究成果,能廣大壽民於萬世,此書出版後,可供中醫界的同仁志士驗證,推動經絡學的研究。


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


湖北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


武當山道教中醫藥研究會會長


王光德


1997年元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4:52 | 只看該作者

評序

 

道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唯一宗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養生教。


它是中國人的神仙信仰和長生思想系統化,把生命的永久保持即長生不死作為基本教義和最高追求的宗教。


「道人,有道術之人也」。


唐、顏師古注《漢書·京房傳》道士,「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太霄琅書經》。


後世謂道人即指有奇方異術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


湖北省武當山道教協會道醫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異術之人。


在其所作《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修身煉性方語真諦裏言道,他於煉午功的咽津服氣之時出現了先天呼吸(胎息),經多年修煉終於悟出了十二經脈運行的真相玄機。


以及煉精化氣運行大小周天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煉功效應。


這裏涉及一個人們對氣功與經絡的關係,傳統氣功家認為:經絡學的發現發展,可能與氣功修煉實踐有關。


因為通過煉功充實加強了元氣、作為元氣的一部分經氣在經絡內循行,因顯得活潑有力而被練功家感知;


有些功法更是通過凝神入氣穴,結合返觀、內視身內機體情況、氣功中稱內景者、更易被體察到。


因此,可以說氣功家於針灸按摩中發現和完善了經絡學說。


持此觀點者如明·李時珍,他在《奇經八脈考》中強調:「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


近人余純在《針灸指南》中也主張:學習針炙者、必先自願練習……靜坐動法,則人身內經脈之流行及氣化之開闔,始有確實根據,然後循經取穴、心目洞明。」


祝道醫所論修身煉性開悟十二經脈運行之談當屬無誤。也可謂心目洞明。


再者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血氣津液在經脈中循行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地暢通著。


但李時珍引署張紫陽的《八脈考》中的話說:「凡有此八脈(奇經八脈)俱展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練功家)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


「這是指當人出生後即屬後天,後天的奇經八脈是關閉的(包括祝氏所說胎息關閉),只有通過練功家在內氣旺盛的情況下,才使它們重新通行。


並認為:人能通此二脈(任、督)則百脈皆通,自然周身流轉:「無有停壅之疾,而長生久視之道斷在此矣。」


視道醫的周天功法,或叫由丹術大概也是指此而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5:08 | 只看該作者

一般以內氣在任督脈上周流迴圈者叫小周天,再擴大到其他十二經脈上為大周天。


祝道醫通過經年修身煉性靜化身心的周天功法修煉,親身體悟出十二經脈運行的真諦。


一、強調十二經脈是陰陽雙方左右對立的機能運動、或叫十二經脈的運動呈現左右對立的「雙向正負運行規道」,就像玄門太極陰陽往返旋轉一樣的運動。


任督二脈是徑聯合並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機能,督脈與足三陽經運行相反,任脈與足三陰經運行相反,證明二脈與十二正經的運動全是排斥性和牽引性反作用,及十二經脈根結溜注的見解。


二、強調並宣導人迎、脈口雙診並用及其體診法操作,以期充實脈診的準確可靠性。


三、強調十二經脈陰陽雙向正負運行的觀察辨證指導的方藥、針炙、按摩療法及臨證驗案,並由此認為是人體之內生命活力的真能量之道,等等,經驗老邁見仁見智。


而今經絡學說研究,乃至於針灸,氣功諸學科的研究工作,實際是自古至今,都受到不同國籍,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學者志士所潛心研究,畢其精力於一役者也不乏其入。


比如現代對氣功原理學的研究中就有氣功的生理效應,氣功的呼吸生理、心血管生理、神經生理;


氣功的心理效應,得氣感是一種心理與生理的綜合效應,意守是一種人體的自我回饋過程;


自發功是一種心理順從和心理放大效應,組場練功和帶功報告的研究,外氣治療的心理暗示。


以及氣功的生化,免疫效應;還有氣功的生物物理和物理效應。


包括人體紅外線輻射、人體聲波、人體磁場、人體光學、練功過程的輻射場效應等等。


探玄鉤沉、實非易事。


祝道醫能以道家之穎悟,修身煉性靜化身心。


內具周天之功法,外兼傳統醫學之理論。


近觀、內視經脈之軌跡,養生長命濟世活人之灼見,誠乃一家之真言,以期付梓。


謹步唐·呂純陽詩云:


「精養靈根氣養神,理法方藥趣義真;神仙誠然說分明。啟濟千千萬萬人。」


楊澄宇


1997年9月9日午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5:34 | 只看該作者

前言

 

貧道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北閘鄉農世家庭。


因家中親人有病而發憤自學中醫。


六十年代初期,在學習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過程中,被十二經脈、經別、經筋、經脈、奇經八脈等等錯綜復雜的經脈路線和分支路線導入了茫茫之境。


據經文證明,黃帝與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才發明了經絡學說,而經絡學說中最奧妙的玄機乃「十二經脈」。


貧道認為,只有通過自身修養開悟,才能明白「十二經脈」的真相。


故此,邊學習邊投身修道。


修行不久,由於機緣巧合,任督二脈溝通,大小周開運行後進而達到「胎息」的境界時,始才明白,人體「十二經脈」是陰陽雙向、左右對立的機能運動。


自此以後,再研究「經絡學說」便不費力,且以前在學習中的難解問題,均迎刃而解。


為了更精確地瞭解「十二經脈」的玄機,後投身道教聖地武當山出家修道。


在歷經三十餘年潛心鑽研的同時,交所得「十二經脈」理論,結合在診療臨床上探討,反復應用於臨床驗證,其療效非凡。


經絡學說是我們古代先聖對人體高深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療學的理論核心,是指導中醫臨床診療的基礎知識,是祖國醫學的精華。


雖然後世許多醫家利用十二經脈理論,在臨床應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貧道認為如不明「十二經脈」的原理,就不能發揮「十二經脈」可能及的高效調治作用,並難免失誤。


由於《黃帝內經》古文深奧,兼之古聖和醫家的保守思想。


因而導致「十二」經脈的真理失傳,故「十二經脈」在人體內的運行玄機至今尚未解開。


《靈樞經》曾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這說明「十二經脈」的運行,是一個很有規律的簡捷道理。


今為了要辯證「十二經脈」的簡捷道理,貧道將「十二經脈」的學習、探討、診療、實驗等經過敍述出來,並將研究發現玄機奧秘合盤托出。


關於無形的「十二經脈」之陰陽道理真相,被道家視為不可洩露的天機。


故著《素問》《靈樞》的古聖人沒有將「十二經脈」的道理詳盡說出,只簡略地闡述了人體一個側面的「正運機理」。


而隱藏了另一個側面的「負運機理」,卻導致後世許多學者不明這個左右圓通的「十二經脈」的完整機理,而成為死板教條的「經絡學說」。


為了促進祖國中醫學發揚光大,使這將來能配合現代高科技來進行臨床診療,以解除病人的疾苦,貧道不惜冒我道家之忌諱,而將所發現和研究「十二經脈」的成果毫無保留的貢獻給人類的健康事業。


由於「十二經脈」的迴圈運動無形無象,其敍述的道理,是貧道在三十餘年所獲得的「神識體驗」,理雖簡括、義極高深,望讀者也需要細心體察、默識神會。


今筆者有限的知識水準,恐難形容這個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的「十二經脈真相」。


然貧道所表達的是「神識微細實體」之描述。


只能近似於十二經脈的「真相」,確有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之憾。


但願讀者能依據貧道後面所述「十二經脈」之正負運動的機理和振動頻率為公式綱領,來掌握「十二經脈」的能量盛衰,以期展拓其臨床診療的實用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6:01 | 只看該作者

一、春秋時代的「十二經脈」運行之謎至今未解

 

祖國醫學中的「十二經脈」理論,出自於《素問》《靈樞》。


由於人體五臟六腑的「十二經脈」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一道在於右側,而《靈樞經》對「十二經脈」的論述僅只一個側面而已。


貧道認為:若研究人體「十二經脈」的運行機理,必須將《靈樞經》中有關「十二經脈」的一切論述,綜合起來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經脈」的真諦。


如果僅憑《靈摳經》中某一章節對「十二經脈」之片面的論述來分析,即形成種種不可理解的矛盾。


例如經云:「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數千年以來中醫界人士都遵循這一教條主義傳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經脈」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規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6:24 | 只看該作者

(一)井滎俞經合的出入矛盾

 

《靈樞·本輸篇》曰:「手太陰肺經,出於少商為井木,溜於魚際為滎,注於太淵為俞,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經日:「手之三陰從腳走手」……如手太陰肺經全是從胸走到手,故從「少商穴」出,是合乎運行道理的,但人於「尺澤穴」、即形成「經氣倒流」的矛盾現象。


何以手太陰肺經在走過了之道中所「入」呢?此為手三陰經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現象。


《本輸篇》曰:「手陽明大腸經,出於商陽為井金,溜於二間為滎,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手曲地為合。」


經云:「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若手陽明大腸經一直是從手走到頭,故人走於「曲池合穴」是合乎運行道理的,但出於「商陽穴」就矛盾了,其「商陽穴」位於手指端,為何從手陽明經的「起點」而出?


又為何所出之「商陽穴」,反處於所入的「曲池穴」之後呢?


此為手三陽經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現象。


關於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出井、人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論,其足三陽經的「入」呈矛盾現象;


足三陰經的「出」呈矛盾現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6:44 | 只看該作者

(二)根結矛盾

 

《靈樞·根結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大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子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墩,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經日:「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明從足走腹」。


若聯繫以上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走向來推理陰、陽、根、結的居點。


其足三陰經的根、結居點是合乎循行規律的,因為足之三明從足走腹,故應根在足、而結在胸上。


若是將足三陽經的根,結居點來結合足三陰經的根、結居點相對照定理,其足三陽的「根」當在頭;「結」當在足。


為何足三陽的「根」反在足、「結」反在頭呢?


此乃根結矛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7:08 | 只看該作者

(三)根、溜、注、入矛盾

 

《靈樞·根結篇》云:「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陽谷,注於下陵,入於人迎。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小海,入於天窗。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聰。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


據以上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結合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定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主陽經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線是合理的,它是隨著手之三陽從手走頭的路線而根、溜、注、入的。


但是,足三陽經的根、溜、注、入路線就不符合道理了——不但不能從頭走足來根、溜、注、入,為何反而「從足走頭」而根、溜、注、入呢?


此乃根、溜、注、入矛盾。


諸如以上有關「十二經脈」的出、入、根、結及根、溜、注、入等經脈迴圈迂迴的逆行矛盾,從古至今著書者眾理紛紜,皆附和圍繞著「經典的理義」注釋而已,未有剖析說明「十二經脈」之內在所形成的「各種矛盾」而難圓其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7:28 | 只看該作者

二.修身練性方悟真諦

 

筆者初學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猶如亂絲難以理順。


觀歷代醫家對「經絡學說」的見解各持己見,未能獲得「十二經脈」運行的奧秘,面對以上所提出的種種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於《黃帝內經》中之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與道家夫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素問》、《靈樞》的黃帝、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關經絡迴圈運行的道理,是古聖人在養生煉道中由自身顯示出來的玄機奧秘。


所以,雖然著出《素問》、《靈樞》於世,卻是藏頭去尾深隱保密,如未經真師口傳心授,實難解釋其「真諦」。


為了解開數千年沒有解開的「十二經脈」運行的矛盾之謎,筆者於六十年代期間開始修身煉性靜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時靜坐。


修煉不久由於機緣巧合而達到「胎息」的境界,終於悟出親身體驗到「十二經脈」運行的「其諦」。


和玄門太極陰陽往返旋轉的運動一樣,「十二經脈」也是呈現左、右、陰、陽對立的「雙向進退運動」。


根據其陰陽對立的雙向運動,使以前研究「十二經脈」的三個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關於「十二經脈」在臟、腑、表、裏相配合的陰陽對立運動是「小迴圈運動」,筆者能清楚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在後面解釋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詳述。


而每一個側面有三道「大循環運動」,但因隱隱約約、恍惚杳冥,且比「小迴圈運動」更深奧、更玄妙,所以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表達,故只提示一下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7:51 | 只看該作者

附手足三陰三陽的動態現象

 

貧道有一次在煉午功的「咽津服氣」之時,明顯感覺吞下一個清涼的圓團降入「下丹田」,隨即停止了後天的鼻息,同時在「下丹田」出現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覺得身心非常涼爽明靜。


而周身的氣、血似停若滯,僅清晰的感覺到臍部(下丹田)處,有約3cm的透明圓球在微微的、緩慢地正、反、往、來的周旋著。


約十分鐘後,即明確感覺到四肢的內、外側各有三條經脈路線一致的運動著。


原來手足之內側的三陰經與手足之外側的三陽經以同速反向運動著,即內側手三陰經向指端運行時,外側手三陽經則向肩部方向運行。


同時,外側足三陽經向足趾方向運行時,則內側足三陰經向腹部方向運行。


但是,身體另一側的手,足之三陰經與三陽經的運行,分別與之相反:即左側的手三陰經向指端運行時,則右側的手三陰經向腋窩方向運行,其餘的三明三陽逆行經脈類推。


由於這種左、右側相對立往返無休止的三陰三陽同速運動,使我親身體驗到「十二經脈」的運行是呈現雙向正、負運行規律的。


可是,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的雙向迴旋運動不過肘,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的雙向迴旋運動不過膝。


這種陰、陽、正、負運動便是我悟開十二經脈的關鍵所在。


我處於這種「服息」的狀態歷時較長,故清晰地覺察到:


l、左手之手三陰經的機能正運行出至手指的同時,而左手之手三陽經即正運行至頭;


左足之足三陽經即正運行至足,左足之足三陰經即正運行至腹。


同時,其右側之,足三陰經即反運行至足,右側之足三陽經即反運行至頭,右側之手三陽經即反運行至手,右側之手三陰經即反運行至胸中。


再接著,右側正運,而左側反運。


左側正運,而右側就反運。


正常人每行一個呼吸之時,其左側約正運行二次負運行二次,右側亦正運行一次負運行二次。


所以十二經脈的內在機能始終都是正、負無休止的升、降、進、退運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8:16 | 只看該作者

胎息發現左右手足十二經脈正反運行方向表

 

1左側正運右側反運表


2右側正運左側反運表


左側手三陰從胸→手右側手三陰從胸→手


左側手三陽從手→頭右側手三陽從手→頭


左側足三陽從頭→足右側足三陽從頭→足


左側足三陰從足→腹右側足三陰從足→腹


右側足三陰從腹→足左側足三陰從腹→足


右側足三陽從足→頭左側足三陽從足→頭


右側手三陽從頭→手左側手三陽從頭→手


右側手三陰從手→胸中左側手三陰從手→胸中


2.人體中線的督、任二脈是「兩條」經脈相合併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運動機能。


3、足三陽經和足三明、經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別絡穴處」的陰陽機能交合,是人體表、裏、陰、陽經脈交換最奧秘的聯繫之所。


這一現象、在後章解釋根、溜、注、入矛盾的運動中詳述。


4、頭部的兩側,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進退運動機能,只是運動路線復雜、故感覺不太分明,僅感覺其復雜的經脈升降運動機能,由頭部至項部而止。


5、胸腔和腹腔內的臟、腑也有類似的陰陽進退機能運動,但因其臟腑的位置分散而難以分辨清楚。


如果依據手、足四肢的三陰經和三陽經之明顯對立的運動規律,故對頭部和臟陰腑陽的經脈運行,即能夠推理而得到解釋。


在「胎息」的狀態歷時達四小時之後,由一點思維念頭略心,陡然間我恢復了後天呼吸,周身而由涼轉溫,其手、足之三陰三陽經脈的運動機能也消失。


根據這次「胎息」的體驗,使我多年研究「十二經脈」所遇到種種不可理解的矛盾獲得了解釋。


現將研究「十二經脈」的收穫貢獻於世,以供愛好研究「十二經脈」的同仁們驗證落實,使祖國醫學發揚光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8:34 | 只看該作者

三、簡敘十二經筋

 

人體十二經筋,是附屬十二經脈的「筋肉」,由有形質的類似條索狀的組織所組成。


十二經筋的分佈路線,大致與十二經脈路線相同,遍及人體的前、後、左、右和頭、面、四肢。


十二經筋共合起來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體筋肉組織。


所不同的是十二經筋組織不進入「臟腑」只顯示在人的表體,猶如房屋的週邊牆壁的組成部分,而未涉及牆壁之內的臟腑組織。


但十二經筋亦與體內的臟腑有同氣相感的聯繫能供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以貫通陰陽。


因十二經筋依靠十二經脈的往來經氣濡養。


所以凡屬足太陽經筋和分支經筋的分佈路線,全由足太陽經的往返經氣並與一部分足少陰經氣而流注於其中。


其他的經筋所受經氣濡養亦相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8:54 | 只看該作者

按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的關係,若以有形的溝渠相比喻分三種類型

 

l、經脈中往來運行的經氣似渠中之「流水」(流水應想像成無形的,因經脈的經氣是無形的)。


2、經脈路線似管道裏水層下面的「溝槽」。


3、十二經筋則似有形質的管道裏的「邊岸」。


故有形的邊岸是固定不移的,其「十二經筋」在人體上也是固定不移的。


由於十二經筋因「熱則縱緩」為病較少,而遭受「寒濕侵襲」受病甚多。


所以《靈樞·經筋篇》將人體「十二經筋」分配在一年四季的十二月之中。


如在某月內遭受了「風寒濕邪」的侵襲、而引起某道經筋路線「固定的段落」拘急疼痛,多為寒邪阻滯,「不通則痛」。


凡出現象條索狀拘急牽掣疼痛,多為十二經筋受病,宜採取溫熱燔針治療。


當以局部的疼痛重點為火針取治的「阿是穴」範圍:並可採取藥物溫熨法,或採用現代的電療傳熱等方法,都能取得療效。


不過,用火針直激溫熱甚強,故療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9:10 | 只看該作者

附:經筋病例

 

典型病例:陳??,男,56歲,搬運工人,於1994年9月13日就診。


症狀:右肩膀外側患牽掣性疼痛,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後伸,疼痛重點在於肩髃與曲池穴處。


脈候:左、右陰陽的動脈較平,唯右人迎動脈出現緊象,診斷為手陽明的「經筋受寒」而病。


取棉布裹針上浸菜油燃燒,用快速手法燔針劫刺患者的牽掣痛點,主要取刺曲池與肩路穴處。


經兩次用火針劫刺治後,患者的右肩膀痛止,並運用自如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9:32 | 只看該作者

四、簡敘十二經絡

 

《靈樞·脈度篇》云:「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由此說明絡脈是從經脈分出;


再由絡脈又分出無數的細支名為孫絡。


《靈樞·經脈篇》中論有「十五別絡」:即手太陽之別「列缺」。


手少陽之別「通裏」。


手心主之別「內關」。


手太陽之別「支正」。


手陽明之別「偏曆」。


手少陽之別「外關」。


足太陽之別「飛揚」。


足陽明之別「豐隆」。


足少陽之別「光明」。


足大陰之別「公孫」。


足少陰之別「大鐘」。


足厥陰之別「蠡溝」。


任脈之別「尾翳」。


督脈之別「長強」。


另有脾之大絡「大包」。


共合為十五道「別絡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29:52 | 只看該作者

所謂「別絡者」,即有旁出之意。


是正經脈的一道分支,是維繫十二經脈陰陽經氣交換相互平衡的重要途徑,猶如運輸線只有寬廣的大道來輸送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分支出的小道予以彌補不足,才能迴圈運輸暢通無阻。


故由十五絡脈再分出無數孫絡遍佈周身,共組成一個整體的網路系統,通過十二經脈正、負運動機能的推動下,才使人體的氣、血有節奏規律的迴圈而傳、注、周流灌溉全身。


人身的絡脈比較浮淺,在表體可以見到。


《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又回:「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故凡從表體能見到的皆是絡脈。


由於絡脈是「血液周流」的通道,故對絡脈的虛、實現象,可以從外觀上診斷出來。


《靈樞·經脈篇》曾云:「凡此十五絡脈者,實者必見,虛者必下」。


由此說明絡脈的實證是血壅血瘀而使血液迴圈受阻,故在表體可能見到——特別是在四肢部位易於見到絡脈的顯露結滯鬱血現象;


絡脈的虛證,為絡脈內的血液不足、其絡脈空虛而血液迴圈亦差,故絡脈必然顯得「虛軟下萎」,所以在皮膚的表面就不易見到。


治療絡脈的實證、可用三棱針點刺絡脈的「結處」(即特別突出外顯的紫黑點)放血,使黑色的血液流出,如血轉變為紅顏色時而止,如出不止可用酒精棉球按壓針孔其血即止,體弱者當少量出血隔兩日再放,以防出血量多而發昏,可用三至五次酌情放血處治為宜。


對治療絡脈的虛證。


應該用藥物補血活絡治療較好。


如用經絡療法當採用溫灸法,或採用傳熱療法及藥物溫熨法為宜。


凡是在腰部和手足四肢之處患有「風寒濕痹」的疼痛,或因「跌打損傷」的疼痛,若經久治不愈應檢察四肢處絡脈「有無阻塞現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0:15 | 只看該作者

附:絡脈病例

 

現介紹一例「絡脈瘀阻」的典型病例:貧道有一位師兄姓陳,男,54歲,住山東泰山碧霞祠。


1987年6月下旬因跌倒摔傷了右臀部,數天後病情逐日加重發生右臀、右腿及坐骨神經疼痛。


到泰安市中、西醫院用西藥、電療、中藥、針炙、按摩、牽拉理療等醫治,歷經七月有餘.皆無療效,並且日趨嚴重行動困難,兩腋難離雙拐。


1988年2月7日赴泰安初診,院方同意貧道在該醫院給陳師兄治療,並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藥品,及入院以來的病歷給與參考。


患者症狀:上半身溫和易出汗,右下肢寒冷脹痛,並牽連腹股溝衝門穴處亦痛。


診察陰陽四處的脈象多比較和平,唯獨右人迎的「尺脈沉而有力」。


患者的飲食及大小便均正常,即可證明臟腑無病。


從外觀檢察發現患者之右腿的「委中穴」部與「豐隆穴」處均有紫黑色的「絡脈」顯露。


關於察絡脈的虛實症狀經云:「實者必見,虛者必下」。


可證明是「絡脈充實瘀塞」。


即用三棱針點刺「紫黑點絡脈」放血治療,當針眼血出自行停止時,採用中指與大姆指扣成環狀而努力用中指彈針眼三至五下,血即能再行流出。


在四天內經過四次放出紫黑色血液,後見血轉變紅色之時即停止放血治療。


經放血療後復察患者的「右人迎動脈」,卻變相為「寸浮尺弱」,其患者的各處疼痛大減,行動時能不需要左側腋下的拐杖。


後改用針刺療法,取右側的環跳、足三裏、昆侖、解谿等穴以導引足三陽的經氣下達,並結合用中藥輔助治療。


處方:知母、苡仁各18克,黃柏、赤芍、伸筋草各15克,當歸、蓁艽、炮山甲各12克,地龍、紅花、桃仁各9克,以活血行瘀清上焦之熱,每天服一劑分三次服。


針藥並施經過七天治療,患者能不用拐杖行走,在兩個星期的調治下病癒,於2月20日出院。


體會:人體的絡脈若瘀阻太甚、猶如在流水的溝渠中築上了「一壩」,而阻擋了其血液迴圈運行的通道。


故前人總結經驗有「痛者不通」之說。


如絡脈內血瘀不甚,用活血行瘀的藥品能開通瘀塞。


若是絡脈內血液瘀阻太甚,必當先開通「絡脈的閉塞」,然後調理其陰陽經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此病例經過二百多天的各種醫療方法都不能生效,貧道僅在短期十數天內給予治療而愈,可見「絡脈壅塞」的實證,採用「絡脈放血治療」療效顯著。


因此,對長期患有疼痛病的患者,應當檢察病人的「給脈」有無阻塞現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0:39 | 只看該作者

五、簡敘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當貧道進入「股息功態」之時,感到自身前、後中線的任、督兩脈都在運動,並感覺到任脈與督脈」,各呈現兩條經脈線合併成一起運行。


以前,我認為任脈與督脈均只有「單獨一條經脈」,誰知卻是「兩條經脈相合併」的。因為前人傳承下來的「奇經八脈圖」對於衝脈、帶脈、陰蹺、陽蹺、明維、陽維等六脈,在人體都有兩條經脈而分於左右兩側,但對於「任、督二脈」在人體中城,卻是獨一無二的經脈。


後考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任、督兩脈循行之後皆終止於「兩目之下」。


據此,便充分證明「任、督二脈」確實是兩條經脈相並而為一的,亦呈現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運動。


任脈屬陰、卻與足三陰經的運動相反;


督脈屬陽、卻與足三陽經的運動相反。


正當左側足三陽經的經氣反運上升的同時,其左側的「督脈」則運行下降;


當左側足三陽經的經氣正運下降的同時,其左側的「督脈」則運行上升。


其右側之足三陽經和右側「督脈」的升、降運動亦如上運行。


正當右側足三陰經的經氣正運上升的同時,其右側的「任脈」則運動下降;


當右側足三陰經的經氣反運下降的同時,則右側的「任脈」則運行上升。


其左側之足三陰經和左側「任脈」的升、降運動亦如上運動。


由於任、督二脈與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的陰、陽運動不同,全是「排斥性反作用」的運動機能。


關於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等六脈,因受左右側「十二經脈」明顯的升、降運動所混淆,難以體驗出這「六條奇經」的升降運動規律。


如借鑒「任、督二脈」的運行機理,即認為全體「奇經」都是在配合「十二經脈」的運動中,而起著「排斥性」和「牽引性」的反作用功能。


《素問·痿論篇》曾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惚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按以上「足痿病證」,原由足陽明經氣虛弱導致運動機能失調,並間接涉及衝脈、督脈和帶脈的「牽引」機能失去作用而才形成足痿不用。


故筆者認為:「奇經入脈」分佈於人體的前、後、左、右、內、外周身,都是起著「牽引排斥性」反作用功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8:59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