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帙】
①[zhìㄓˋ]
[『廣韻』直一切,入質,澄。]
1.古代竹帛書籍的套子。
多以布帛制成。
后世亦指線裝書之函套。
『說文·巾部』:“帙,書衣也。”
晉潘嶽『楊仲武誄』:“披帙散書,屢覩遺文。”
唐李白『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詩:“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2.指畫卷外面包著的套子。
明陳繼儒『群碎錄』:“余嘗於項子京家見王右丞畫一卷,外以班竹帙裹之。”
3.卷冊,函冊。
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尙席函杖,丞疑奉帙,侍言稱辭,惇史秉筆。”
宋葉適『京西運判方公神道碑』:“公學極原本,有書以來,無不通習。
聚帙數萬,多朱黃塗乙處。”
朱自淸『中國歌謠·歌謠的起源與發展』:“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
4.編次,整理。
唐杜甫『晩晴』詩:“書亂誰能帙,杯乾自可添。”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其經也,帙十卷爲一函。”
5.量詞。
多用於裝套的線裝書。
『南史·隱逸傳上·孔淳之』:“茅屋蓬戶,庭草蕪徑,唯牀上有數帙書。”
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中:“先公在婺,平仲有詩文一帙來贈。”
明高啟『荊南唱和集後序』:“因以一帙示余,曰:‘此野人之詞也。’”
6.通“秩”。
十年爲一帙。
宋王十朋『顯仁皇后挽詞』之二:“八帙年無憾,三仁謚自輝。”
淸黃宗羲『〈黃山續志〉序』:“沈眉生住焦村,累書招我爲黃山之遊。
是時老母年開九帙,余不敢妄離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