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圍】
①[wéiㄨㄟˊ]
[『廣韻』雨非切,平微,云。]
[『廣韻』於貴切,去未,云。]
“圍”的繁體字。
“囗”的今字。
1.包圍。
『左傳·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
唐韓愈『南山詩』:“或屹若戰陣,或圍若蒐狩。”
『水滸傳』第六四回:“我等衆軍圍許多時,如何杳無救軍來到?”
2.防守。
『公羊傳·莊公十年』:“戰不言伐,圍不言戰。”
何休注:“以兵守城曰圍。”
『逸周書·大武』:“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懷之以樂,三旁聚封人,四設圍以信。”
朱右曾注:“圍,守也,守國以信。”
3.圍裹。
『易·繫辭上』:“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朱子語類』卷七四:“‘範圍天地之化’,範是鑄金作範,圍是圍裹。”
巴金『房東太太』:“她常常圍著一條靑色的布裙。”
4.環繞。
宋王安石『陰漫漫行』:“少留燈火就空牀,更聽波濤圍野屋。”
巴金『家』二:“圍著一張方桌坐了六個人。”
5.周圍。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
6.圓周的周長。
宋陸遊『舟中作』詩:“梨大圍三寸,鱸肥疊四腮。”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晩霞』:“鳴大鉦,圍四尺許。”
7.包括。
晉左思『魏都賦』:“八極可圍於寸眸,萬物可齊於一朝。”
8.區域。
『詩·商頌·長發』:“帝命式於九圍。”
毛傳:“九圍,九州也。”
陳奐傳疏;
“九圍,猶九域也。”
宋范成大『寄題林景思雪巢六言』詩之三:“萬境人蹤盡絶,百圍天籟都沉。”
9.打獵的圍場。
晉張協『七命』:“於是撤圍頓罔,卷斾收鳶。”
『隋書·禮儀志三』:“<監獵>布圍……百官戎服騎從,鼓行入圍。
諸將幷鼓行赴圍。”
10.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設的禁區。
『資治通鑑·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帝>每出,先驅斥所過人家,唯置空宅。
尉司擊鼓蹋圍,鼓聲所聞,便應奔走,不暇衣履,犯禁者應手格殺。”
又巡幸亦曰“圍”。
淸兪正燮『癸巳存稿·巡狩』:“今皇上巡幸曰圍,取巡狩義。”
11.用土石或樹木等構成的防御設施。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敕軍營更築嚴圍。”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十二:“以城圍大小分爲兩等。”
淸薛福成『書金寶圩團練御賊事』:“今人於南方衛田之隄,北方禦寇之堡,通之曰‘圍’。”
12.即圍田。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年』:“廬州管下亦有三千六百圍,皆瀕江臨湖,號稱沃壤。”
13.圓圈。
王懷讓『我把太行當鼓擂』詩:“工地召開縣委會,靑石板上坐成圍。”
14.圈點。
唐劉銳『梓州兜率寺文塚銘』:“實得二千一百八十紙,有塗者,有乙者……有朱墨圍者。”
15.腰圍。
『魏書·崔辯傳』:“身長八尺,圍亦如之。”
16.計量周長的約略單位。
舊說尺寸長短不一,現多指兩手或兩臂之間合拱的長度。
『墨子·備城門』:“木大二圍。”
唐耿湋『入塞曲』:“將軍帶十圍,重錦製戎衣。”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手植的幾樹梧桐,長到三四十圍大。”
17.量詞。
相當“條”、“根”。
『紅樓夢』第五回:“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18.通“韋”。
『史記·曹相國世家』:“<曹參>至河內,下脩武,渡圍津。”
司馬貞索隱:“‘圍’與‘韋’同,古今字變爾。”
19.通“違”。
『管子·形勢』:“其功逆天者,天圍之。”
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一』:“宋本‘違’作‘圍’,古字假借也。
‘違’之通作‘圍’,猶‘圍’之通作‘違’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