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吝】
①[lìnㄌㄧㄣˋ]
[『廣韻』良刃切,去震,來。]
亦作“恡”。
亦作“悋”。
“隣”的被通假字。
1.悔恨;
遺憾。
『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韓康伯注:“失得之微者,足以致憂虞而已。”
『後漢書·張衡傳』:“姑亦奉順篤厚,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獲不吝。”
王念孫『讀書雜志·餘編上·後漢書』:“吝,恨也。
言得之不喜,不得不恨也。”
『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2.吝嗇;
愛惜;
舍不得。
『論語·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文選·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開芳及稚節,含采吝驚春。”
李善注:“春草之驚春,花葉必盛;
盛必有衰,固所當惜也。”
『舊唐書·裴延齡傳』:“陛下與人終始之意則美矣,其於改過勿吝,去邪勿疑之道或未盡善。”
宋司馬光『敘淸河郡君』:“及余用之以賙親戚之急,亦未嘗吝也。”
淸惲敬『二仆傳』:“生非我有也,財何吝邪?”
3.貪婪;
鄙俗。
『後漢書·黃憲傳』:“時月之閒,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
李賢注:“吝,貪也。”
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夢寐佇歸舟,釋我吝與勞。”
4.羞恥;
以之爲恥。
『後漢書·楊震傳』:“三后成功,惟殷於民,臯陶不與焉,蓋吝之也。”
李賢注:“吝,恥也。”
『新唐書·方伎傳序』:“小人能之,則迂而入諸拘礙,泥而弗通大方,矜以夸衆,神以誣人,故前聖不以爲教,蓋吝之也。”
5.通“遴”。
艱難。
『易·屯』:“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陸德明釋文:“吝,京(京房)作遴。”
按,『說文·辵部』:“遴,難行也。”
高亨注:“吝,難也。”
參見“吝色”。
6.通“遴”。
見“吝選”。
7.方言。
猶韌,不脆。
淸李光庭『鄕言解頤·人部·食工』:“<梁五婦>善炙肉不用叉烤……用文火先炙裏,使油膏走入皮內,以酥爲上,脆次之,吝斯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