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含糊】
亦作“含胡”。
1.形容聲音、言語或意思等不淸晰、不明確。
唐劉禹錫『與柳子厚書』:“弦張柱差,枵然貌存。
中有至音,含糊弗聞。”
『新唐書·忠義傳中·顔杲卿』:“賊鉤斷其舌,曰:‘復能駡否?’
杲卿含胡而絶。”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三』:“而龜山、晦庵、無垢之徒,皆以爲兼仁智而言,其意含糊,了不可曉。”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張鐵臂紅了臉道:‘是小時有這個名字。’
別的事含糊說不出來。
杜少卿也不再問了。”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只有劉戡顯得特別:他象發熱發冷,時而大聲說什么,時而含糊地嘟囔。”
2.形容辦事敷衍馬虎;
苟且,不認眞。
『舊唐書·陸贄傳』:“既相執證,理合辨明,朝廷每爲含糊,未嘗窮究曲直。”
宋歐陽修『再乞根究蔣之奇彈疏劄子』:“臣若有之,萬死不足以塞責;
臣若無之,豈得含胡隱忍,不乞辨明?”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問官不肯推詳,含糊了事。”
『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遇著這般潑婦,難道終日廝鬧不成?
少不得鬧過幾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詐瞎裝聾,含糊忍痛。”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對於人的處理問題取愼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
3.示弱;
差勁;
無能。
常與“不”字連用,表示反義。
老舍『茶館』第二幕:“我賣菜呢!
自食其力,不含糊!”
郭澄淸『大刀記』開篇十:“眞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呀!
不含糊!”
駱賓基『東戰場別動隊』一:“人倒是不含胡,就是脾氣暴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