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地】
①[dìㄉㄧˋ]
[『廣韻』徒四切,去至,定。]
亦作“坔”。
“埅”的今字。
“埊”的今字。
“墬”的今字。
“嶳”的今字。
1.大地。
與“天”相對。
『易·繫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說文·土部』:“地,元氣初分,輕淸易爲天,重濁侌爲地;
萬物所敶列也。”
唐柳宗元『天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
下而黃者,世謂之地。”
2.指地球。
毛澤東『送瘟神』詩之一:“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3.地面;
陸地。
『詩·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
『左傳·僖公四年』:“公(獻公)至,毒而獻之。
公祭之地,地墳;
與犬,犬斃。”
唐杜甫『秋興』詩之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只見這人站在當地,只管亂喊。”
4.領土,屬地;
地區。
『周禮·地官·大司徒』:“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淮南子·兵略訓』:“夫爲地戰者,不能成其王;
爲身戰者,不能立其功。”
唐韓愈『梁國惠康公主挽歌』之二:“秦地吹簫女,湘波鼓瑟妃。”
馬君武『軍行』詩:“祖國尺寸地,不許今人失。”
如:各地;
內地;
外地。
5.土地;
田地。
『周禮·地官·載師』:“以廛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
『史記·平準書論』:“魏用李克,盡地力,爲彊君。”
丁玲『松子』:“他們全靠著廟周圍六七畝地生活。”
6.特指旱地。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合作化模范鄧家鄕』:“浙江省壽昌縣鄧家鄕……田一千三百二十畝,占(總面積)百分之七;
地五百五十四點六三畝,占(總面積)百分之三。”
7.地方;
場所。
『管子·八觀』:“明君者,閉其門,塞其塗,弇其跡,使民毋由接於淫非之地。”
漢王充『論衡·言毒』:“太陽之地,人民促急。”
唐李白『關山月』詩:“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紅樓夢』第一回:“這東南有個姑蘇城,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如:根據地;
發祥地。
.地位。
『孟子·離婁下』:“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
趙岐注:“不在其位,故勞佚異。”
『周書·竇毅傳』:“以毅地兼勳戚,素有威重,乃命爲使。”
宋王安石『上宋相公書』:“伏惟閣下以直道相先帝,雖已不在政事之地,然純德至行,九州四海所共矜式。”
9.地步;
余地。
『韓非子·說難』:“有欲矜以智能,則爲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爲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爲妄庸兩售之地。”
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二·配天配上帝』:“世宗既分祀天地於南北郊矣,其後以太祖、太宗幷配天爲非禮,遂省去太宗之祀,蓋陰爲獻皇地也。”
淸王韜『平賊議』:“振作士氣,即所以勵品學,練才識,爲他日治地也。”
10.指所達到的境界。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乃力學三十年,今乃能造此地。”
11.心意活動的領域。
『宋史·儒林傳八·何基』:“榦告以必須有眞實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基悚惕受命。”
如:見地;
識地。
12.路程;
面積。
唐李白『妾薄命』詩:“長門一步地,不肯暫迴車。”
南唐李煜『破陣子』詞:“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遙,八百里地秦川春色早。”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從梅村到下甸足足有十里地。”
13.居住。
『書·盤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尙書說·盤庚下』:“地,居也。”
14.猶分別,區別。
『韓非子·難三』:“齊國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養,是侈於桀紂也,然而能爲五霸冠者,知侈儉之地也。”
陳奇猷集釋:“『韓非子』用地字義近於分別。
『八經篇』:‘故明主審公私之分,審利害之地。’
與此句法同,而以地字與分字相對爲文,則地近於分別之義確矣。”
15.花紋圖案或文字的襯托面;
底子。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罽十張……答汝所獻貢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采爲地矣。”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楚國鄭大夫有先左丞遺衣一篋,袴有繡者,白地白繡,鵝黃地鵝黃繡,裹肚則紫地皁繡。”
魯迅『野草·過客』:“女孩--約十歲,紫發,烏眼睛,白地黑方格長衫。”
16.我國省、自治區以下,縣以上設置的行政區域“地區”的簡稱。
如:省、地、縣;
地委。
17.通“第”。
門第。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
『新唐書·李揆傳』:“初,苗晉卿數薦元載,揆輕載地寒。”
18.通“第”。
副詞。
但,只。
『漢書·丙吉傳』:“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
顏師古注:“李奇曰:‘地猶第也。’
地亦但也,語聲之急也。”
地②[de˙ㄉㄜ]
“嶳”的今字。
1.助詞。
附著在“立”、“坐”、“臥”等不及物動詞后面。
有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時態助詞“著”。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也不知他仔細,只見他在那裏住地,依舊掛牌做生活。”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山門下立地。”
王季思注:“地,助詞。
立地,猶云立著也。”
2.助詞。
結構助詞。
狀語的標志。
唐李白『越女詞』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臉兒稔色百媚生,出得門來慢慢地行。”
峻靑『黎明的河邊』二:“大雨象一片巨大的瀑布,從西北的海濱橫掃著昌濰平原,遮天蓋地地卷了過來。”
3.助詞。
語氣助詞。
用在形容詞后,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宋張先『八寶裝』詞:“此時無限傷春意。
憑誰訴,厭厭地。”
『禮記·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宋朱熹集注:“故程子曰:‘此一節,子思喫緊爲人處,活潑潑地。’
讀者其致思焉。”
茅盾『春蠶』一:“老通寶背脊上熱烘烘地,象背著一盆火。”
參閱呂叔湘『論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