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
【癰疽】
【癰疽方論】
癰疽五發,發腦、髮鬢、發眉、發頤、發背是也。
人之一身,血氣周流而無間,稍有壅聚,豈知若痼陰裡光骨治於者熱成按腫已平暢生時而癰不外至至盡屬抑使病患不得憂驚嗔怒,勞精疲神有觸於心,尤關利害。
五臟六腑所包者,一膜耳!
人有患疽,醫療兩月,新肉已平,夜寐中干者,攻擊疾呼,驚觸入心,新肉開裂,醫者謂其肉膜已破,而後肉開,神仙莫救,果非心乎?
於此又能精加飲食,使胃氣有所充,和劑救裡,使內氣得所養,有諸中,形諸外,理勢必然。
切戒癰疽成形以後,不得通利大便。
上醫宣毒,蓋用車螯、栝蔞、甘草、紫草等類,以乳香、沒藥佐之,若大黃則不敢輕用也。
如其有熱,即以赤茯苓、麥門冬、桑白皮、燈心草,利其熱於小便之中,或以杯勺黑豆,入紫蘇、生薑,如豆湯法,亦能疏導。
若夫瘡口淤熱而?疼,卻暫用升麻、山豆根、濃黃柏煎湯入麝,為之熏洗。
或瘡口斂平,尚留一竅,經時汁水不干者,其中必有淫蟲朽骨,當以藥消蝕而盡除之。
婦人患此,適值月候不行,尤當急為調血。
所謂大寒大熱,大渴大吐,大痛狂言,無事喜笑,鼻青唇慘,赤暈不收,膿青血黯,膿血腥臭,血流不止,小便如淋,結硬過月方發,硬如石榴不破,多日不腫不疼,昏睡不知痛癢,患熱恣意取涼,沉重痿弱,氣乏,肩項動掉不便,心病臉如脂坯,貼藥鮮血常流,膿如赤白下痢,眼小竄視,而白睛青黑,膿血大泄,而腫且堅,聲嘶色脫,而肢體腫浮,氣短喘粗,而恍惚嗜腫煩躁,時嗽而腹痛,渴甚,飲食不下,而服藥即嘔,與夫吃逆嗽喘、大便泄瀉,皆惡證也。
抑尤有內外之別焉。
疽初發來,一粒如麻豆許,身體即熱,患處亦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後肉色紅紫,此為外發,縱使極大,用藥有條,百無一失。
自發疽以來,不問小大,身體無熱,但覺倦怠,瘡亦不熱,數日之間漸漸開闊,不腫不高,不?不痛,低陷而壞爛,肉色紫黑,此為內發,盧扁無如之何。
蓋其未發以前,臟腑已先潰爛矣。
此又善惡之衡鑒云。
雖然,癰疽治法,已條列於前矣。
究其病源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勞損、而所受不同焉。
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勞損則瘦弱,此外證之為可驗也。
風氣食三種易療,藥毒勞損二者難醫,大概風毒當驅風,氣毒當調氣,食毒當消積,勞損當補虛,藥毒則黑豆汁利之,甘草、生薑解之,丹砂則羊血、綠豆可以為佐。
登山到頂,酌水問源,故推明本始,以為瘍醫一發之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