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諸賢論】
東垣曰:《六元政紀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
(云云。)太陰所至為蓄滿。
(云云。)諸濕腫為篇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
經云: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
《脈經》所謂中寒則脹滿者是也。
(《針經‧三卷‧雜病第八》):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
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在《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之募也。
正同取者,瀉也。
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
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如開鬼門,潔淨府。
溫衣繆處,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
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
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者。
何也?
此乃病機總辭。
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
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
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之。
《心法‧附錄》曰:心肺,陽也,居上;
腎肝,陰也,居下;
脾居中,亦陰也,屬土。
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
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
鼓脹是也。
以其外雖堅固,難以療治,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
理宜補脾,又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
卻濃味,斷妄想,遠音樂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寬得一氣傷矣。
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朝急氣虛;
終日急,氣血皆虛。
嚴氏曰:脹,脈浮平肝飲子(《濟生方》) 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去蘆) 桂心(不見火) 枳殼 赤芍藥 桔梗(去蘆,炒。各一兩)
甘草(炙) 木香(上 咀。)
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煎服。
不拘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