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則】
①[zéㄗㄜˊ]
[『廣韻』子德切,入德,精。]
“則”的繁體字。
1.劃分等級。
『書·禹貢』:“咸則三壤,成賦中邦。”
孔穎達疏:“土壤各有肥瘠,貢賦從地而出,故分其土壤爲上中下,計其肥瘠,等級甚多,但舉其大較定爲三品。”
2.引申爲等級。
『漢書·敘傳下』:“『坤』作墬勢,高下九則。”
顏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則,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3.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周禮·春官·大宗伯』:“五命賜則。”
鄭玄注:“則,地未成國之名。
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
賜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之地者,方三百里以上爲成國。”
王莽時以土方五十里爲一則,爲子男封邑。
參閱『漢書·王莽傳中』。
4.相同,均等。
『左傳·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下』:“則猶等也,均也。”
『呂氏春秋·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
5.標准權衡器。
秦權銘文『始皇廿六年詔書』:“灋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史記·律書』:“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
『漢書·律曆志上』:“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
是爲五則。”
『宋史·律曆志一』:“其則,用銅而鏤文,以識其輕重。”
湘潭出土宋銅則銘文:“銅則,重一百斤。
黃字號。”
淸王筠『說文句讀·刀部』:“則,蓋即今之天平法馬也。”
6.謂權衡,衡量。
『三國志·蜀志·張嶷傳』:“取古則今。”
7.規律;
法則。
『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管子·形勢』:“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
漢賈誼『鵩鳥賦』:“合散消息,安有常則?
千變萬化,未始有極!”
8.規章;
法度。
『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
鄭玄注:“則亦法也。
典、法、則所用異,異其名也。”
漢張衡『東京賦』:“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陳琳』:“復覩東都輝,重見漢朝則。”
9.楷模;
准則。
『詩·大雅·抑』:“敬愼威儀,爲民之則。”
晉陸機『文賦』:“俯貽則於來葉,仰觀象於古人。”
元劉祁『歸潛志』卷三:“不若居高養蒙,不爲世網所羈,頗以李白爲則。”
巴金『家』二五:“這期間,不顧一切阻撓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10.仿效;
效法。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史記·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
『三國志·魏志·鮮卑傳』:“故其勒御部衆,擬則中國。”
宋葉適『司馬溫公祠堂記』:“而廉夫畏其潔,高士則其操,儒先宗其學。”
明方孝孺『許士修墓銘』:“言必出乎正,動必由乎禮。
趨舍取予,咸則乎古之君子。”
11.猶形跡。
『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唯願世尊莫形則,要甚從頭請說看。”
蔣禮鴻通釋:“形則,就是形跡。”
12.作,做。
宋楊萬里『過樂平縣』詩:“筍蕨都無且則休,菜無半葉也堪羞。”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沈將仕謹依其言,不敢則一聲。”
朱自淸『執政府大屠殺記』:“我上面流血的那一位,雖滴滴地流著,直到第一次槍聲稍歇,我們爬起來逃走的時候,他也不則一聲。”
13.立即,馬上。
『漢書·王莽傳上』:“應聲滌地,則時成創。”
14.副詞。
猶乃,就是。
加強肯定語氣。
『左傳·哀公十五年』:“雖隕於深淵,則天命也。”
『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策命慈往撫安焉”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卿則州人,昔又從事,寧能往視其兒子,幷宣孤意於其部曲?”
宋范仲淹『嶽陽樓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15.副詞。
即,就。
表示前后兩事時間相距很近。
『荀子·榮辱』:“糧食大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
16.副詞。
猶乃,才。
『詩·小雅·出車』:“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孟子·梁惠王下』:“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17.副詞。
只,僅。
『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宋劉克莊『賀新郞·張倅生日』詞:“怕則怕,追鋒徵起。”
元關漢卿『沉醉東風』曲:“憂則憂鸞孤鳳單,愁則愁月缺花殘,爲則爲俏冤家。”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許多房奩,盡被官府籍沒了,則藏得這物。”
18.連詞。
表承接。
a.用於順承,猶即,就。
『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寒來。”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19.連詞。
表承接。
b.用於逆承,猶言原來,早已。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宋蘇軾『石鍾山記』:“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心疑所作,乃逾垝垣,則室門亦閉。”
20.連詞。
表承接。
c.所連接的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結果,猶言就,那么。
『孟子·梁惠王上』:“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唐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紅樓夢』第十三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21.連詞。
表轉折,猶却。
漢王充『論衡·儒增』:“實欲言十則言百,百則言千矣。”
唐韓愈『師說』:“愛其子,擇其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紅樓夢』第二回:“這兩句文雖甚淺,其意則深。”
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他們則愛他的師傅,一近身時就瀟灑快樂了許多。”
22.連詞。
表平列。
『論語·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唐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今若暫停舉選,或恐所害實深,一則遠近驚惶,二則人士失業。”
『紅樓夢』第二五回:“誰知寶玉昨兒見了他,也就留心,想著指名喚他來使用,一則怕襲人等多心,二則又不知他是怎麽個情性,因而納悶。”
23.連詞。
表遞進。
猶而。
『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
『史記·蒙恬列傳』:“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飲則食兮壽而康。”
24.連詞。
表假設。
猶若,如果。
『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
『史記·高祖本紀』:“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爲雍王,王關中。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金王若虛『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雖然再三,則凟,亦恐徒勞耳。”
25.連詞。
表因果。
猶因此,所以。
『易·豫』:“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淸而民服。”
『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
『後漢書·孔融傳』:“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26.連詞。
表選擇。
『韓非子·顯學』:“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豊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
漢賈誼『治安策』:“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
27.連詞。
表讓步。
猶言固然,雖然。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則誠賢君也。
雖然,未聞道也。”
晉傅玄『馬先生傳』:“巧則巧矣,非盡善也。”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元帥此計好則好,則怕瞞不過諸葛孔明。”
28.助詞。
用於句中,無實義。
『詩·齊風·雞鳴』:“匪鷄則鳴,蒼蠅之聲。”
29.助詞。
用於句末,表語氣,猶只,哉,者。
『國語·楚語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則。”
兪樾『群經平議·國語二』:“則亦與只同……『楚辭·大招篇』每句末皆用只字,蓋楚語然也。”
『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元無名氏『云窗夢』第四折:“早來到也,咱見相公去則。”
30.助詞。
用於句首。
無義。
明王衡『郁輪袍』第一折:“則我姓裴名迪,關中人也。”
『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則你這安西府漢子,姓甚名誰?”
31.量詞。
猶篇,條。
如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標“二十九則”。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六:“佛書以一條爲一則。”
艾蕪『笑話一則』:“我們鄕下,流行一則笑話。”
32.通“賊”。
害。
『書·盤庚中』:“汝有戕則在乃心。”
楊樹達曰:“則假爲賊。”
見『積微居讀書記·讀〈尙書〉劄記』。
『老子』:“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高亨正詁:“則讀爲賊,害也。”
33.通“測”。
測度。
『墨子·備水』:“置則瓦井中,視外水深大以上,鑿城內水渠。”
岑仲勉注:“則同測。”
『史記·禮書』:“小人不能則也。”
『荀子·禮論』作“小人不能測也。”
34.通“測”。
深。
『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聞一多校釋:“則讀爲測……測與遠對舉,測訓深,深亦遠也。”
35.通“側”。
隱蔽。
『楚辭·九懷·尊嘉』:“望淮兮沛沛,濱流兮則逝。”
王逸注:“意欲隨水而隱遁也。”
聞一多校釋:“則當爲側。”
36.通“側”。
偏;
旁。
參見“則微”。
則②[zhīㄓ]
“則”的繁體字。
姓。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一·奇姓』:“諸城有則姓,音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