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語大詞典●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2-3 12:41: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漢語大詞典●刺


①[cìㄘˋ]

 

[『廣韻』七賜切,去寘,淸。]

 

[『廣韻』七跡切,入昔,淸。]

 

亦作“措”。

 

1.以劍矛之刃向前直戳。

 

『周禮·考工記·廬人』:“去一以爲刺圍。”

 

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刺,謂矛刃胸也。”

 

賈公彦疏:“先鄭云:刺謂矛刃胸也者,人胸當前,故以前爲胸,以其矛刃直前,故名矛刃胸也。”

 

2.泛指用刀劍等尖銳的東西刺入或穿過物體。

 

『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倉廩虛,而有以淫侈爲俗,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劍刺之.”『三國演義』第五回:“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

 

如:穿刺。

 

3.刺殺;

 

殺死。

 

『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

 

鄭玄注:“刺,殺也。

 

三訊罪定則殺之。”

 

『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刺之者何?

 

殺之也。

 

殺之,則曷爲謂之刺之?

 

內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

 

4.指暗殺。

 

如:被刺、遇刺。

 

5.諷刺。

 

『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爲刺。”

 

余冠英注:“刺,譏刺也。”

 

『公羊傳·莊公三年』:“其言次於郞何?

 

刺欲救紀而後不能也。”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總說·字訓編』:“以詞譏之曰刺……刺幽王,刺厲王,皆作詩以刺之,如操刀以刺人然。”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蘇老泉見安石衣服垢敝,經月不洗,以爲不近人情,作『辨奸論』以刺之。”

 

6.謂指責、揭發。

 

『戰國策·齊策一』:“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高誘注:“刺,舉也。”

 

參見“刺舉”。

 

7.探取;

 

采取。

 

『荀子·正論』:“聖王之生民也,皆使當厚優猶知足,而不得以有餘過度,故盜不竊,賊不刺。”

 

『史記·封禪書』:“<文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

 

司馬貞索隱:“小顔云:刺,采取之也。”

 

明楊愼『丹鉛雜錄·刺字訓』:“『〈淮南子〉序』:‘典中郞將弁揖,借八卷刺之。’

 

又漢文帝命諸儒刺“六經”作『王制』。

 

刺之爲言取也。”

 

鄭文焯『鶴道人論詞書』:“熟讀長吉詩,刺其文字之警采絶艷,一一匯錄。”

 

8.古代耕田器耒下連耜之前曲部分,本稱“疵”。

 

其面不平,如顙額患疵病,故稱“疵”。

 

因其耕作時插入地下,故又稱“刺”。

 

后用爲刨土、耕作之意。

 

『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爲耒,疵長尺有一寸”漢鄭玄注:“鄭司農云:‘耒謂耕耒,疵讀爲其顙有疵之疵,謂耒下岐。’

 

玄謂疵讀爲棘刺之刺。

 

刺,耒下前曲接耜。”

 

賈公彦疏:“釋曰:先鄭云:疵讀爲其顙有疵之疵者,俗人謂顙額之上有疵病,故從之也……玄讀從刺也。”

 

唐元稹『祈雨九龍神文』:“冬不時雪,春不時雨,越二月宿麥不滋,耒耜不刺。”

 

宋司馬光『謝胡文學九齡惠水牛圖二卷』詩:“引耒刺中田,粒食烝民賴。”

 

9.刺探;

 

偵探。

 

『漢書·陳萬年傳』:“咸素善雲,雲從刺候,教令上書自訟。”

 

『晉書·宣帝紀』:“<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新唐書·封倫傳』:“倫資險佞內挾,數刺人主意,陰導而陽合之。”

 

淸鈕琇『觚賸·蛟橋幻遇』:“所刺幽隱皆實,衆遂嘿然散去。”

 

10.插入;

 

鉆進。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

 

葉聖陶『倪煥之』十:“幷不寬闊的市街當然早擠滿了人,再沒有空隙容人徑直地通過,來來往往地只在人叢中刺左刺右地穿行。”

 

11.刺激;

 

刺射。

 

老舍『二馬』第三段七:“馬老先生只喝了一碗茶,茶到食道里都有點刺的慌。”

 

楊朔『雪花飄在滿洲』:“一閃,憲兵的眼光刺到小卞的臉上。”

 

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同他握手告別的時候,我覺得有許多根針在刺我的心。”

 

12.兵器的鋒刃。

 

『淮南子·氾論訓』:“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修戟無刺。”

 

高誘注:“刺,鋒也。”

 

13.泛指尖利如針之物。

 

『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月季花』:“亦薔薇類也。

 

靑莖長蔓硬刺,葉小於薔薇,而花深紅。”

 

『紅樓夢』第六五回:“玫瑰花兒可愛,刺多紮手。”

 

茅盾『詩與散文』一:“希望你只看見潔白芬芳的花朵,莫想起花柄上的尖利的刺罷!”

 

14.喩令人難堪、棘手的言行。

 

吳晗『〈燈下集〉前言』:“解放以前這一批文章,都有些恨氣,有根刺,總想朝什么地方戳它一下。”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第四節:“常飛說:‘你怎么滿身都是刺!’”

 

15.書寫。

 

『釋名·釋書契』:“書稱刺書,以筆刺紙簡之上也。

 

又曰到寫,寫此文也。

 

畫姓名於奏上曰書刺。”

 

宋葉適『梁父吟』:“集後土之雍容兮,刺百聖之禮文。”

 

16.名片。

 

晉郭頒『古墓斑狐記』:“狐不從,乃持刺謁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

 

金王若虛『貧士歎』詩:“試將短刺謁公門,甲第紛紛厭粱肉。”

 

明張萱『疑耀·拜帖不古』:“余閱一小說,古人書啓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爲之,所謂刺也。”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忽有崔元素者,投一刺,劉接見,詢其邦族。”

 

17.擔任州刺史或郡守,亦泛指出任。

 

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其冬,以天子進大號,加恩區內,移刺袁州。”

 

唐柳宗元『故襄陽丞趙君墓志』:“時宗元刺柳,用相其事,哀而旌之以銘。”

 

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

 

予時刺會稽。”

 

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雍陶』:“陶,字國鈞,大中八年,自國子毛詩博士出刺簡州。”

 

18.刺繡。

 

『全唐詩』卷八六六載巴陵館鬼『柱上詩』:“當時手刺衣上花,今日爲灰不堪著。”

 

『淸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文君及笄未聘,聰慧過人,姿態出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描龍刺鳳,女工針指,飲饌酒漿,無所不通。”

 

淸黃遵憲『寄女』詩:“上繡千鴛鴦,下刺十丈蓮。”

 

參見“刺繡”。

 

19.刺配。

 

古代刑罰之一。

 

在面部刺字,發配遠方。

 

始於五代後晉,宋、元、明、淸因之。

 

『宋史·刑法志三』:“如聞百姓抵輕罪,而長吏擅刺隸他州,朕甚憫焉。

 

自今非得於法外從事者,毋得輒刺罪人。”

 

『宋史·刑法志三』:“累犯強盜,及聚衆販賣私商,曾經殺傷捕獲之人,非村民、胥吏之比,欲幷配屯駐軍,立爲年限,限滿改刺從正軍。”

 

參見“刺配”。

 

20.判決。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七年』:“監司,郡守,所屬官或身有顯過而政害於民者,即依公按刺。”

 

參見“刺斷”。

 

21.劃船;

 

撐船。

 

宋楊萬里『十五日明發石口遇順風』詩:“泝流淺水刺樓舩,百棹千篙秪不前。”

 

元薩都剌『曉上石壁灘』詩:“越兒臥篙頭刺水,露重布帆風不起。”

 

淸黃宗羲『劉瑞當先生墓志銘』:“瑞當挾其季子,一平頭奴,刺小航浮江而上。”

 

22.征募兵卒的代稱。

 

宋制,凡兵卒常刺字爲記,故稱。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治平中,韓魏公建議於陝西刺義勇,凡三丁刺一人。”

 

『宋史·高宗紀八』:“五月辛巳,刺海賊罪不至死者爲龍猛、龍騎軍……詔諸路刺強盜貸死少壯者爲兵。”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殿中侍御史王珪,言殿前馬步軍三衙強刺平民爲軍,詔禁止。”

 

23.一種橫網捕魚方式。

 

鄭文光『夜漁記』:“橫網是用尼龍絲制的,放在水里象溶化了似的,再也看不見了。

 

據說這樣魚才會不知不覺撞上去,給卡在網眼里退不出來。

 

漁民管這種作業叫‘刺’。”

 

刺②[cīㄘ]

 

象聲詞。

 

刺③[qìㄑㄧˋ]

 

見“刺促”。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3 17:12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