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脾胃】 人之有脾胃。猶地之有土也。 萬物生化於土。而人之五臟六腑。大經小絡。以及皮肉筋骨。無不資生於脾胃。一身之要物也。
蓋命門真火。乃父之精氣。附於兩腎之間。未有此身。先有此氣。出於天成。不假人為。
所以謂之先天。若夫脾胃之氣。飲食五味。變生五氣。以奉生身。全藉人為。後天之氣也。
飲食雖能養人。亦能害人。
欲求長生者。全要飲食節制。為卻病之良方。飲食之所以養人者。原取其氣。不取其味。因穀味甘淡。故假五味以引之。
然亦不可偏嗜。辛味歸肺。肺盛則金來克木。肝血不生。甘味歸脾。脾盛則土來克水。腎精消散。苦味歸心。心盛則火來克金。肺氣虛耗。酸味歸肝。肝盛則木來克土。脾氣虧損。咸味歸腎。腎盛則水來克火。心血不足。今人烹炮一物。必備五味。全是不欲偏勝之意。惟腎水多有不足。
故咸物獨多。然亦不可偏勝也。
(云來按若味過於辛且能傷肺耗氣損陰味過於甘且能壅氣生痰滿中味過於苦且能傷脾胃而動燥火味過於酸且能攣筋槁骨枯肌傷肺味過於咸且能傷血損肺再評此按發原本所未發)每日飯食。只宜八分。不可盡量。凡遇外有茶水。家食即當減去一次。
每見恣意飲食之人。非不節制。一至食當其前。不覺食指之欲動。此嗜欲之性。人所不自禁者也。
吾輩終歲用藥。補益者少。消導者不計其數。寧非嗜欲之自戕乎。日進飲食。必須碎咬細嚙。徐徐咽下。方不傷脾。食後慢行百步。用手搓磨其腹。庶幾飲食可消。
最忌食後就寢。耳無所聞。脾即不磨。肺氣又不為之四布。惟有郁結成病而已。
至於夜食尤當屏絕。自平旦以至日中。胃氣行陽。二十五度。飲食易消。日中以至合夜。胃氣行陰。二十五度。飲食難消。釋教過午不食。其亦衛生之大則歟。更有病後虛人。元氣未復。脾氣不能勝穀氣。
只須白粥調理。扶助元氣。肥甘硬物。不但不能消化。且增其病。不可不察也。
平日調理丸藥。宜用滋陰健脾丸。蓋腎主藏精。其所以生精生血者。全賴飲食生化。而輸歸於腎。脾胃一強。精血自足。張潔古云。補腎不如補脾。旨哉言乎。
六味地黃丸一方。其性孤陰。但可降火。不能生精。苟非陰虛有火者。必以健脾為主治也。
脾胃雖能化物。而其所以化物者。實是下焦水火二氣。命門火衰。釜底無薪。其何能熟。古方理中湯八味地黃丸。皆知補火以生土也。
至若水虧不能化物者。諸書毫未之及。
腎司五液。入脾為涎。腎家陰虛有火。津液不足。脾土干燥。健運何施。予用歸芍門冬。加入楂曲等藥。無不應也。
然脾胃雖為要物。而先天命門。又為一身之至寶。節房欲。慎勞苦。戒遠行。其亦保養先天之一法歟。
|